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为什么对“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从根本上说,只能有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种答案? 答:“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这是历史观的一个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归根到底,只有两种答案。古往今来,尽管有众多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对究竟什么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提出过种种不同的解释。不管他们的答案多么不同,在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只能有或者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者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只能归结为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派别。想超越于这两者之上或把这两者合而为一,提出第三种回答,都只能被视为二元论和折衷主  相似文献   

2.
确立新型的人才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马钢集团建设公司董志军: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人才观,确立新型的人才理念。一是确立“人才资本化”的理念,不仅把人才看作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而且要把人才看作与货币资本、土地资本相并列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即所谓“人力资本”,取得按资本数量、质量  相似文献   

3.
张九海 《党政论坛》2009,(11):21-23
一、意识形态概念的出现正如在“食物”这一概念出现之前,我们也没有一直饿着肚子一样。实际上,早在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之前,意识形态早已存在于生活之中了。我们可以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看作意识形态概念的雏形,在西方进入中世纪后,哲学成为神学的侍女,柏拉图高雅的“理念世界”幻化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的灵魂和精神陷于深深的谬误和偏见之中。  相似文献   

4.
费尔巴哈伦理观是建立在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人本学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也有其精华和糟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进行剖析,是很有教益的,现仅就费尔巴哈伦理观的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一、道德和物质利益费尔巴哈竭力反对那种否认道德和物质利益的联系,从人类社会之外或人的理性中去探求道德的根源,把道德说成是“神”的启示或  相似文献   

5.
当人类站在二十一世纪门槛上时 ,在思考着两个重大的问题 :一个是在二十世纪诞生、被共产主义者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被资产阶级看作洪水猛兽的社会主义在新世纪里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一个是在二十世纪末初露端倪的知识经济在二十一世纪里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如果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思考 ,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主义有没有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可能与必要 ?这种思考对社会主义者来说意义更为深远。一个前提条件“科学技术”和“知识”在含义上是基本等同的 ,在知识经济一词未出现前 ,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地位和功用必将实现出来。因此,深圳在二次创业中应把文化建设的任务提到重要的位置。回顾历史,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曾有过两种相对立的文化观。其一是“文化决定论”,认为“意见决定历史”,思想或价值观念是社会行为的终极动因;而作为思想、价值观念集合的文化,其发生、发展只是自身运动的结果,或者仅仅是自然环境和种族特征决定的,与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无关,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归因于文化的盛衰。其二是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把人以及人创造的文化看作是由经济操纵的傀儡。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7.
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模式”是近年来西方“炒作”的一个话题,但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西方某些人热议“中国模式”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他们或者是把它看作是对西方模式的威胁,或者是要求中国承担起与其发展中国家身份不相符的国际责任.对此,我们要头脑清醒,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8.
刘锡桓 《理论探索》2007,3(3):62-64
执政为民是我党根本的执政理念。当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把人民利益空泛化和虚幻化,把GDP的增长当作执政兴国的唯一任务,把市场经济仅仅看作是利益经济、法治经济而不是道德经济,政府职能错位、保障机制不到位等问题。这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历史上不同的生态伦理观产生了差异极大的社会后果1.我国古代生态伦理道德及其影响中华民族 5 0 0 0多年的文明史上 ,提出了许多生态伦理思想 ,如 ,儒家“爱物”的生态伦理观念 ,试图从道德层面树立人的环保意识 ,以达到天人和谐的境界 ,这种“天人和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把天地看作是万物之母 ,万物生生不息是自然生态自身的功能 ,当然人类也是自然生态的产物 ,并且依据“中庸”原则 ,主张“取物不尽物” ,“取物以顺时”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问题上 ,提出“土地为本”、“地德为首” ,正因为人民的衣食来源于土地 ,国家的财政来源于土地…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铁、铜、铅、锌、铝这些传统材料,搞不起传统产业。同样,没有新材料,要想发展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等等新兴产业,也只能是空话。什么叫新材料呢?就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在研究试制、具有独特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是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历史有过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古代埃及的炼金术,可以看作是今天金属材料开发的起  相似文献   

