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流建构主义的国际规范研究正在经历从"规范扩散"到"规范变动"的议程转变。在学派间范式辩论的背景下,相关研究从一开始便聚焦国际规范的传播与影响,展示体系规范对国家的社会化作用。学者们细致讨论了社会化与规范传播的过程机制与条件变量,并延伸到"反向"的规范退化问题。这些研究展示了单一规范的演进过程,通过扎实的经验研究确立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学术地位。同时,社会化议程也日渐暴露出结构思维的僵化弊端及忽略规范自身变动等缺陷。为此,学者们正在进行一系列新探索,提出了实践转向、双向社会化等新思路,试图在强调规范进程复杂性与多元行为体参与的基础上,更加系统地研讨规范自身演进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规范争论研究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这既是建构主义国际规范研究议程的延伸,又受到近年世界政治变局的推动。在理论方面,规范争论研究强调规范是包含内在矛盾的过程性存在,而能动行为体间也不乏分歧纠葛,由此推动规范争论与演进。在经验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贯穿于规范形成发展,应用执行与接受转化等过程中的各种政治辩论及竞争。规范争论既可能削弱也可能强化规范,如何解释其对规范稳健性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焦点。规范争论研究打开了研究空间,推进了理论进步,但也存在碎片化等问题。后续研究需要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呼应世界政治大变局与中国外交的现实需要,深入探讨争论策略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国际政治研究》杂志联合主办的“IPE与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论战’研讨会”于2006年3月31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行。会议议程分“IPE与国际关系理论‘第四次论战’”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成就与挑战”两个阶段,分别由袁明教授和王缉思教授主持。与会者围绕着由秦亚青、苏长和、门洪华及魏玲翻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一书,就“第四次论战”的实质、IPE(即国际政治经济学,以下统称IPE)与国际关系学科导向、中国的IPE研究及学科建设等…  相似文献   

4.
过去20年中,国际上关于发展问题的辩论有两大进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进程主要关注削减贫困问题,而"里约+20峰会"进程则旨在制定与MDGs相平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2013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必须具备真正的普世性,且只能是"单一目标体系"。这样,2015年后国际发展议程的核心挑战便是如何同时虑及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MDGs与SDGs是种"合则互利、分则两伤"的关系。新的2015年后议程可由两部分目标组成,第一部分议程目标指向发展终极目标,而第二部分议程目标指向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保护和生产。对于第一部分议程目标而言,第二部分议程目标更多是工具性的;所有国家对第一部分议程目标负有直接责任,对第二部分议程目标负有共同责任,部分国家对第一部分议程目标也负有间接责任。这一方法有效结合了人类发展目标和全球公共产品目标,代表了两种极端立场的协议,使2015年后议程的所有目标都具有了不折不扣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5.
与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重视国际法的地位与作用。它为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为国际法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法仍然具有"共处"性与"合作"性,但其主要特征是向"共进"发展。共进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共同繁荣以及构建和谐的国际法治社会具有基础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6.
克拉托齐维尔的规范建构主义有其自身的特色。克氏认为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因其本质是功利主义分析而无法解决从个体理性到集体理性的障碍。问题的根源在于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建立在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假定语言指涉外部事实并借助严密的归纳和演绎逻辑研究人类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忽略了言语行为中的施事行为和取效行为,本质上是自语而非交流,因此无法获得人类行为的真正意义。针对理性主义的缺陷,克氏提出了自己理论的假定和规范通过实践推理决定行为的假设。与科学推理的价值无涉相反,实践推理中充满价值判断,是理解互动中人类行为意义的正确途径。克氏规范建构主义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意义重大,它驱散了国际政治的权力迷雾,为国际关系的规范研究回归开辟了空间。但由于其论证过程中排除了基于不平等的权力政治,假定了冲突方的自由意志,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应然研究,这给他的理论带来了局限性,但应然包含在人类行为的价值判断中,是研究行为体行为时无法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国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深植于理性主义传统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国内政治与世界政治互动的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在理性主义框架内,学者们将国内政治谨慎地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在保证理论简洁和严谨的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的理解。本文分析了研究国内政治与世界政治互动的难题所在,讨论了将国内政治引入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理线索,并总结了90年代以来理性主义框架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伊拉克危机与世界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已为国人所能把握,关于经济全球化内涵及问题的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然而,国际政治与世界政治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却因缺乏界说而被随意地使用,在大多数人看来,世界政治似乎只是国际政治在规模意义上的扩大,两个概念所指涉的对象并无多大区别,更谈不上专门去研究。事实上,借助于一定的国际关系理论的视角,我们看到,在国际政治与世界政治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9.
作为先秦学者,墨子在国家间政治研究上有较强的方法论意识。他擅长使用类比法和实证法来进行学术研究,并注意规范命题与实证命题之间的差别,他甚至有统计学的概念和进行假想实验的设计。在国家理论上,墨子首创不同规模的行政实体行为相似性原理,这有助于解决先秦时期的诸侯国间关系是否等同于现代国际关系这一问题。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观点是一种集体理性主义,它否定了个体理性主义,从而为我们通过非零和博弈来解决利益冲突问题开拓了思路。墨子还提倡非攻,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反对扩张性战争。  相似文献   

10.
