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间收藏自古以来就是文物收藏一大重要分支,进入新世纪后,文物鉴定日渐昌盛,然而由于市场缺乏基本的约束管理,鉴定市场乱象丛生,民众权益、国家财产安全越发得不到保障。本文基于对文物市场的深入调查,找寻适合当下文物鉴定的基本鉴定制度,为未来的民间文物鉴定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丛林 《检察风云》2014,(15):62-63
大量的古董珍宝隐于民间,国宝级文物也不在少数,因此民间古玩文物交易也十分活跃。一件民间收藏的文物在拍卖前展出时意外摔坏引发了纠纷。古玩收藏爱好者签订了委托拍卖协议,委托三家单位对收藏的一级文物藏品进行宣传、保管和拍卖。谁知,文物在拍卖前的布展期间,被拍照的人不小心碰到地上摔坏了,文物收藏者遂向三家单位提出数百万元的天价索赔。  相似文献   

3.
国富民强,藏富于民。当我们的话题能够聚焦收藏,谈谈收藏的历史,说说收藏的辛酸和收藏的乐子时,我们突然自豪而又强烈地意识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珍惜人类文明历史和璀璨艺术的人文复兴时代。  相似文献   

4.
黄晓莲 《法制与社会》2012,(29):267+272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瑰宝,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成就、价值和信仰,其历史传承性和不可复制性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应有作用,建立文物保护的有效法律机制,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应有的保障,则是当前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有法律对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借鉴外国经验,弥补文物保护法律空白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家文物管理制度适用于文物的考古发掘、收藏流转及出入境管理等各个方面,在上述任何环节的犯罪行为均会侵害文物管理制度所保护的法益。通过变造文物骗取拍卖许可后欲以拍卖“合法”手段倒卖文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文物本体和文物管理制度已经产生了现实的、紧迫的、具体的侵害,应当认定构成倒卖文物罪。明确倒卖文物犯罪行为的手段,准确认定犯罪形态,符合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刺破拍卖文物行为的“合法”外衣,实现依法全方位保护文物资源。  相似文献   

6.
陈茜  高升 《政法学刊》2009,26(1):81-85
在文物返还国际争议诉讼中外国文物立法的承认与执行问题上,由于受“外国公法不予承认和执行”传统思维的影响,一国的文物国家所有权立法或出口管制法一般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执行。但外国公法原则和强行法理论的现代发展、典型的司法判决、文物保护国际公约的签订、文物市场国的实践都对文物立法的承认与执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可喜的变化表明,没有理由从表面上排除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外国法规则,尤其当这些规则与保护文物的国内及国际立法与政策保持一致时更应如此。  相似文献   

7.
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对刑法中的走私文物罪和倒卖文物罪的认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文物保护法修订前的一些犯罪行为合法化了,刑事司法实践也应适应这些变化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8.
文物修复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实质是修复主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其核心问题在于判断修复成果是否具备独创性。借助独创性层次理论可以科学建构作品的概念,却得出文物修复成果不可认定为作品的结论,引发狭义著作权难以保护文物修复成果与修复方智力劳动之困境。尝试借鉴我国台湾地区版权的立法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分析引入制版权的正当性,从词义、制版权建构的法律关系等角度考察,可将其纳入邻接权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的犯罪预防与刑事司法对策国际准则》的通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文物清单作出宽泛解释,增设国际文物追索领域中的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将文物犯罪确立为可引渡犯罪,强调在引渡文物犯罪人的同时进行文物的追缴与返还,明确各国应为文物犯罪提供最广泛的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确立针对文物犯罪的"或引渡或起诉"原则。我们应当借鉴该准则的规定,完善国内立法与实践,推动我国流失文物追索工作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出卖珍贵文物的行为,根据刑法和《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构成不同的罪名。非业务的出卖珍贵文物类型的犯罪,可以构成非法向外国人出售珍贵文物罪、非法出售文物藏品罪,作为业务的出卖珍贵文物,可以构成倒卖文物罪和非法经营罪。  相似文献   

11.
胡秀娟 《河北法学》2013,(1):140-147
概括规定遗存境内的文物为国家所有,是各国文物立法的重要内容。国际文物非法交易的猖獗,使是否承认外国的文物国有立法成为国际文物返还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近些年来,美国和英国通过判例和立法有条件地承认外国文物国有立法的效力。据此,违法文物不仅要求返还给来源国,而且交易人可能因买卖"盗窃物"受到刑事制裁,这有利于减少盗掘以及非法转移文物的经济刺激,更好地保护文物。美英两国的承认附有条件,给文物的国际返还带来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难题。美英两国是我国非法流失文物的重要的最终流入地,应利用二者对外国文物国有立法的承认,完善我国文物立法。  相似文献   

12.
赵娇 《法制与社会》2013,(17):211-212,221
我国是一个文物大国然而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却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因此,为了更有效的保护我国的文物资源,我们有必要对我国文物资源监督管理的现状以及我国文物监督管理在法律、体制、社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文物监督管理问题的对策,以更有效的保护我国的文物资源。  相似文献   

13.
“奥德赛”案对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和应对在美进行的国家及财产豁免诉讼具有借鉴意义。长臂管辖与推定管辖是美国法院行使国际海底打捞对物诉讼管辖权的依据,但由于奥德赛公司打捞的沉船为西班牙军舰,美国法院适用《外国主权豁免法》,认为不仅军舰本身,而且军舰所载私人货物也享有豁免。因此,美国法院的对物诉讼管辖权被国家豁免排除,未进行实体审理即直接驳回奥德赛公司的诉讼请求。假若进行实体审理,美国法院不但不应支持奥德赛公司的财产权请求,而且对其因擅自打捞行为而主张的打捞费用和报偿也不应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文物流失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又是一个严肃的现实问题。圆明园文物事件使这个问题更加的凸显,但是由于公约适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的限制以及文物返还受制于国内法的规定,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法律障碍。本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政治、外交、行政、道德舆论谴责、协商沟通等手段,解决圆明园文物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检察机关严格按照最高检部署,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积极稳妥开展公益诉讼“等”外探索,办理了一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案件。通过案件办理,发现当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还存在法律供给不充分、公益线索发现难、履职情况判定难、推动根本性保护难等问题,亟需从加强立法研究、深化数据共享、完善程序公开、推进源头治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水下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有巨大的经济政治价值,因而成为众多相关国家的争夺对象。水下文物的法律归属之争涉及的不仅限于法律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还涉及到民族国家的尊严、民族情感以及政治经济利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1月19日午时,新华网向海内外发布了一条简短的电讯:盗窃乾隆粉彩描金无量寿佛等259件文物的大盗李海涛当日上午在承德刑场被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18.
文物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意义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依法严厉惩治新形势下的文物犯罪行为,最高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选编了5件典型案例。本批案例在涉及常见多发罪名、反映文物犯罪突出特点、统一法律适用标准等方面都具有典型意义,在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经验方法方面也提供了很多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国际拍卖行拍卖规则的分析,探究了拍卖行形成拍品权利瑕疵免责行规的深层根源以及该免责给即将于明年春季在巴黎拍卖的鼠首和兔首铜像回归所带来的障碍。并针对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对于流失海外文物在拍卖成交之前和之后分别通过所有权举证和侵权之诉进行追索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20.
古残骸打捞在残骸打捞清除领域具有特殊性,因此古残骸打捞经常与普通残骸打捞适用不同的法律,故而明确"古残骸"的概念和范围有利于明确残骸打捞的法律适用。本文将参考国际公约、国外立法对"古残骸"的定义,审视我国立法相关定义,指出其不足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