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概念,在这三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实现路径的自信,理论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实现梦想的行动指南的自信,制度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实现梦想的根本保障的自信。  相似文献   

2.
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在科学的方法论前提下,对作为主体实践的“理论先导”的自觉和自信,对由主体实践孕育而成的“理论抽象”的自觉和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对中国实践、中国道路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对“中国问题”、中国经验的话语自觉和话语自信.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造性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的实践体现,是增强实践自觉和实践自信、推进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党课参考     
《上海支部生活》2020,(2):32-33
我国制度优势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君如在《人民日报》撰文称,“四个自信”是一种科学的自信。这种科学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基础之上的自信。13个方面显著优势,深刻体现了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  相似文献   

4.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理解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重要的方法论指南。具体而言,“中国之问”的实质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人民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朝着更为实质的方向前进;“世界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回应这一问题必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5.
于浩 《中国人大》2014,(6):25-2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来,让国人在争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是不是自卑之后,开始谈论到底什么样子才是自信。  相似文献   

6.
韩文乾 《前进》2013,(3):27-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十八大报告关于“三个自信”的重要论述,清晰地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决心和信心,对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必将产生极为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洁 《青年论坛》2013,(6):15-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不但引起了国内的热议和讨论,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的政治宣言以及“中国梦”所体现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分不开的.国际社会对“中国梦”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体现出广泛的认同感,但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梦”也存在一些疑惑.我们应该继续增强“中国梦”的有效认同,同时要积极化解疑惑,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总之,实现“中国梦”要充分利用国际机遇,积极应对国际挑战,在国际环境中历练自身,成就梦想.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材分析1.理论政策依据。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本专题复习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党的二十大及党和国家历次会议对“文化建设”的阐释,在深刻把握国情、考情、学情基础上,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文化专题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进行整合,通过引入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视角、新观念、新思路,以“文化自信”为关键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文化因何而自信”以及“如何更自信”,从而推动当代中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美的同时积极成为中华文化传承者和弘扬者,于知、情、行三方面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是制度自信中首要和最根本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形成的历史进程为我国政治制度自信奠定了重要历史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展现出“制度优势”和“制度绩效”是我国政治制度自信的重要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拥有的独特民主优势和鲜明民主特色是我国政治制度自信的重要理论基础。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的客观基础,对增强我国政治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优秀政工干部熊元启总结出来的“自信、自强、自尊”精神,应该成为我们中学政治教师的座右铭。熊元启同志说.我们要自信,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光荣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少的。我们迫切需要自信!“学生不愿学”、“领导不重视”、“政治教师难当、没劲”等诸如此类的议论,我们已经听得不少了。我们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可以说凝结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所以十八大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尹北直 《前沿》2014,(7):22-25
“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理论特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生动例证,在理论创新中蕴含了文化创新,生动体现了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党的理论自信与全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她既有丰厚的历史滋养,又有现实的革命再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理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最内在的根基,理应成为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精神性符号。  相似文献   

14.
面对地震灾害,党和政府把人民安危摆在第一位,用镇定,自信与勇气诠释了“中国式应急速度”和“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5.
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党要勇于直面和敢于经受“四大考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此同时,新时期党敢于面对和勇于经受“四大考验”对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妄自尊大固然要不得,而“逆向种族主义”更要不得,我们需要的是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健康情绪。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涵养和支撑。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全面开启,文化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这就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基石,是推动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这其中含蕴着对民族文化传统自信、对现实发展道路自信以及对未来发展前景自信的三重关切。围绕新时期文化工作的开展,党的二十大纲领性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主要来源于该制度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我们要始终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不断对该制度加以完善,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以更好地展现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充分显示了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觉,反映了其一如既往的坚定的政治方向和深化改革的正气、底气和勇气.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对全党精神状态提出的新要求.从根本上讲,它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合理性.坚定“三个自信”,需要对其提出的背景、依据、意义以及路径走向进行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20.
储昭华 《人民论坛》2020,(12):120-123
从共舞中的一员逐步走向思想舞台中心,成为主流之一,是近十年文化保守主义最显著的变化。随之而起,从以“抗争”求“保守”,转向以引领潮流、走向世界为目标的“进取”之路,则是其更深层次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毋庸置疑,但其所面临的问题同样值得深思。唯有在文化反省的基础上辨明自身的方向、目标与进路,才能更充分地彰显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增进文化自信,避免重蹈历史和他者的覆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