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位年轻人向大师诉苦,说他常遭人妒忌,招人冷箭。"你应该高兴才是,这不正说明你比别人优秀吗?"大师说,"那些冷箭都射中你了吗?""射中了。"年轻人说,"这些冷箭让我伤痕累累。""这说明在通往优秀的路上,你走得还不够快,走得还不够远,你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相差并不太大,你还在他们冷箭的射程之内。这样,你当然也就会被他们的冷箭射中了。"大师说。"怎样才能不被冷箭射中呢?"  相似文献   

2.
西方有一位哲人叫苏格拉底,身为哲人的他却经常遭人破口大骂,骂人者的目的就是想激怒苏格拉底.但是无论对方怎么骂,苏格拉底从不还口.那个人觉得很奇怪,便问苏格拉底,难道你真的喜欢我骂你吗?苏格拉底一笑说:"我问你,如果你要送给别人一件东西,别人不要,那么这东西在什么地方?"那个人说:"你不要,当然在我的手中."苏格拉底说:"这就对了,你骂我,我不接受,你想想,你骂我的那些话在什么地方呢?"那个出言不逊的人听后羞红了脸.这是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想不到,常常为了一件小事而大动干戈使自己和对方都不愉快.  相似文献   

3.
接 受 的 自 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沃尔逊小镇,涌来了一群饥饿的难民,镇长杰克逊发送食品后,许多难民迅速拿起分到的食品吞嚼起来……其中,有一个年轻人例外,他对镇长说:尊敬的镇长先生,你送给我这么多好吃的,我能为你干些什么呢?”杰克逊笑着答道:我赠给你们食品,并不是寻求什么回报,我只是希望给你们提供一些帮助而已,并不需要你们帮我干什么。”年轻人听后回答:如果没有活儿给我干的话,我是不会接受你的食物的,真的,我总得为你干点什 么呀! ”杰克逊觉得这位年轻人很不一般,可当时的确没有什么能让他干,杰克逊只好蹲下来,让年轻人给他捶…  相似文献   

4.
小小 《新东方》2000,(8):75-75
1914年冬天.美国加州沃尔逊小镇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好心的人们给这些流亡者送去饭食,他们个个狼吞虎咽,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来不及说。只有一个年轻人除外,当镇长杰克逊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时,这个骨瘦如柴、饥肠辘辘的逃难者问:“吃您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干吗?”杰克逊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来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立刻黯淡下来,  相似文献   

5.
汪金友 《前进》2014,(4):64-64
<正>《史记·循吏列传》中,有一个"公仪休相鲁而嗜鱼"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宰相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所以鲁国的很多人,都争相买鱼送给他,但公仪休却一条都不接受。有一个下属问他:"您这么喜欢吃鱼,为什么别人送鱼却不要?"公仪休回答:"夫唯嗜鱼,故不受也"。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接受别人的鱼。接着,他解释了自己拒鱼的理由。那些人为什么会给我送鱼?是因为他们看中了我手中的权力。如果我  相似文献   

6.
你有病啊!     
忽然听到湖里有人喊:“救命!救命啊……” 唐汉急忙奔过去,一眼就看到了落在水里的女孩。唐汉来不及脱衣服就要往湖里跳,却被一位年轻人制止了:“你不能下去救!”唐汉急着说:“我不下去救,那你快下去救啊!”年轻人回答:“我也不能下去救。”唐汉火了:“我不能下去救,你也不能下去救。这女孩,你让谁去救?”年轻人就说:“领导去救。”  相似文献   

7.
<正>临近六一,我也开始像女儿一样兴奋:用折纸做了漂亮的花束,放在客厅的茶几上;用水彩笔在墙上画了几个卡通的动物;用即时贴剪了"儿童节快乐"几个大字贴在门上;甚至连电脑桌面都换成了可爱的漫画形象……我这样的表现,让女儿有点奇怪,她问我:"六一儿童节,是我的节日啊,你干嘛这么开心?"我很郑重地告诉女儿:"谁规定六一只是你的节日?六一也可以是我的节日,希望我和你一样永远都有一颗童心,这辈子都过儿童节。"  相似文献   

8.
滋味     
正奶奶总嫌我妈炒菜放油少、不入味,我妈却觉得"穷得丢块石头都打不到一个破瓦罐",叫人怎么做?那些粗陋的果腹之物常常要吃上个把星期,饭菜的味道中,总是夹杂着生活中的滋味。"有盐有酱,丫头会放。"记忆中,这是我妈对我奶奶回嘴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奶奶经常因为吃这件事情说我妈":小王,你炒这个菜时多放一颗油嘛,炒得干锅气臭的。你做的是哪样哦,盐不香屁不臭的!"  相似文献   

9.
《干部人事月报》2014,(7):90-90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在美国生活时,常常接触一些华人青年。一天,一名青年向他报怨:“我现在的老板非常抠门儿,他给我的薪水比给别人的低得多,而且一直拖延我的绿卡申请。”刘墉同情地说:“这样的老板是不好。”停顿了一下,刘墉又说:“但你这么长时间的工作不能白干。你得在公司坚持一段时间,多学点几本领,然后走了也值。”年轻人听后有所觉悟,说:“对啊!多学点儿东西,以后去别家公司会顺利得多。”半年后,刘墉又见到这名年轻人,他问道:“你辞职了吗?”年轻人骄傲地回答:“我不辞职了,因为现在老板对我刮目相看了。”  相似文献   

