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阶级关系海外华人社会中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由于有关资料的缺乏,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符的。一般说来,种植园主和种植工人的关系、矿主和矿工的关系,店主和店员的关系等,构成了海外华人社会中的阶级关系。象许多其他社会的情况一样,华侨社会的阶级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互相依存和剥削的关系。种植园主、矿生和店主要希望最大限度地扩大其利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功用了所有可以利用的办法,包括宗族关系、方言关系,以及秘密会社的势力等等,来确保劳资关系的融洽。许多店主从中国招来他们的族亲或亲戚到他们的店铺中去工作,种植园主和矿主也是采取同样的办法。除了族亲和亲戚以外,优先雇用操同一方言或属同一秘密会社的人。由于雇主和雇员之间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对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许多重要的成果陆续发表①。总体来看,在国际移民方面,主要关注各国移民史和移民政策的研究;在华侨华人方面,从经济、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做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不过,现有的成果也表明在国际移民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华人移民政策、国际移民政策比较研究、各国华裔比较研究、不同移民群体比较研究等方面,国内学术界还非常薄弱。2005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其荣教授著的《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弥补了现有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是一部有份量的、在…  相似文献   

3.
前言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流往海外的人口有了增加。特别是在1986年出入境管理法公布后,前往海外的新移民人数急速上升。首先看一下所谓的“新移民”是什么意思。某资料认为,“所谓新移民,系泛指改革开放以后从中国大陆、港澳台等地移居国外并取得永久居住权——绿卡的华人”(《华侨与华人》,1999年第二期,第70页)。另一份资料(广州市归侨联合会)也认为,“所谓新移民,一般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种途径移居国外的人员,或称新华侨华人。他们中有的是经过合法手续移居国外的;有的是出国留学、讲学、进修而居留不归的;有的则是非法移民而取得合法地位的”(《华侨与华人》,1999年第一期,第47页)。  相似文献   

4.
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改变了巴西的工业结构和增大了国民经济总量 ,而且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它改变了社会阶级构成。受教育因素的影响 ,增加了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中的上向流动 ;使人口增长结构发生变化 ;不同经济周期的形成促进了国内人口流动方向上的改变 ,形成不同的“移民轴心”,90年代后国内移民方向发生改变 ;促使就业的部门结构、地理结构和性别结构发生变化 ,也导致思想和生活习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越南的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的华侨华人又主要集中于胡志明市。胡志明市的华侨华人经济比较富裕,文化水平也比较高。因此,研究越南的华侨华人现状应把重点放在胡志明市的华侨华人。 一、人口与分布情况 越南和胡志明市现有多少华侨华人,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越南尚有约100万华侨华人,他们当中的80%,即大约80万人居住在越南南方,胡志明市就占52万多,下表是1989年越南人口总调查中所统计的胡志明市华侨华人的总数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前言现在,全世界达5000万人的中国移民及其后裔大多数成为了华人,在东南亚,华侨的比率已经很低。在华侨华人当地化的潮流中,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变化,海外华人资本形成了居住国的民族资本,成为了居住国经济的一部分。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亚洲各国、尤其是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华人资本的力量趋于强大,在各自拥有根据地的各国经济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华人人口占绝对比率的香港、台湾、新加坡自不待言,在华人比率决不算多的东盟各国,华人资本的影响力也不小。自20世纪,世界经济开始转入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及国…  相似文献   

7.
19世纪马来半岛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人口增长飞快,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社会关系极不稳定,政治统治力量薄弱,社会冲突频繁不已。移民社会关系的重组和脆弱,以及社会的暴力化倾向,为超自然关系的、并带有武装暴力色彩的华人秘密结社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地区,目前约有2000多万人,约占海外华人总数的70%。早在唐代,史籍就有华人移居东南亚的记载,但大规模的移居是在鸦片战争、特别是19世纪末以后。华人移居东南亚的潮流,到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才结束。 东南亚华人作为一个整体,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本世纪30至70年代,是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最快最大的历史时期。在这半个世纪的  相似文献   

9.
在一亿三千五百万印度尼西亚人口中,据估计华人少数民族有三百八十万。这些华人中有些是二百多年前来到荷属东印度的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在西加里曼丹和邦加岛等地形成了独特的华人社会。但印尼的大部分华人是在过去一百年间来到印尼的中国人的后代。  相似文献   

10.
1982年东盟地区共有人口2.7亿(接近美国和欧共体的人口),据估计,其中5.5—6%,即大约2000万是海外华人。(林凌甘博士在书中使用的海外华人定义是:凡在本地区定居并自认是华人的人,而不问其属何国籍,是否能说华语)。除了盛产石油的文莱以外,华人在经济中扮演着主导而显要的角色,这已成为各种文献的统计数字和详尽描述所证实。还值得注意的是,华人拥有东南亚最大的私人银行(盘谷银行),而谢氏二兄弟则拥有东南亚最大的农业企业(卜蜂集团);此外,印尼最大的私人财团是林绍良和阿斯特拉财团。  相似文献   

11.
前言 在有关华人社会的研究中,人们往往采用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是因为两国具有以下这些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难得的条件:有着曾是英国殖民地、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3个种族组成的所谓“复合社会”的共同点,另一方面,有着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的原因之一、即华人约占人口77%的特殊种族构成比这样一种不同点。 在国民统一过程中实施的国语、通用语政策下,在新加坡,英语是事实上的国语(法律上规定马来语为国语)。在马来西亚,一直将马来语(曾有一段时间称为马来西亚语)作为国语,但华人们曾经为华文的通用语化开展运动,至今仍在要求继续保持华文学校。 本文拟从“国家的政策与民族的共生”这一观点,以马来西亚为主,以新加坡为比较对象,就两国华人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究竟处于何种关系、以及在采取原住民政策(马来人优先政策)的马来西亚,这些政策在华人与其他种族、尤其与马来人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紧张关系或共生关系做一个考察。  相似文献   

