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农村青年婚恋观念变化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我们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对广西的防城、田东、玉林、宜州、宁明、巴马等县(市)农村青年的婚恋观念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720份,回收率占82%,研究对象均为未婚青年,其中男413人,女307人。我们从调查分析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了素来恪守中国传统婚恋观念的农民,尤其是这其中的青年人的婚恋观念发生了悄悄的,而且是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青年思想观念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智 《青年研究》2004,(2):14-24
本文从海峡两岸青年的人生价值观、民族认同感、政治态度、民主法制观念、学业观念、择业观念、消费观念、审美观念、家庭观念、婚恋观念等1 0个方面的思想观念进行分析比较 ,海峡两岸青年思想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3.
赵璐 《学理论》2013,(19):129-130
恋爱和婚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婚恋的一些基本问题如何认识与评价,不仅会影响其婚恋行为,甚至会影响其一生的进程。而恋爱、婚姻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同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势必会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制约,使之带有一定的社会性与时代性。近年以来,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逐渐发展壮大,其生活发展状况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观,有利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4.
自21世纪初,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尤其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工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城市融入等方面的问题,相比之下,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婚恋问题的研究成果则有限。本文以笔者在对苏州,无锡等地的调查为经验材料和叙述蓝本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婚恋上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作为兼具新生代、女性与农民工三种特征的一个群体,其婚恋问题能够折射出转型时期整个农民工群体的婚姻问题。近年来,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传统婚恋观发生了诸多变化,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在婚恋中的分量增加,并引发了诸多婚恋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改善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婚恋观的社会环境,从社会制度层面给予保障以及积极优化企业环境,进而促使新生代女性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整个社会应负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婚恋是人人都会涉足的领域。处在求偶、婚嫁期的青年人,对恋爱、婚姻以及性的问题尤为关注和敏感,他们在婚恋和性爱方面的观念变化不但比其他方面更为快速、显著,而且往往更能反映其价值取向的演变。为此,“十年来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演变”课题组在1990年上半年的补充调查中,增设了有关婚恋的4道问答,请青年选择。现将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如下。一、婚姻自主性大大提高,反映了当代中国青年自我意识的增强。表1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在婚姻问题上均倾向于“听自己的意见”,无论是不同年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的主力军——农村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青年对个人与社会、人生观念、婚恋观念、金钱观念及新伦理观念等5个方面的认识,表明当前农村青年基本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思想道德素质,融合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其思想道德的“断裂带”也突显。  相似文献   

8.
赵晓歌  张敏 《学理论》2010,(11):27-28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XX市的258名青年农民工的调查研究,揭示青年农民工的职业能力适应状况、职业人际适应状况和职业心理适应状况,并依这三方面的综合水平考察青年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尝试对提高青年农民工职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市民化的观念障碍与调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工的经济理性支持他们向城市流动和市民化行为,但由于现实社会的重重障碍和城乡观念的种种分歧,农民工的城市化倾向往往受挫。此外,城市农民工强关系网的建立,加上受到城市冷淡,他们很少参与城市社会活动,自然没有城市主人翁意识,更谈不上产生城市归属感。为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城市社会和市民要抛弃对农民工既往的刻板印象,消除对农民工的偏见和歧视;农民工本人也要适度调整心态,增强自我改造意识,争取按照城市规范要求使其观念和行为与市民一致。  相似文献   