11.
怎样加深认识和切实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们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这个课题谈些看法。 一、从所有制基础上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一种说法,认为搞市场经济就不再区分什么社会制度了,没有“资”和“社”的区别了;有的甚至把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看作是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澄清这些误解,必须在所有制基础上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什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2.
威慑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谈谈威慑的概念与由来。 我国春秋末期军事名著《孙子兵法》的《势篇》阐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就是把军事实体的军事实力——“势”,不仅看作是国家安全的支柱和赢得战争胜利的保证,而且看作是能够使敌人不敢冒险发动战争,或者是迫使敌人无法把战争进行到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思想还体现在《谋攻篇》中“不战而  相似文献   

13.
论道德政治功能的恰当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社会治理形态的演进看,道德对社会治理不是起基础的、主导的作用,而是起辅助的作用。从以往的历史教训看,道德的泛化或政治化反而可能强化专制统治;而过分拔高道德政治功能的道德理想主义则可能造成“道德恐怖”。为了使道德发挥应有的、恰当的政治功能,应当以法律为中介界定二者的关系,把道德和政治适当分开,对道德系统适当分层,建立道德与政治的良性互动机制,使二者各司其职、各擅所长。  相似文献   

14.
一“剥削”一词就其流行的解释是指社会上一部分人或集团凭借他们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垄断,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或集团的剩余劳动(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在这个解释里、是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即把私有制与剥削相联系。在一般的关于剥削起源的叙述中,也是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看作是剥削产生的前提和起点,换句话说,没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就不会有剥削。但是,以剥削产生的历史来看,这种结论是值得商榷的。剥削所涉及的内容是人类剩余产品的社会归宿问题。在人类生产力十分低下的时代,没有剩余产品,自然也就没有剥削。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  相似文献   

15.
思想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达到这一目的,就不能不遵循道德建设的一般规律。道德的主体性,正是我们思想教育中主体性原则的重要根据。从康德以来,道德的主体就被确定为人。但是,无论是康德、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由于他们没有能够揭示出人的真正本质,因而也就没有能够真正认识道德主体的本质——他们分别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确定为“主观精神”、“客观理念”和“抽象化的人”。只有马克思才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说,“我生活中最好的东西是书籍给我的”。我们许多人,也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书籍,不仅给我们以知识,而且也赋予我们智慧与力量。不仅作为个体的人,就是作为群体的人类,它的发展与进步,也同书籍密切相关。 书籍,就是人类知识、经验与技能的文字纪录。积储愈多,普及愈广,人类的进步也就愈速。因此,当代有识之士,把图书资料看作“国家资源”、“无形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13)
人类社会自20世纪以来,面对着伦理价值弱化的生存困境,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解决这一问题意义深远。从道德现实与道德理想、道德必须与道德应当以及正义与仁慈的关系建构三方面对以人为本进行伦理阐释,将正义与仁慈看作是以人为本原则的伦理根源。  相似文献   

18.
李俊青 《学理论》2009,(21):97-98
法律能否被信仰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法律,而中西方由于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对法律是什么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如果把“法律”看作是对公平和正义的永恒的追求,那么法律是可以被信仰的,反过来如果把“法律”看作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镇压的暴力工具,这样的法律因其不具有被信仰的品质而不能够被信仰。目前该如何界定法律,要从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时代的主题,然而我国公民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因此强调法律信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最热门的话题是什么?“赚钱!”——人们一般这样认为; 当前人们普遍感到担忧的问题是什么?“拜金主义。”——许多人也会这样回答。由此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金钱?“赚钱”和“拜金主义”之间是什么关系?注重物质利益原则与理想、信念、道德和艰苦奋斗教育是否矛盾?既要把经济搞上去,又要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的目标怎样实现? 围绕这些问题,从本期开始,我们在《热门话题》栏举办“我看拜金主义笔谈”,给关心这方面问题的同志提供一块各呈己见、相互讨论的园地。我们认为,这方面的讨论一定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精神,做好宣传、引导群众的工作。欢迎大家积极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的道德失范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即网络道德严重失范。为此 ,我们应在坚持互利原则、尊重原则、包容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 ,加快构建网络道德 ,从而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