12.
由厦门大学和中国华侨历史学会联合主办的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大会,于1996年11月19日至2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回顾与展望。出席此次会议的正式代表166人,其中国内代表110人,他们来自15个省市;海外代表56人,他们来自15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大会收到论文近百篇,内容涉及到华侨华人历史、现状、前瞻等方面。新加坡东亚政治经济研究所主席王赓武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郑学檬教授,分别在大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说。前者论新旧民族主义与海外华人,后者谈中国研究华侨华人的概况。与  相似文献   

13.
导言对为数众多的华人志愿团体的分类研究,一直是有关海外华人社会,特别是十九世纪海峡殖民地华人社会研究中的一个颇有意义的课题。虽然甘巴(Gamba)卡斯坦斯(cavstens)主要根据华人志愿团体的显著功能,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法,但他们都未注意到其组织原则及其限制作用的问题。对他们和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来说,更谈不上从地域群体和非地域群体两种组织原则的限制作用方面来考虑两种群体相互作用的模式。克里斯曼  相似文献   

14.
文章作者是泰国华人。文章从经济伦理关系与人口组成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华族语文、华人团体与华人风俗习惯存在是泰国多元民族社会特色,不能因此而认为泰国存在一个华侨社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活跃在澳大利亚政坛的华人日益受到主流社会的关注。早在1998年9月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中,澳洲华人表现出强烈的参政热情。一个以反对种族主义为号召,并由华人黄肇强医生担任主席的团结党正成为澳大利亚联邦的合法政党。该党以华人为主由多个族裔人士组成,成立初期就发展党员4000多名,同时推出70多位人士角逐参、众议院议席。  澳大利亚华人社区近十多年来,由于大批新移民涌入,华人人口快速增长,目前,台港和中国大陆移民数已排在继英国、新西兰之后的第三位,华人总数达40余万人。新移民中华人专业人才在各个领域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6.
虽然加拿大华裔来加拿大已有130年的历史,但他们只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近几十年才获得了公民权。大战之前,加拿大华人在法律上备受排斥,其他加拿大人想当然可以享受到的权利(包括选举权、自由进出这个国家),华人却被拒之门外。法制化的歧视和社会的敌视,限制了华人就业的机会。战前,许多华人主要由于他们在加拿大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市场条件,以及受有限的资金和教育程度的限制,不得不在华裔的商业部门中谋生,以避免与白人劳工竞争。于是,手工洗衣业,以后是餐馆业,成了华人谋生的主要手段。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专业和技术职业,大战前在华人中几乎无人问津(李,1979年,1982年)。由于1947年废除了1923年的华人移民法案和改变战后的移民政策,华人逐渐获准移民到加拿大来。但是,直到1967年加拿大采用点数计分法衡量准否移民入境以后,华人才得以与其他国籍的人享受同样的准则。战后的这些变化,掀起了华人移民加拿大的新浪潮。在这些移民中,有人数众多的专业和技术人员。与此同时,随着一小部分第二代  相似文献   

17.
拉美城市的社会分层及社会和政治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拉美地区的城市人口中明显地存在着八个社会阶层,即资本家、高级管理人员、高级雇员、小业主、正规脑力劳动者、正规体力劳动者、非正规劳动者及其他未分类人口。前三个社会阶层仅占城市经济人口的4%左右,但却是整个社会的主导阶层,居收入分配的顶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前三个阶层的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其他几个阶层的收入水平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意味着拉美地区96%左右的城市经济人口没有从新自由主义改革中获益。城市社会的分层,一方面使拉美地区犯罪率持续上升,海外移民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改变了政党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动员方式。  相似文献   

18.
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力图从“民族问题”的角度开展“华人问题”的研究,并为贯彻此一意图而成立“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的1999年,[1]在我国华侨华人研究力量颇为雄厚的厦门大学历史系已有多年积累的曾少聪博士,成为了该所的第一位博士后,师从我国民族问题研究的著名学者郝时远研究员,从事民族学专业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的研究。在师徒二人的大力倡导和积极努力下,3年后,原隶属该所的“海外华人研究中心”升格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成为整合国内华侨华人研究力量的又一基地。此期间,正值国内开始酝酿探讨“…  相似文献   

19.
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也是上下缅甸交汇之处,人口、物资、信息的频繁流动与多元的族群文化共同构成了曼德勒复杂多样的城市风景。随着缅甸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曼德勒的人口构成、社会阶层与城市空间也随之发生转变。华人移民的迁入与增长,引起了曼德勒城市华人化的论争。事实上,曼德勒城市景观的变化,并非华人单一促就,而是现代化、城市化等内外动因共同作用下的社会后果,因此,需综合曼德勒华人移民、经济行为与族群互动,以及三者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曼德勒的城市化,以避免族群民族主义所带来的成见。  相似文献   

20.
近半个世纪来,大多数有关菲律宾华人的著作都是从社会和组织的角度来观察、研究问题的。[1]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作为社会和组织的海外华人,是研究一个国家的华人的起点。但是这种整体的、宏观的研究并不能代替个别的、微观的研究,后者或许更能反映海外华人的多样性,更能使人们对海外华人的认识从概念化变为具体化。当然,个别的、微观的研究需要对海外华人进行实地的考察。笔者有机会到菲律宾,较为广泛而深入地接触了当地的华人.对他们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了从个人、家庭、家族的角度来研究菲律宾华人的文化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