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格尔旗人民法院原刑庭庭长杨德福利用职权,违法乱纪,勒索被平反人员的财物,受到党政纪律处分。杨德福于一九七五年七月至十月间,在平反纠正冤假错案工作中,曾向乔文昌、刘玉川、刘来基、王黑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社会矛盾化解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矛盾不断恶化,传统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越来越难以应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量新的社会矛盾必将相伴而生。新老矛盾交替,必将给社会稳定带来更严重的压力。针对当前权利救济文化缺失、矛盾化解资源配置不合理、矛盾化解程序设计不科学等问题,应切实转变观念、以民为本,积极培育权利救济文化,重新整合和合理配置各种社会矛盾化解资源,建立以司法救济为核心的权利救济机制。这是及时矫正改革偏差、排解社会怨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培根指出,“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裁判比多次不公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冤假错案一方面让真凶逍遥法外,可能会因此造成新的、更多、更大的伤害;另一方面使无辜者无端遭受刑罚和痛苦,受害者可能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影响社会稳定,严重损害法律的威严。文章以刑事冤假错案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分析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入手,对冤家错案的平反进行经济学上的评价,通过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方法,提出避免冤假错案形成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韩永 《政府法制》2014,(1):40-41
2012年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分析人士认为,这是最高法院在密集地为冤案平反、为个案正义频繁吹风后,最终将自己“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5.
从权利存在的多种形态入手,界定了权利和法定权利的关系,从而预示了私力救济的权利属性--应有权利;然后,对救济之"力"进行辨析,认为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的区别在于所依托的权利与权力的差异,因此,救济权是从最初的一种私人的权利在国家出现后演化为一种国家权力与私人权利的并存体.因此,现代社会的救济权,国家和私人分享、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并存就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6.
高绍安 《中国审判》2013,(12):105-105
<正>本刊讯为依法准确惩治犯罪,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等规定,结合司法实际,最高人民法院于11月21日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3年以来,各地法院密集平反了多起冤假错案。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下发《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对执法司法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更加具体的要求。为贯彻  相似文献   

7.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黄克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总后勤部长。2005年9月,国家邮政局发行了10枚一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邮票,其中第三枚是黄克诚的戎装肖像。黄克诚是位战功卓著的开国大将,同时又是一位正气凛然的纪检干部。1978年,他在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1982年后,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虽已进入晚年并双目失明,但他仍为端正党风、平反冤假错案做了大量的工作。黄克诚担任中央纪委领导职务之际,正值“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多年积累的冤假错案亟待重审、平反。黄克诚自己也…  相似文献   

8.
自我救济的权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海仁 《法学研究》2005,27(4):63-74
权利救济是在权利被侵害后对权利的恢复、修复、补偿、赔偿或对侵权的矫正,它是一项实现权利的权利,争取权利的权利。权利救济是自我救济的权利,即权利人或权利主体对其权利的自我判断和自我实现的资格和能力。私力救济、公力救济和自力救济,是自我救济权利的三种外在表现形式。从自我救济权利出发,当代权利救济问题的实质是以自我救济权利为基点整合公力救济和自力救济。塑造合格的权利主体、倡导司法节制观和建构正义的社会结构有助于权利救济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权利的司法救济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传统人权观念认为社会权利不属于普遍性的个人权利,在救济方式上不赋予该权利体系以司法适用性。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整体的人的各种权利具有相互关联性,自由权与社会权不是孤立的两类存在,无法脱离其中的一类权利来抽象地保护另一类权利,于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可能的范围内发展了社会权利的司法救济,包括集体申诉制度、对公民和政治权利的社会性解释、通过肯定性救济手段给予社会权利以事实上的司法保护与公益诉讼等形式。通过这些方式,社会权利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有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收的现象在我国大量出现,这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实的土地征收过程中,也存在着权力滥用、程序欠缺、补偿不合理、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等弊端,农民的利益在此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侵害,而按照目前我们法律的规定,对这类土地征收过程中的纠纷缺乏司法救济机制,很多受侵害的农民上告无门,只能通过上访和暴力或非暴力反抗来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无疑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建立土地征收中的司法救济机制,成为现实迫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信访制度变革与弱势群体权利救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华 《河北法学》2007,25(2):90-93
作为国家机器中的一种权力技术装置,信访制度曾经完成了国家许多阶段性的控制任务.直至今天,对于弱势群体,信访制度仍然被他们看成实现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信访的救济功能到底是更有助于弱势群体维护权利还是更不利于他们实现权利救济,这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信访救济属于一种逆法治的维权方式,对现有的法治框架下的其他救济制度是一种冲击.讨论信访制度应该怎样改革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弱势群体维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张弘 《北方法学》2009,3(6):21-28
《欧盟宪法条约》第二部分的《欧盟的基本权利宪章》,以人为本而非以权利为中心,将自由权与社会权统一于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和团结诸项价值之下,赋予包括社会权在内的所有权利以司法救济的完全权利品格,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权利进步,不仅为我国公民社会权救济提供了可参照的蓝本,也为行政诉讼扩大受案范围提供了良机。  相似文献   

