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党的建设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从而也带来了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变化。这既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新时期要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正视和关注党与社会的关系状态。公民社会的兴起使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止的潮流,虽然其对社会主义民主确有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党这一政治权威对民主进程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朝阳 《求实》2005,(10):18-20
在中国,暂时还相当孱弱的公民社会正不动声色却倔强地充实力量并扩张活动空间,政治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国家、社会、市场分离的格局正在形成。正确应对公民社会兴起给党的建设带来的挑战是一个十分严肃且紧迫的政治课题。党必须未雨绸缪,着眼于公民社会的要求,推动执政党的自身转型与转型的社会达成良性互动,在二者良性互动中实现执政党建设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在公民社会兴起以及世界范围内政治民主化、民主社会化日益发展的国内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治党模式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积极优化政党组织的适应性,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创新性,成为新形势我们党谋求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划时代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政治形态从传统的卿即国家的君主专制社会发展、转型到现代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之一。中国在近、现代及以前的漫长小农经济及半殖民经济和专制社会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公民及公民社会。囿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仍未具备产生实质性公民和公民社会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造就了公民和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兴起。它既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向市场经济形态和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广泛而深刻变迁与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是存在于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关系的总和,公民社会的兴起影响和改变着公共权力的运行方式,从而推动政府治理发生深刻的转型。文章简要探讨了我国传统社会背景下政府治理的历史形态,并从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深化、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合作性结构中的公域治理3个方面对公民社会兴起背景下的政府治理转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市场经济,与之相伴生的是公民社会的兴起。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于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也三十多年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一个新型的公民社会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高度重视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要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9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兴起在使我国原有的中央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失效的情况下,也促使了政府开始转变职能,并且公民社会的兴起也为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民间组织作为处于政府和社会、政府和企业之间的中介组织,在我国是“在经历了‘总体性社会’国家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状态之后,随着政府职能转型而逐渐从国家领域分出来的有限的、局部的和具有一定依附性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9.
论公民社会的培育与权力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权力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政府权力失控必然造成对公民、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侵犯。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公民社会正在逐步的兴起。而公民社会是权力监督的一个新的解析视角,培育公民社会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不等于和谐社会,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目标、任务的提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发展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换言之,公民社会的客观存在与现实运动,是中国执政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动因。“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众多可能途径中,最具基础性的就是公民社会的成长。因为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公民或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