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谏高祖     
樊哙是汉高祖刘邦手下一员大将,以勇猛善战著称。然而,他又不单单是一介武夫,而是智勇双全,曾两次进谏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刚刚带兵攻下泰朝都城咸阳时,在众将陪同下,来到豪华的阿房宫。他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帷帐,璀璨的珠宝,绝色的美女,心不禁飘飘然,就想在宫殿里好好享受一下,不再离开。此时,樊哙闯了进来,对刘邦直言道:“沛公(指刘邦)是要打天下,还是要当个富翁呀?这些奢侈华丽的东西,使秦朝亡了国,您要它们干什么?还是赶快回军营吧!”在谋臣张良的共同劝说下,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秦策》上讲,一次,三国联盟攻秦,兵逼函谷关。秦王感到形势危急,想割让河东之地与三国讲和,就找来楼缓商量。楼缓说:“割去河东,对国家是个很大的损失,但免于外患,对国家又有很大好处。这样事关国家兴衰利害的大事,大王何不召公子池来问问呢?”秦王召来公子池。公子池听了秦王的意思后说:“讲和大王要后悔,不讲和大王也要后悔。”“为什么?”秦王问。“大王割让河东之地而讲和,三国退兵走了,大王一定会说:‘真可惜!三国就要退兵了,我却把三座  相似文献   

3.
60年代初,中国有个伟人在论述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时,曾借用了“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把项羽和刘邦进行对比,他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这位伟人批评没有民主作风的人“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  相似文献   

4.
刘邦那个自称“狂生”“长者”的谋士郦食其,给刘邦出过一些馊主意,但也出过好主意。例如他劝刘邦迅速夺取敖仓的藏粮。当时他对刘邦说:“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  相似文献   

5.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唐太宗一次求教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颇以为然.这个从善如流的君主,胸怀博大,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遂有贞观之治.故事向我们阐明了怎样才能明达远见的道理.当今也有一则故事:一位领导干部下乡搞调查,向一位熟悉的农民问起农业生产的情况,那农民问他:“你想听‘公话’还是想听‘私话’?”噫!话还有公私之分.这位领导忙问:“什么叫‘公话’,什么叫‘私话’?”农民悄悄告诉他:“‘公活’就是面面上的话,‘私话’就是心里头的话.”这位领导从农民倾心的“私话”里,了解到不少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
卫鞅(即商鞅)听说秦国国君招贤纳士,准备收复(被魏国占领的)失地,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便来到秦国,凭借着和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秦孝公。秦孝公接见了卫鞅。尽管卫鞅长篇大论,讲得头头是道,孝公却不停地打瞌睡,一点儿没听进去。卫鞅走后,秦孝公很生气地对景监说:‘您请来的这位客人是无知狂徒,不堪一用。’景监听后,便去责备卫鞅。卫鞅辩解说:‘我向他讲五帝之道,可他心思不在这呀!’过了五天,卫鞅又求见孝公,谈的比上次更多了,但还是不对孝公的心思。会见结束后,孝公又来责备景监,景监也去责备卫鞅。卫鞅说:‘我用三王之道规劝他,他也听不进去。恳求您帮忙,再让主上接见我一次。’第三次晋见孝公后,卫鞅侃侃而谈,孝公听了很满意,但却  相似文献   

7.
万旭贤 《党政论坛》2014,(24):55-55
小布什的女儿詹娜曾问小布什:"爸爸,您能说说什么是政治吗?"小布什笑着打了个比方:"‘政治’好比我们的家,挣钱养家糊口的爸爸是‘国民’,拿挣来的钱维持家庭生活的妈妈是‘政府’,而你就是‘总统’,找借口、设立各种名目去花‘国民’和‘政府’的钱。"詹娜听后似懂非懂,又问:"那我的现任男友是什么呢?"小布什答:"是暂时性的‘国际盟友’。"  相似文献   

8.
学会打比方     
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惠施,曾任魏国的宰相。有人对国君梁惠王说:“惠施这个人讲话喜欢打比方,你要他不打比方,他就说不出什么来了。”第二天,梁惠王对惠施说:“我听说你说话爱打比方,往后,你讲什么就直截了当的,不要打比方。”惠施笑了笑,回答说:“要是现在这里有人不知道弹弓是什么样子,他来问我,我就回答他说:‘弹弓就是弹弓那个样子嘛!’那么,您想想这个人会明白吗?”梁惠王听了说:“这  相似文献   

9.
思想漫谈     
前一段,“砸烂‘三铁’”的口号在有的地方叫得很响。“三铁”者,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之谓也。且不说这“三铁”的提法科学与否,单说在“破‘三铁’”的口号之下,又出来一个“以‘三铁’破‘三铁’”,即以“铁面孔、铁心肠、铁手腕”来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听来就很觉得有点儿“那个”。我对“三铁”的说法,本来  相似文献   

