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政坛》2007,(4):1-1
“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享有,在共享中共建。”“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不仅高屋建瓴地阐述了共建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关系,把共建与共享统一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来,统一到了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尊重上来,而且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对新时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理解中央部署中,构建和谐社会、解决民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按照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报告对教育、就业、分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3.
顾益康 《今日浙江》2007,(12):34-3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是省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今后5年总的奋斗目标.党代会报告强调了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这"惠及全省人民"6个大字掷地有声,格外醒目,体现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点明了让全省人民共享小康生活的理想目标;体现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解读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的理念;体现了构建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揭示了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规律,也体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显示了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今年3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共建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个重要讲话清楚地说明了共建共享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根本是造福全体人民,实现他们的根本利益:共建共享的切入点是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5.
钟利贵 《现代领导》2007,(10):16-1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共建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因此.作为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增强共同建设的动力.促进社会的长久和谐。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一年一度的两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胡锦涛总书记在两会期间说,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总书记的讲话紧贴实际,高屋建瓴,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本着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政府根本职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职要求,也要求并赋予各级政府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实践中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和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期间提出,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为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周珉 《群众》2008,(1):11-1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按照“和而不同、活而有序”的理念,努力建设一个团结和谐的统一战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1.
田喜荣 《前进》2008,(1):33-34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近年来,朔州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不断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领导干部的责任,带着感情抓民生,在利民惠民上见实效,让全市人民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有力地推动了和谐朔州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马清明 《政策》2007,(11):59-61
省第九次党代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共建共享的要求,以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湖北建设。”随州将围绕省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十个基本”目标.切实采取措施.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几句话的意思非常清楚,但寓意却又十分丰富和深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的是时代背景、客观条件和现实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指政治思想和组织实施上的保证,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则是本质和核心.应该肯定,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题中本有之义,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实现人类解放这一崇高理想而创立的共产主义思想的基本要义.当然,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并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网络和谐文化建设,对于和谐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军队作为整个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将和谐军营建设走在全社会前列。基层是部队的主体.基层建设是部队建设的基础.基层和谐是部队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徐惠中 《群众》2008,(2):49-5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市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富民强市作为第一责任。促进和谐作为第一目标,统筹协调作为第一方法,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统筹发展、共建共享,积极构建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在全市人民的携手共建下,金坛入选首届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名城”,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两大战略思想作了重要阐述。我军作为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方面充分履行人民军队的职能.又要自觉按照各项要求努力构建和谐军营。但在构建和谐军营的过程中.思想上、行动上容易发生一些误区。如果不正确认识和清除这些误区、就会给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进而损害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19.
施平  江鹤 《群众》2008,(5):19-2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海门市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过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海门"的实践破题,富有成效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20.
《湖北宣传》2006,(12):4-5
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总结历史经验,站住新的时代高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