13.
馀迅雷 《检察风云》2011,(17):39-39
彼苦海刚出来,此苦海陷进去,这个赵作海,真当是跟社会之海密切相关啊! 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年近六旬,曾因冤假错案,被当做“杀人犯”判处死缓,坐牢11年,2010年才平反,出来后,获国家赔偿款及困难补助共65万元。没承想,他被诱至宁夏贺兰县,深陷传销泥潭。他和他妻子李素兰都陷进去了,那65万元赔偿款,结果有一大块“补偿”...  相似文献   

14.
由于罪犯特定的法律身份和人身状态,与普通公民权利相比,罪犯权利具有有限性、不完整性、特定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因此,作为弱势群体,罪犯权利亟须国家的公力救济。而单纯国家本位的监狱行刑中,遵循的是阶级斗争范式,不但对罪犯权利不够明确,而且在观念上习惯于“赐予”罪犯权利,根本无法全面保障罪犯及其利害关系人的权利。随着权利本位理论的确立,基于权利本位引领下的规范体系研究势如破竹,基于罪犯权利的不同来架构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助于监狱行刑和罪犯改造以及社会和谐的罪犯权利公力救济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彼苦海刚出来,此苦海陷进去,这个赵作海,真当是跟社会之海密切相关啊!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年近六旬,曾因冤假错案,被当做"杀人犯"判处死缓,坐牢11年,2010年才平反,出来后,获国家赔偿款及困难补助共65万元。没承想,他被诱至宁夏贺兰县,深陷传销泥潭。他和他妻子李素兰都陷进去了,那65万元赔偿款,结果有一大块"补偿"给传销分子了。  相似文献   

16.
郑莹 《法学杂志》2012,33(3):112-117
社会保障权是社会保障法的核心,是现代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其本质是社会权。有权利就应当有救济,其中司法救济又是权利救济途径中最权威、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保障公民社会保障权利恒久不易的追求。由于社会保障权的特殊性质,传统的民事和行政救济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保障争议的需要,打破传统的普通诉讼程序,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完善和创设符合社会保障权特征的现代的特殊司法救济机制已成为必然之选。  相似文献   

17.
同居权就是指男女双方基于合法的配偶身份,都平等享有的同对方共同生活的权利.对同居权的救济,是保证这一权利得以实现,免受侵害的保障,是实现婚姻本质属性,维系婚姻和社会稳定,引导当事人行为,保护婚姻当事人和制裁侵害人,也是弥补道德调整之不足的必要.其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民事法律救济和刑事法律救济;请求共担家事、请求共同性生活和请求共同居所的法律救济;外部侵害同居权的法律救济、内部侵害同居权的法律救济和共同侵害同居权的法律救济.本文指出只有建立起"民事与刑事救济互补、财产与非财产救济共施、婚内与离婚救济并重、单方侵权人与共同侵权人同咎"的法律救济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对同居权全面有效的救济,保障同居权这一重要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当赵作海冤案继佘祥林冤案后又一次出现时我们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重塑现代司法的新观念:必须从重实体之法轻程序之法经过并重再到尤重程序之法的历史性转变;必须要建立起现代刑事法律关系的新概念;必须从满足"几个基本"的要求到"排除任何合理怀疑"的转变,刑法理论和刑诉理论上所提倡的"疑罪从无"原则本来与"超越任何合理怀疑"原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理应予以坚持贯彻;消除冤假错案、平反冤假错案、避免公民个人的不幸是防止民族悲哀、雪洗国家羞耻,也是预防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必要条件,我们每一代人特别是每一个有职有权的人都有责任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论权利的救济权能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权能"这一概念能准确地表达权利涵盖的要求——义务关系及其能力。作为权利的三大基本权能之一,救济权能是保障和手段性权能,具体又包括获得侵权者救济权能和获得公力救助权能。它们分别成就于,侵权者要承担充分的侵权救济性义务,相关公权主体要承担应有的公力救助性义务。第一代和第二代人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本权利的救济权能,尤其是针对公权主体的救济权能,获得越来越完整、充分的法律确认的历史。基本权利的救济权能被确认程度和水平,完全可以成为衡量社会主体基本权利享有状态的最主要标尺。  相似文献   

20.
论公民环境权及其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环境权是一项新型基本人权,应该成为法律上的权利和公民实有权利。从其内容体系和性质分析,公民环境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兼具公益性和私益性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