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殖民地初期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咖啡繁荣周期结束的四个世纪里,巴西经济一直是建立在少数几种农产品的交替种植和出口基础上的。现代工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获得一定的发展。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推动了巴西“进口替代”工业化  相似文献   

2.
自80年代末以来,印度尼西亚经济取得了较为稳定、快速的发展。以1993年价格计算,1988至1991年,经济年均增长9.0%,1991至1994年年均增长7.3%。这一成就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造工业的发展。1988至1991年制造业年均增长11.1%,1991至1994年年均增长10.7%。与此同时,制造工业品取代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主要的出口产品,1995年其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从1981年的10.6%上升至64.6%。但是,自1993年以来,印尼制造工业品的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1986至1992年年增长率曾达30%,1993年降至19%,1994年再降至8%,1995年回升至10%。印尼制造工业品出口主要靠纺织、成衣、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些产品的出口连年下降或增长放慢,导致了整个制造业部门的出口增长率的下降。这一趋势的出现固然有国际市场需求方面的因素,但是印尼制造工业本身的竞争力相对下降是个重要原因。本文拟着重分析阻碍印尼制造业竞争力提高的国内诸因素。  相似文献   

3.
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多样性。战后初期到60年代中期,墨西哥和主要南美国家采用的是工业进口替代的经济增长模式;而在中美洲国家,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模式。中美洲国家的这种经济模式发轫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以输出单一性农产品为特征,到本世纪20年代时达到顶峰。此后,它又同农业进口替代和工业进口替代结合在一起。即使在60年代地区一级工业进口替代达到高潮时,农产品出口导向模式仍然是中美洲各国经济活动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巴西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国直接投资在巴西工业化中的作用与影响如何,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对此,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略加评述。在三个经济发展阶段中的作用从独立至今,巴西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30年以前以咖啡为经济支柱的初级产品出口阶段;1930年至五十年代中期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初期工业化阶段和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以重化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阶段。在这三个不同阶段中,外国投资在巴西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泰国对外贸易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贸易是泰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它把泰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连接起来,加入国际市场的竞争,并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调整经济结构,使泰国经济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泰国经济不论是农业的多样化还是工业的面向出口,都是通过对外贸易实现的。从对外贸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说,它一直占有突出的份额,1960年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2.6%,1980年上升到49.6%。1995年的进出口总值达到31699.02亿铢,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76.16%。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泰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6.
浅析以出口为导向的泰国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霞 《东南亚》2004,(2):12-16
泰国经济发展到今天 ,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目前在东南亚国家中属于中上水平。其发展的特点在于充分开拓国际市场 ,通过吸引外资、发挥本国资源优势 ,发展出口创汇产业 ,发展旅游业等达到经济的综合发展。但是经过亚洲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缓慢等因素对泰国经济的冲击 ,泰国经济发展脆弱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一、出口导向对泰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出口导向战略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 ,通过扩大具有比较利益的出口产品 ,改善资源配置 ,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上世纪 6 0年代中期以来 ,东亚国家纷纷采取了以出…  相似文献   

7.
一、中越热带作物贸易现状近年来我国对越南农产品出口呈快速增长势头,年出口额从1998年的5000多万美元发展到2001年的2亿多美元,出口产品主要是种子、蔬菜、花卉、水果、玉米、烟叶等。越南几乎全部的杂交水稻种子和杂交玉米种子都是从我国进口的,每年约进口1万~1.5万吨杂交水稻种子、1000吨左右的杂交玉米种子。越南农产品对我国的出口也在扩大。1999年越南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近2亿美元,2001年已增加到近3亿美元,占到越南对华出口贸易总额的21%。越南出口到我国的农产品主要是大米、橡胶、咖啡、茶叶、胡椒、蔬菜和热带水果等,其中向我国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被誉为东南亚“第五小龙”的马来西亚仍保持着高速稳定的经济增长。1988—199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高达9%、8.7%、10%、8.6%、8.2%和9%,在东盟国家乃至东亚都令人刮目相看;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420美元。出口总额年增长率均超过两位数,按关贸总协定的排名,马来西亚已跻身于“全球19大出口国”的行列。吸引外资排名仅次于中国和墨西哥之后,居全球第三名。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外贸出口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的制造业主要建立在劳动密集和出口导向型加工工业上,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锡、天然橡胶、棕榈油、木材、石油和天然气等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发展深受农、矿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80年代初,由于西方经济衰退,使经济一度陷入困境。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马来西亚政府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倡导工业化运动,大力发展制造业,引导外资投向高科技工业,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以促进产品多样化。并把外资的50%用来发展制造业,尤其重视发展制造业中的“龙头”产业——电子工业。从电子工业的崛起可以窥视马来西亚制造业发展的业绩。  相似文献   