10.
江岸 《小康》2011,(6):125
在种种复杂的情况下,语言交流,成了困难而隔膜的事情。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就在你面前,但我说的话,你却永远不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困惑于那些无法说出来的误会和隔膜,东方式的"言不由衷"或是"话里有话"会让人抓狂。但即便是能够说出来的话,也并不一定就能拉近距离,一样有"鸡同鸭讲"的尴尬和无奈,而仅以"话语体系不同"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是一位知识丰富、智慧卓越的学者。他对朋友说:我是一个产婆的儿子,我自己也会“助产术”。他认为正像新生儿需要有人接生一样,人的新思想也要别人帮助才能顺利“分娩”。有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一个名叫美诺的年轻人正和别人大谈“美德”如何如何。他便谦虚地问道:“我很惭愧地承认,我对美德简直是一无所知。请你讲一讲什么是‘美德’好吗?”美诺傲慢地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吗?告诉你吧:一个人不偷窃、不欺骗,这样的品行就是美德。”苏格拉底继续向他请教:“美诺,请你慷慨地告诉我,不偷窃就是美德吗?”美诺不假思索地答道:“…  相似文献   

12.
“我在做志愿者、义工”,当你身边有人这么说时,我肯定你的第一反应是“不错啊!”时下,热心公益=有对生活的追求=有与众不同的经历=有自己的活动圈子和朋友=有善良、博爱、热情等品质。“70后”、“80后”,甚至“90后”,都在争取拥有志愿者这个让人引以为傲的身份。做志愿者、做义工已经成为年轻人中流行的“时尚”身份。  相似文献   

13.
我说的这个"肖司令"名叫肖中鼎,四川垫江人,曾接受车耀先、罗世文等中共四川地下党人的教育,很有些抗日的热情。他又是红岩英烈之一,在重庆渣滓洞"11.27"大屠杀中幸之逃生。那年我十六七岁。中共党员陈联诗(《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在父亲等人的营救下出狱,父亲专门从忠县赶来探望,吃饭的时候对她说:"有个大官儿想来看你。"陈联诗说:"你别开玩笑了,象我这样刚刚从大狱里出来的犯人,别人躲都躲不及呢,还有当官的不避嫌疑敢来看我?"父亲说:"世界这么大,就没有一两个不避嫌疑的人?告诉你吧,这个当官的不是别人,而是我的…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从不相信"养生大师",对那些江湖骗子的胡说八道,我不屑一顾。我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去信它。说实在的,即使对网上以营养食品为主的养生宣传,我也并不当回事,这些宣传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什么"红、黄、蓝、白、黑","一、二、三、四、五",有必要那么琐碎具体吗?我在上海医学院上营养课时,计算各种食品的热量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等,要求很严格,但人们日常生活中没有必要这么细致。当时我问老师,我国农民经常只有  相似文献   

15.
邵江红 《人民公安》2011,(21):48-49
找这么漂亮的一张信纸写你,想像你二八韶华的美丽。在我今夜的无眠里,你驾你的小船,云里雾间的飘逸。近一个世纪的苦难和欢喜,珍藏在你的记忆里。我是你这生最亲近的人,我只记得你的好你的坚强和独立,从来没有听你说起你的创伤你的痛。而今躺在病床上苍老虚弱的你,我的目光不敢触及。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三年前,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拿着一叠稿子,去拜访一位出版商。出版商把东西接过,翻了翻,当面又退还给这年轻人,说:"这么一点点,你自己印印就成了。"年轻人又把稿子送给他服务的公司,希望公司的出版部门能帮他出。公司的出版部负责人也摇摇头:"你还是自己出吧!"年轻人失望极了,但是想到以前编校刊时的印刷厂,于是凑  相似文献   

17.
卫毅 《中国减灾》2011,(8X):1-1
<正>一个年轻男子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想要自杀。入夜后……他极度哀伤地带了条绳子走到屋后的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当他把一根绳子绑在树枝上后……树枝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啊!别在我身上吊死吧,有一对小鸟正在我身上筑巢呢!我很高兴能保护他们。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折断,鸟巢也就保不住了。请  相似文献   

18.
作何感想     
“你走你的,管别人干啥?”是一句普通话,街上、车站,常常都可听到,尤其在家长对儿女的唠叨中,更为广泛。我的同学××从家里到学校来,他妈说:“你要小心呀,那些小偷太多了,而且技术高明。就是拐别人的,看见了也不要做声,不然,会吃亏的”。我和同学××乘车,身上带了30元钱,不慎被偷了。下车时××对我说:“罗震,你的钱被偷了吗?”我一摸,确实不在,便问他看见小偷没有。他说“看见了”,我又问他当时为什么不叫我一声,他说“我能叫吗?我怕挨揍”。一天,我在车站等车,看见有好几个“乘  相似文献   

19.
毕淑敏 《中国减灾》2011,(9X):10-10
<正>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孩子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洁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  相似文献   

20.
有这么一个说法在网上流布甚广,许多人写文章都引用了——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但又有人考证过,这其实是以讹传讹的说法,汤因比并没说过此话。不管汤氏是否这么说过,此话的广为传播,倒也说明"生活在宋朝"确实能引发众多共鸣。换成"我愿生活在朱元璋时代"试试?看多少人会响应。事实上,不少名人都表示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