一、英国学派与国际关系四次大辩论美国国际关系的研究文献中出现过几次重要的辩论,曾留学美国的同仁都耳熟能详,即使仅受本土教育训练的硕士班毕业生也能琅琅上口。简言之,第一次辩论是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第二次辩论是行为主义学派对传统研究学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到1980年代,在经历了三次理论大论战后,演变成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流派之间的论争。随着论战的继续,二者比试的范围越来越窄,最后聚焦在诸如相对收益重要还是绝对收益重要、制度到底能不能实现真正的合作等细小或不是问题的问题之上。学界认为它们之间甚至出现了很多理论趋同,论战的活力也开始减弱。这样,国际关系理论界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一些学者另辟蹊径,开始大胆借鉴其他学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国际关系。奥努弗(NicholasG.Onuf,国内或译为奥鲁夫、奥纳夫)正是在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位是一项特殊的国家利益,它取决于一国被他国认可形象的总和,反映了一国在等级制上的声望排名。国家追求地位的动机既反映了人类在心理上寻求得到其他族群的认可,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包括促进国际影响力和长远的对外政策目标)。由于国际体系中没有统一权威来评估各国的表现和决定其排位,声望多寡和地位高低会成为国家间的争议领域,国家也将为此产生竞争甚至冲突。地位政治的理论视角涵盖国际体系、国内政治和个人三个分析层级,并有助于衔接理性主义、建构主义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式。不过,有关"地位"概念在实证研究中的分析应用依然有待改进,地位政治的研究在中层理论上仍然有待发展,尤其是国家如何认知自身地位,寻求他国承认,以及承认他国地位等问题尚需深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3.
国际地位是一项特殊的国家利益,它取决于一国被他国认可形象的总和,反映了一国在等级制上的声望排名。国家追求地位的动机既反映了人类在心理上寻求得到其他族群的认可,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包括促进国际影响力和长远的对外政策目标)。由于国际体系中没有统一权威来评估各国的表现和决定其排位,声望多寡和地位高低会成为国家间的争议领域,国家也将为此产生竞争甚至冲突。地位政治的理论视角涵盖国际体系、国内政治和个人三个分析层级,并有助于衔接理性主义、建构主义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式。不过,有关"地位"概念在实证研究中的分析应用依然有待改进,地位政治的研究在中层理论上仍然有待发展,尤其是国家如何认知自身地位,寻求他国承认,以及承认他国地位等问题尚需深入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民主党需要危机来赢得大选。美国民主党内初选尚未谢幕(全部州初选结束要到6月份),两党候选人之间的口水大战就已啐出硝烟。在相互攻击多日之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3月13日向总统布什提出挑战,要求与他就美国的前途问题每月举行一次辩论。白宫争座之路上奇招迭出,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克里一出手就扔出"直面论战"这样一个撒手锏,确令布什阵营有些措手不及。思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建构主义研究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在学理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是什么因素促成了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引入中国后为何能在青年学者中间产生广泛影响?中国建构主义理论的长期发展前景如何,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空间?在国际关系理论创新过程中,中国学者可否以建构主义为支点,做出新的学理贡献?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曹德军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袁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与中国外交,著有《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和《国际关系研究:议题与进展》等。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原载美刊《商业与社会评论/创新》(BusinessSociety Review/Innovation)1972/1973冬季号。文章原是1972年7月伦敦泰晤士卫视播放的顶级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与雷蒙·阿隆之间的辩论实况的主要内容。该辩论从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未来的展望开始,两位哲学家围绕共产主义的性质以及共产主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是民主的这一主题来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两党围绕“手淫问题”开展激烈辩论。当人们的注意力尚未从美国的反恐战争上转移过来之时,美国国内的政客们早已将目光盯上了今年11月进行的中期选举,此次中期选举将关系到执政的共和党和在野的民主党谁能控制参众两院,因此两党都非常重视,就国内外的各项政策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其中,手淫这个看似非常上不得台面的话题,居然成了双方公开辩论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刘宏松 《国际展望》2014,(2):109-122
自G20实现升级转型以来,新兴大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获得了与发达国家平等的对话机会。通过参与对话,新兴大国可以影响G20议程,进而影响全球经济治理的模式选择和改革方向。G20议程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新兴大国的影响?本文以BRICs/BRICS峰会宣言、G8峰会公报和G20峰会公报的比较结果为依据,评估了新兴大国对G20议程的影响。评估结果表明,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议题上,新兴大国对G20议程具有相对较强的影响;在消除贫困与发展援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两个议题上对G20议程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在其他议题上,没有证据表明新兴大国对G20议程具有独立影响。新兴大国之所以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议题上具有相对较强的影响,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美国对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持支持态度,其二是中国发挥的积极作用。这充分说明,在自身综合实力快速增长和外部条件基本具备的条件下,中国外交有更大的积极作为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上半期,以米瑟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与兰格等人领衔的社会主义者,围绕着社会主义经济计算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在这场论战之前,荷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皮尔逊与第二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考茨基之间,在社会主义共同体的价值问题上也有过争论.梳理皮尔逊和考茨基之间的分歧,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计算论战.本文结合皮尔逊在论战中最重要的作品<社会主义共同体的价值问题>,分别分析他的价值理论和为什么社会主义共同体中必然存在价值问题,然后介绍他与考茨基之间的争论,最后对双方的观点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论战中的张东荪区分了学说上的社会主义与信仰上的社会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看待社会主义论战的又一视角.以张东荪为首的论战一方,坚持从学说上介绍、研究社会主义,以求对社会主义有一较全面的理解.以陈独秀为首的论战另一方,则侣导接受并坚定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信仰,积极进行社会主义运动.后者适应了当时中国人民急于救亡又缺乏信仰的强烈情感,而前者则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之后,当人们去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现了其学理上的深意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