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行政论坛》2017,(2):47-55
当前政府绩效管理已成为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政府财政与预算、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组织管理与战略、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等一并备受公共管理学界竞相推崇的热点议题。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产出的政府绩效管理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亟待对这些文献及其研究主题予以科学评估和综述概览。运用CiteSpace Ⅳ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政府绩效管理主题文献进行聚类和计量分析,发现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热点主题集中于政府绩效管理体系构成与制度要件、政府绩效管理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绩效管理的合法性与外部宏观改革逻辑等研究层面,而未来的研究倾向于政府绩效管理的"预算绩效""公共价值""行政体制改革"及其他如"政府绩效评估"等维度。运用知识图谱和文献聚类方法梳理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学术热点与前沿动态,有助于提升政府绩效管理研究质量和学术元意识,明晰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知识进路和逻辑脉络,促进中国特色政府绩效管理理论体系与话语建设。  相似文献   

2.
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估:政府绩效评估的类型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政府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研究和实践中的重要话题。从学术文献来看,政府绩效评估形成了客观评估与主观评估两种类型,围绕这两种评估模式,学术界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争论,即一些学者认为主观评估不能准确测量政府绩效,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客观评估不能全面反映政府的真实绩效。这种争论反映了公共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价值分歧,持公共管理是科学观的学者则支持客观评估模式,而信奉公共管理是艺术的学者则主张主观评估模式。事实上,客观与主观两种评估模式都有局限,应从社会建构理论视角弥合公共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二元对立,以重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亦可称之为复合式政府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管理借鉴企业绩效管理有效形式的产物。但是作为公共组织,政府与企业在性质上的区别决定了它不能直接套用企业绩效评估的一些作法。然而,综合比较企业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差异,认真研究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所存在的问题,从中得出企业绩效评估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政府绩效是公共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衡量公共管理成败的标准.通过对近年来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标准、方法和主体上出现的困境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政府绩效评估困境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自身身份的两重性.因而,将政府绩效分层而论是明晰政府绩效评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20,(1):79-87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既是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公共管理实践方式,也是公共服务伦理价值的回归。然而,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可持续性令人担忧,具体表现为参与的有限性和非延续性。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可以厘清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判断标准、影响因素及其改进策略等关键议题,实现对已有碎片化知识的整合,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而实现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可持续性的有效路径就在于构建政府与公众间的知识共享机制,这就需要关注于官僚理性知识壁垒的形成机理及其超越路径,以及利益相关者间的知识共享能力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行政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公共管理的"显学".运用政府绩效评估促进行政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其主要缘于行政发展观呼唤政府绩效评估,逻辑层次上内含政府绩效评估,政府绩效评估体现行政发展,政府绩效评估的运用促进行政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强调公共性,降低行政成本,体现社会公平,重视全面、科学与可持续性,彰显以人为本等几方面构建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形成政府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促进行政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公共管理学界借鉴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经验,在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部分研究存在照搬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核心概念、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现象,成为制约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深化的重要瓶颈.进一步推进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就应该实施研究的本土化战略,其基本路径为:对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的批判性吸收;挖掘中国古代政府绩效考核的思想资源和驻足当前绩效评估实践;构建"双向理解"与"双向互动"的研究模式;防止和克服本土化研究过程中的两种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8.
欧洲通用评估框架(CAF)是企业管理理论与公共管理理论的融合,它充分吸纳了全面质量管理、平衡计分卡和卓越绩效模式等企业绩效管理工具中最前沿成果的合理要素,并融入了公共管理的管理经验,成为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先进工具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深圳市龙岗区等同导入CAF的实践有三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创造性地设计出三个分类实施模板;二是形成以第三方评估为主,政府组织协调,结合自我评估与公众评估的评估模式;三是部分指标的本土化和合理化,主要是结合我国国情和我国公共政府特点,以使其更容易被公共服务部门的人员理解,更便于CAF在我国的实施。等同导入CAF价值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企业管理与政府管理的互动,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二是找到一个结果与过程平衡的绩效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三是强调公民/顾客导向,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找到了一个切入点,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强力工具;四是使我们找到了一个重塑政府流程的工具,为建设无缝隙政府提供了保障。虽然CAF是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但由于其复杂性使其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全面推行面临一定的困难,同时在提高第三方评估的质量以及CAF与绩效考核明确各自定位,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共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行政论坛》2017,(4):88-93
新公共管理运动所倡导的"效率至上"理念试图寻求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唯一最佳路径",这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政府绩效改进不仅要关注组织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寻求在不同情境下公共价值的创造和实现,在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框架下,政府绩效损失是基于对政府绩效结构的认识,审视绩效生产过程和改进绩效的切入口。政府绩效损失从工具理性和公共价值两个方面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政府绩效管理分析方法的价值分析路径,从回顾绩效损失的概念及其治理的研究出发,以政府绩效价值链分析的"环节—要素"矩阵为基础,论述了公共价值管理范式下绩效损失测度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数据挖掘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据挖掘技术业已成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及组织绩效和服务水平的非常有力的工具.公共管理的诸多领域如电子政府、政府绩效管理和公共危机管理等.同样亟待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其意义在于:公共管理领域导入数据挖掘技术是政府决策的需要,可以为政府信息共享提供技术支持,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保障.在公共管理领城应用数据挖掘技术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挖掘专业人才的缺乏、政府数据来源及其应用存在的问题、数据挖掘技术自身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1.