9.
印度有近60万个村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6%,69%的人以农业为生。七十年代初农业收入占国民收入的50%以上,八十年代中期仍占40%,农产品出口约占全印出口价值的35%。因此,农村发展一直受到独立后印度历届政府的重视,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执行不同的农村发展计划。研究印度农村发展计划,如同研究印度农业经济一样对研究印度政治、经济现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印度农村发展战略及其转变、印度农村发展的具体内容及成就和印度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前景等作一粗略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以来,墨西哥和一些中美洲国家通过客户工业的制成品出口迅速提升了国际贸易地位。历经40多年的发展,墨西哥的客户工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它对墨西哥的出口和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客户工业就业也受到美国经济周期、激烈的外部竞争、客户工业与国内经济二元分割和人力资本投资不平衡等不利因素的严重影响。客户工业以前仅被当作就业政策的一部分,后被视为国家创汇的"机器",将来应把其纳入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亚洲与拉美的关系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的亚洲和拉美的早期贸易始于16世纪中期。19~20世纪初,西方列强从中国、朝鲜半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国家掳掠和贩卖大批契约劳工到拉美各地。自19世纪中叶起,日本开始向中南美洲移民。二战后,亚洲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取得较全面的发展。20世纪50~80年代,日本和韩国与拉美的经济贸易关系迅速发展,成为拉美在亚洲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在90年代,中拉关系全面发展,中国逐渐取代日本和韩国成为拉美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异军突起,同拉美的关系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亚洲其他国家同拉美的关系也有长足的发展。亚洲与拉美关系的发展势头良好。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中期,在世界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下,印尼政府接受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果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鼓励非油气产品的出口,以减轻国民经济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到1994年,油气产品出口在印尼总出口中的比重已降至24.1%,而80年代初期高达81.8%。工业制成品已成为印尼出口主力,特别是胶合板、纺织成衣和鞋类出口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印尼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就举世公认,国际上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在摆脱对油气的依赖方面做得象印尼成功。然而,从1993年开始,印尼非油气产品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到19…  相似文献   

13.
一 经济特点与贸易和投资环境 秘鲁是拉美的一个中等国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渔业资源,是铜、银、铅、锌、铁、金和铝的世界十大生产国之一,银的出口占世界第2位,铜的出口占第7位,也是拉美最重要的黄金生产和出口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秘鲁的经济结构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特点:矿产品生产和出口构成经济的主项,大量工业技术产品和消费品需要进口.过去,秘鲁曾经实行替代进口政策,力图改变单一的生产和出口初级矿产品的经济结构,建立比较完整的本国工业体系.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秘鲁发展起一批本国工业企业,其中有食品加工和轻纺,但是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很有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秘鲁实行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重新审定本国的国际分工,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优势,吸引外资,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出口.  相似文献   

14.
一、繁荣发展的一年可望成为亚洲“第五条小龙”的泰国,其经济1987年增长了7.2%,为1983年以来的好成绩。在此基础上,1988年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泰国国家银行预计达到9.1%,而联合国的专家预测达到10.5~11%,均大大超过泰政府原计划的5.8~6.3%的增长速度。 1 工农业高速增长。据估计,1988年比1987年农业产值增加7%,主要农产品稻米增加20.2%,玉米增加75.8%,棉花增加27%,甘蔗增加19%,橡胶增加12.5%;工业产值增加10.7%,不但出口工业发展快,就是国内消费工业也可望增加11%以上。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贸易自由化、全球化蓬勃发展,各国纷纷加强国家干预,努力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政府采取扶植战略性产业、"国家出口战略"等政策措施,使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欧洲工业经过革新,在传统工业和新型工业上再次位居世界前列。随着东亚产业竞争优势的出现,日本不但在传统产业而且在高技术产业上面临东亚等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激烈竞争。因此,90年代美欧以及东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导致日本产业竞争力相对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日本国内出现产能过剩,从而加剧了日本经济的衰退。  相似文献   

16.
印度农业持续发展的经验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基本状况经过50年的努力,印度已从过去吃粮靠进口变成今日粮食基本自给并略有出口的国家.近几年来印度大米出口都有增加.1991—92年度大米出口额为75.52亿卢比(1美元=24.96卢比),到1995—96年度即增至457亿卢比(1美元=34卢比).5年间增长6倍.据印度农业专家分析,1998年若风调雨顺,将创大米出口新记录.除大米以外,印度的小麦、棉花、蔬菜和花卉等出口量也很可观.这些创汇农产品在印度经济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印度政府还通过财政和技术上的扶持,着重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饮料、皮革制品、纺织、服装等加工业,使一些农产品不再是以初级原料形式出口,而是经过深加工以后,成为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形式出口,从而扩大了出口产品的范围,增强了国际竞争的能力.农业的稳步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  相似文献   

17.
1950年以前泰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出口主要是几种农作物,如稻米、橡胶和柚木。当时,这三种商品的出口值约占出口总值70—80%,而现今仅占20—30%。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基本上已经多样化了。主要农作物的总种植面积从1950—51年的3,930万莱增加到1976—77年的8,490万莱.产量提高五倍(从855.8万吨增加到5,240万吨)。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俄国与欧洲的石油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俄国对外贸易主要面向欧洲,以输出农产品为主.俄国工业部门中唯一具有出口意义的是石油工业,在欧洲市场上俄国的石油产品与美国展开角逐,俄国一直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19.
简析1982~2003年墨西哥的经济改革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起 ,墨西哥历届政府进行了深刻的经济改革。墨西哥的经济改革使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重要的转换 ,从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内向型发展模式转换成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模式 ,宏观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墨西哥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 ,墨西哥的经济改革也有不少失误和教训 :改革未能缩小贫富差距 ,反而加大 ;贸易自由化使国内生产体系逐步瓦解 ,从美国进口大量粮食 ;不少原来从事进口替代工业的中小企业破产 ,取而代之的是从事出口加工的客户工业 ;墨西哥经济越来越依赖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20.
拉美国家关于新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30年代,拉美一些国家开始走上进口替代工业化道路;60年代,在将进口替代工业化进一步向纵深推进的同时,相继开展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奉行促进制成品出口的方针,但未脱离内向工业化的道路;70年代中期,又走上“负债发展”的道路,最终陷入深重的债务危机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是受新自由主义支配的。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竞争力,使工业能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探索一条新的、外向型的工业化道路。自改革以来,拉关地区已形成两种新的“生产专门化模式”:以发展资源加工工业为主的模式和以发展出口加工装配工业为主的模式。改革后,拉美国家的工业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确实出现了某些积极的变化,但同时也留下一些深刻的教训并带来一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