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社会主义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中建立社会主义新世界的理论。它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没有固定的棋式。  相似文献   

2.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上,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继续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使中国的发展同世纪之交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总趋势相融合。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伟大的创造。一建国初期,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曾经历过一个市场调节因素起主要作用的短暂阶段,这就是全面实行新民主主义《共同纲领》的时期。当时国家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基本经济政策,社会经济结构内部的基本关系是各种经济成…  相似文献   

3.
还记得去年的所谓“九月政争”吗?因为一通窃听电话得知“立法院长”王金平涉及“司法关说”掀起台湾政坛的大风暴。“关说”看似小问题乃是政治官僚的极致丑态,这对于要求政治清廉的台湾人来说应该是最无法忍受的。  相似文献   

4.
陈坚 《求实》2004,3(8):11-1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是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这个目标模式的确立 ,前后长达 14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 ,改革的总设计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同志为这一目标的确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探索与确立过程赵士刚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一探索始终伴随着改革的实际进程,并不断在实践中前进和发展。1.对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原...  相似文献   

6.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向发展的,是一个不断扩大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但是,党和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上,并不是一开始就明确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反复探索、不断深入、逐步明确的过程。这个实践和认识的深化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计划经济、有计划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阶段,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大体可以称之…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去我们的认识长期存在着误解和教条,把计划经济当作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排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曾多次突破传统观念,一次是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另一次是党的十四大再次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我党在经济理论和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0,(2):14-15
全球气候变化,南北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现象增多,这些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总还有一点距离。但专家提醒,全球气候变化已在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要遏制这一趋势,每个人都应选择“低碳生活”。何谓“低碳生活”呢?  相似文献   

9.
张卓元 《新视野》2012,(4):21-23,29
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既是对1978年之后1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和理论界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由于改革目标明确,新体制基本框架设计合理,我国在1992年以后改革全面大步展开,已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是简单的外部结合,而是要互相渗透的内在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是重大的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布置研究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探索两者相结合的具体化的路子,并支持进行资本市场(股份制)的试点。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江泽民积极推动党内思想统一,明确表示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并在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江泽民主持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表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已经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张青 《求实》2005,(Z1)
关于中国的公共服务 ,2 0 0 4年 2月 2 1日 ,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 ,强调指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公共服务 ,“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 ,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发布公共信息等 ,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社会服务这项任务太重要了 ,管理就是服务 ,…  相似文献   

12.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重要体现。自从人类社会脱离了愚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任何社会的文明,都是一定的物质文明和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精神文明的统一。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依次出现过奴隶社会的文明、封建社会的文明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标志着社会的进步。但是,这三个时代的文明,都是建立在阶级对抗和阶级剥削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在许多方面是  相似文献   

13.
甄金 《前线》1994,(17)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15年来改革经验的凝练升华,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大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不是某种既定的私有制,而是以权利可分割、可交换的个人所有权为基础的产权制度。市场经济是集中的封闭的所有制向分散的开放的所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制是一个封闭性的所有制,是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应当退出竞争领域,但不等于国有经济也应当退出竞争领域,而是要改变国有经济的竞争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起财产权利相互分离的、相互独立的个人产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建设“群众党”的目标,同时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群众力量。为实现这一建设目标,中共二大提出党的一切活动必须深入到群众内部、党员必须遵守铁似的纪律、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和训练等要求。中共二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严明党的纪律、把基层党组织设置在社会最基层与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等实践探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党建文汇》2002,(21):66-66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构成的。经济建设,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精神文明进步,为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其中代表的先进思想道德不仅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赵凌云 《学习月刊》2013,(19):18-20
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是一个重要的科学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时代大势、中国国情以及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把握,对国家发展前途、民族未来命运的理性思考.对人民福祉的责任担当。“三个自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次伟大的思想自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精神成熟.  相似文献   

18.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还要不要坚持毛泽东的价值观,这是人们思想上常常疑惑的问题,有必要把它弄清楚。 首先,要搞清毛泽东价值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在毛泽东价值思想的理论体系中,价值主体是人民,这是毛泽东价值思想的核心。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以人民的利益、要求和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名词.无论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或者是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多次出现在中央的有关文件中。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建立在新的历史背景和新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具有新的内涵。这表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新的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农村建设有一个全新的环境和背景,亦即我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只有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才能加快城镇化进程。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根据科  相似文献   

20.
滕头,是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街道下辖的一个村,行政区域两平方公里,全村共339户、865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