包国宪  王学军 《公共管理学报》2012,(2):89-97,126,127
政府绩效管理兴起二十多年来,已由西方国家应对财政和信任危机、提高行政效率的工具拓展为各国政府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优势在其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其理论缺陷和实践中的困惑,特别是在公共价值方面的冲突使学术界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实践案例考察,从制度变迁和公共行政学术史两个层面的质性研究,提出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体系框架。文章首先从"公共性"、"合作生产"和"可持续"三个方面对新公共管理背景下的政府绩效管理进行了反思,认为公共价值对政府绩效合法性具有本质的规定性。其次,初步论证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的两个基本命题——政府绩效是一种社会建构、产出即绩效;认为只有来源于社会的政府绩效才能获得合法性基础,也只有根植于社会的政府绩效才能产生其可持续提升的需要,这是政府绩效管理的根本动力;而在政府绩效价值建构基础上的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政府产出与社会需求的高度一致,充分体现科学管理的价值。再次,从这两个基本命题出发,以价值管理和管理科学理论为基础,构建起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模型,并对模型中政府绩效的价值建构、组织管理和协同领导系统等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最后,从模型如何"落地"、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分析和研究拓展等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曾豪杰 《学理论》2009,(7):30-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民本”等价值观所要求的“服务”、“社会”、“市场”取向理所当然地应贯彻落实在政府绩效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之中。然而,当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价值取向在实践中存在不少偏差,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13.
The Barack Obama administration advanced open government initiatives to make federal administration more open, accountable, and responsive to citizens. Yet a question remains whether federal administrators took notice. This article examines changes in the extent to which U.S. federal agencies have integrated the three core principles of open government—transparency,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on—into their performance planning. By analyzing 337 annual performance plans of 24 major federal agencies from fiscal years 2001 to 2016, the authors found that, overall,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open government into performance planning has been trending higher since the early 2000s. During the Obama presidency, integration initially rose sharply but later declined. Findings also show that agencies' stated core values regarding open government are not consistently integrated into their performance plan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incorporating democratic‐constitutional values into holistic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政府管理工具,其科学性与可持续性成为推动政府绩效管理和政府能力建设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持续性开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为了深入解析这些障碍并提出解决方法,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及模型分析法等,试图从既往文献的梳理入手,结合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典型模式之一的"甘肃模式",对该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可持续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法律保障、政治支持、社会参与以及评估体系设计。在以往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构建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模型,并据此模型对"甘肃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可持续性发展的若干建议。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绩效评估可持续性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而本文中的相关结论与建议对于推动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What makes a well‐functioning governmental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and how can this be studied using an organization theory–based approach? A core argument is that such a system needs both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governance legitimacy. Organizational arrangements as well as the legitimacy of government authorities will affect crisis management performance. A central argument is that both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text matter, as does the nature of the crisis. Is it a transboundary crisis? How unique is it, and how much uncertainty is associated with it? The arguments are substantiated with empirical examples and supported by a literature synthesis, focusing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 main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is no optimal formula for harmonizing competing interests and tensions or for overcoming uncertainty and ambiguous government structures. Flexibility and adaptation are key assets, which are constrained by the political, administrative, and situational context. Furthermore, a future research agenda is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6.
Policy advice is a core function of government that until quite recently remained outside the formal processe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valuation, by its very nature, is designed to question both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evance of government activities; applying it to policy advice opens up a traditionally confidential and politically sensitive arena. This paper reports on an evaluation experiment in Australian government — policy management reviews (PMRs) — that sough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central agency policy advice. It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MR model around interdepartmental committee processes, the bureaucratic politics that diluted the focus on policy outcomes, and examines how central agencies steered evaluation away from questions of public accountability towards arrangements for achieving mor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processes underpinning production of advice. By targeting the process rather than outcomes of policy advising, PMRs sought unsuccessfully to adhere to the divide between management and policy and, in doing so, marked out the limits to performance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7.
In recent decades, governments have invested in the creation of two forms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bout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rogram evaluations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ior research has noted tensions between these two approaches and the potential for complementarities when they are aligned. This article offers empirical evidence on how program evaluations connect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the U.S. federal government in 2000 and 2013. In the later time period,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effect between the two approaches, which, the authors argue, reflects deliberate efforts by the George W. Bush and Barack Obama administrations to build closer connections between program e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Drawing on the 2013 data, the authors offer evidence that how evaluations are implemented matters and that evaluations facilitate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use by reducing the causal uncertainty that managers face as they try to make sense of what performance data mean.  相似文献   

18.
提高政府绩效始终是公共管理的目标之一。绩效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手段,由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而被引入到政府管理当中,并且成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举措。近年来,西方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绩效评价的方法、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外部环境及政府绩效评价的效应等方面,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公共部门借鉴了私人部门的绩效评价方法,但这也使它面临着某种质疑和批判。政府绩效评价的内外部环境,对政府的绩效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促进政府绩效评价的实施和执行,最终提高政府绩效评价的效应。主要从以上各个方面,对西方绩效评价研究的最新文献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期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郑方辉  喻锋  覃事灿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13-23,123,124
政府绩效评价是公共管理及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沿课题。作为一个全新的范畴,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我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构成了民意表达的基本路径,具有民主导向与技术完善的双重功能。本文提出了政府整体绩效评价结果导向的理论假设,并依据既定的技术方案,基于独立第三方立场和公众满意度导向,利用2008年度针对广东省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及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系统数据,检验理论假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表明,我国地方政府整体绩效评价是公民对政府表现的综合评价,其过程承担民意表达的功能,其结果将成为民主政治发展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法制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各级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的实践,对政府绩效观念的强化、服务理念的提升、管理效率的提高等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在法制建设中并没有得到清晰、完整的规定.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缺乏专门立法保障,监督机制不健全,事后救济制度不完善.这不仅导致政府权力滥用,给公众利益造成损害,也不利于政府威信的树立.我国要避免政府绩效管理和评估出现的各种问题,强化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就必须顺应世界各国政府绩效管理立法的趋势,加快绩效管理和评估法制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