10.
借用布迪厄的婚姻策略概念,结合婚恋仪程中不同时点上"分"与"合"的态势建立分析框架,对农村青年的婚恋策略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代际关系、婚俗文化等结构文化因素和个体中心意识、注重情感的择偶观等个体化因素构成"分""合"转化的深层动因,外出务工构成重要事件变量。随着青年人不断外出务工,亲代权力式微,婚恋文化日益宽容,个体中心意识、注重情感体验的择偶观等个体化诉求凸显出来。这为农村青年自主的婚恋策略实践塑造了空间,致使在具体的择偶进程中,个体的利益诉求而非家庭利益成为主导婚恋态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长沙市301名青年农民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偏低,且受社会制度的显著影响。其中就业机构、就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状况与职业声望和收入水平显著相关;就业机构和就业培训与职业稳定性显著相关;就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机会显著相关。因此,必须改革与完善户籍制度及相关制度,消除青年农民工就业的制度歧视,并大力加强青年农民工群体的自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青年研究不断深入,许多同志努力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信息,特别是在青年的婚恋、家庭领域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纵观几年来各地青年研究状况,可以说是蒸蒸日上。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的变迁必然地走在了青年研究的前面,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都将青年的发展置身于新的、前所未有的社会环境中。新的社会环境及由此产生的新型的青年,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13.
最近,重庆市社科院、共青团重庆市委、重庆市青年研究学会联合召开了“重庆青年思想动态理论研讨会”。这次研讨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党的双百方针的基础上,采取“以文赴会、分组讨论、大会交流”的形式进行。与会同志在会前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撰写论文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分成六个课题小组,分别就“青年思想政治倾向”、“青年劳动意识”、“青年婚恋意识”和“青年犯罪新趋  相似文献   

14.
陈晶 《学理论》2011,(4):219-220
现如今,新生代农民工正在发展和崛起,这一代农民工与其父辈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他们之间的一系列思想状况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意在对两代农民工政治参与观念、就业观念、城市融入意识、金钱观念和婚姻观念的对比分析,研究和掌握两代农民工思想状况的差异性,从而能更好地营造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思想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5.
研究发现青年农民工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不断增强,但政治资本极为匮乏,政治融入水平偏低;对青年农民工的政治融入具有显著影响的是政治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而经济资本几乎没有影响。青年农民工政治融入的困境在于城市正式组织发展滞后带来的资本匮乏及参与不足。基于政治融入的赋权式融入,是我国青年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6.
家庭观念是人们对家庭地位、功能、结构、伦理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它是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变化的。八十年代以来,广州市在内地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以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使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突飞猛进,正在向国际现代化大都市迈进。而被普遍认为的求实倾向十分强烈的广州青年在家庭观念上投以更多的关注,与之密坊相连的婚恋性爱方面的体验成为青年人生体验的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袁靖华 《青年研究》2015,(2):77-84,96
近年来,多起恶性事件的发生预警了边缘青年受忽视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主要的边缘青年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处于青春期这一特定的人生阶段,其心理状态、社会交往及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实证研究,本文调查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地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心理,研究发现,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他们的情绪心理健康最具重要性,但实际可依赖的倾诉渠道比较有限。此外,本研究还测量了交往中潜在的情绪心理危机程度,深入挖掘了造成人际交往的内隐性情绪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建立了有关外部行为的预测指标,探索疏导这一青年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所存在的情绪问题,以帮助他们提高人际关系的品质,有效预防情绪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的发生加剧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受到的被动排斥,而多年的城市打工生活已高度淡化了返乡青年农民工对乡村社会的认同与归属,返乡青年农民工往往会主动排斥乡村生活,在这种双重排斥的境况下,返乡青年农民工极易成为无"根"的游民,乡村认同与归属的缺失极大地增加了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加大城镇的吸纳能力,促进返乡青年农民向城镇分流,同时积极引导返乡青年农民工的价值观重塑,重构其乡村社会认同与归属,才能有效防范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游民化"风险。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5年和2015年数据,分析青年自身及其父辈受教育程度对中国青年同居观念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中国青年的同居观念在2005-2015年期间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且较为保守;青年自身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有助于提高其对同居行为的接受度;父辈的受教育程度具有间接影响,表现为父辈小学教育程度对青年同居观念的正效应通过影响子代青年的受教育程度实现;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不因子女性别存在差异;青年自身及其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均受到同居观念外在环境的调节,在同居观念较为开放的环境中,受教育程度对提升青年接受同居的正向影响更弱。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年的一些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研究青年职业观念的变化,不仅能够掌握青年的思想意向和社会行为趋势,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探讨新时期青年职业思想教育的新规律。使青年的思想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