10.
做宣传思想工作,常被一些同志戏称为‘吹喇叭’的。虽说这算不上什么‘恶毒攻击’,但总有‘善意的嘲讽’在里面,让人听了心里不太舒服。套改《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一句诗,‘都云吹者乐,谁解其中味?’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一次领导干部会议上,大家热烈讨论如何做好"一把手"。有一个干部发言说:"一把手要‘高大’,‘高’就是站得高,看得远;‘大’就是胸怀大局、着眼大势……""你说的一点都不错,但我想补充一点意见。"听那位干部说完后,邓小平接过话头笑着说,"我个子很矮,所以总得从下面看问题。我觉得,领导干部不仅要‘高大’,还得要‘矮小’一点,‘矮’就是放下身段,从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小’就是小心谨慎点,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要多研究,要实  相似文献   

12.
项羽是楚国名将的后代。公元前209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抗秦,三年后他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将领,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划分天下,分封诸侯,发布政令,建号“西楚霸王”。公元前202年,他被刘邦大军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他悲歌慷慨,吟诗道:“力拔山兮气盖世,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宴会,刘邦通过巧妙的周旋与众人的帮助,逃回了军营,为日后争夺天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鸿门宴是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一次宴会.直到今天,鸿门宴的故事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人们长期探索却又迷惑不解的一件事情是:项羽为什么没有诛杀刘邦? 对于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世人多认为是项羽缺乏雄才大略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外物篇》载:家里很困难的庄子一次去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呵,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怎么样?”庄子一听怒容顿生,当即给监河侯讲道:“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突然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鲫鱼,过来!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呵,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  相似文献   

15.
李斯之悔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初为郡小史,后拜大学问家荀子为师,学成“毕业”后,“出国”到了西秦,先为吕不韦,后被秦王政任以客卿。秦王政发觉为其兴修灌溉渠的韩人郑国是个奸细,意在通过修渠消耗奏的国力,便下个逐客。李斯为此上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指出对“客”不应一概排斥,而应招集天下人才,谏阻逐客的建议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便升为廷尉。随后他又提出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因而成为秦统一中国后的开国丞相。李斯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高明的书法家,…  相似文献   

16.
东耳  丁聪 《瞭望》1988,(16)
此王维《桃源行》中句也。年年岁岁,每至春来,旅游胜地,会议成灾。人流如潮,何处得辨仙源?今春又至矣,想‘桃花水’又当氾滥如昔。或曰:改革之年应能革故。是耶?非耶?  相似文献   

17.
喝彩声中     
大约是半年前的一桩公案了,首都文艺界为评选‘十佳’运动员演出节目,台下轰然‘喝’起‘彩’来,‘喝彩’声中夹着尖声怪叫和刺耳的口哨。这情景通过电视转播到全国,于是引起各地群众的不满,认为首都不该有如此不文明的观众。这舆论对于后来的净化剧场空气,很起了点好作用。不过事后一想,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要问一问,即:台上的演员们当时在‘喝彩’声中曾作何想?  相似文献   

18.
永久预防     
医疗卫生应当以预防为主。这话说了几十年,但平常谁也听不大进——“好好的,没病没灾,‘预’什么‘防’啊,没事招点病来。”这是有些老百姓的想法。真到起不来床,也只想到进医院,打针、吃药,再不肯回过头来想想,要是早预防,不就没这一出了吗?有些当官的想法又不太一样,他们重政绩:治病,治好一个就  相似文献   

19.
张邻居向李邻居借把菜刀,用过以后要还;如损坏了或遗失了要赔偿。借的时候彼此心照不宣,无须形成契约文字。这便是‘君子协定’。但是,它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却不行。否则,就有可能吃大亏。周赧王二年(公元前三一三年),秦国想征伐齐国,顾虑齐楚有盟,便派张仪使楚。张仪对楚王说:‘大王如果能听从我的建议,与齐国废除盟约,断绝邦交,秦国可以向楚国献上商於地方六百里土地,让秦国的美女做侍奉您的妾婢。秦楚两国互通婚姻,永结盟好。’楚王很高兴,便把国相的大印授予张仪,并重重地给予赏赐。随后下令与齐国断绝邦交,派一将军同张仪回秦国接收土地。回国后,张仪假装从车上跌下负伤,三个月不上朝。楚王听说后自忖:大概是他觉得我们与齐国断交不够吗?于是,又派勇士宋遗借了宋国的符节,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立即降低身份去讨好秦国。于是秦齐和好。至此,张仪才上朝亮相。见了楚国使者,故作惊讶:‘你怎么还不去接收割地?从某处到某处,有六里地方呢!’从六百里到六里,整整缩小了一百倍。楚使瞠目结舌,进行反驳。张仪冷笑一声:‘当初我  相似文献   

20.
对于“大锅饭”,有人给了个形象的比喻:鼎。“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三足鼎立,虽笨重但却十分稳定。破除“大锅饭”,究竟怎么破?从何破起?破到什么程度?人们竖起耳朵在听,瞪大眼睛在看,皱起眉头在想。会不会象满负荷工作法那样一阵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