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贸易引力模型对哈萨克斯坦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流量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经济规模、距离、铁路运输是影响哈萨克斯坦对外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目前对哈萨克斯坦的贸易潜力已较小,需开发新的增长点来带动中哈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广东,作为中国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和中外经济合作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作为临近东南亚的南中国省份之一,广东理所当然地应在中泰经贸合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回顾近几年的粤泰经贸合作,可以归纳为下列特征:1.双边贸易总势头是上升的;如1990年广东对泰  相似文献   

3.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近年来,随着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双边贸易摩擦也呈现日益加剧的趋势.贸易不平衡、纺织品特保、对华反倾销等问题构成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内容.中美两国经济利益的争夺、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回流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等是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贸易摩擦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日贸易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72年9月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贸易飞速发展。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4亿美元,同比增长9.9%,比1972年增长了近180倍。据我国海关统计2006年前5个月中日贸易额就达到791.3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其中日对中出口额为431.9亿美元,同比增长22.0%;日从中进口额为359.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0%。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30多年来,双方致力于发展双边贸易、投资和政府间资金合作等,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可以说,中日两国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局面。  相似文献   

5.
中澳双边贸易中的不对称相互依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澳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且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但是,澳大利亚对华进出口贸易的市场替代性较强,而中国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进口替代性较弱,这导致中国对澳大利亚贸易依赖的脆弱性高于澳大利亚对华贸易依赖的脆弱性.其结果是,中澳双边自贸区谈判中出现权力不对称关系,中国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双边贸易额、经济技术合作和双向投资方面有着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双方在吸引外资和出口市场等方面将面临新的竞争.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关系评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雯 《当代亚太》2003,(8):42-49
本文运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依存度等指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发展的特点 ,并从商品构成、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内贸易三个方面 ,就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中日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贸易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中国经济崛起而日本经济低迷,中国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高,而日本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明显下降。中日贸易发展对中日两国经济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认真对待,尽快解决。  相似文献   

9.
一、建立东北亚经济圈的现实意义 东北亚经济圈在地理范围上涵盖日本、韩国、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朝鲜及蒙古。广大的东北亚地区人杰地灵,许多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也名列世界前茅。可以预见,东北亚经济圈的逐步形成必将对促进本区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及局势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①东北亚经济圈的建立,不仅会直接促进双边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结构也会加快合理化。据统计,东北亚各国间的商品出口总额早在1990年即已达到650亿美元。其中日本更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1992年双边贸易总额已达288亿美元以上)。韩国在中韩建交之后,对华贸易也在迅速扩大。俄罗斯同中国的边境贸易更是从小到大,发展很快。预计中国将借助劳动成本低的优势,我国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将会在技术更新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首先向日、韩等国加快扩大出口,对消费品短缺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蒙古也将迅速扩大出口规模,占领东北亚消费品市场。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地方分权和国际化两种力量不仅使得中国地方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也使它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员。以山东省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出于扩大与韩国双边贸易和吸引韩国投资的经济需要,极力向中央政府"陈情"和"游说",从而为中韩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韩建交的早日实现。以山东省在中韩建交中的作用为案例,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在中国总体外交中开始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是,如何在地方与中央的多重决策中既充分纳入地方合理的利益诉求,又维护中国这个单一制国家的中央权威,将是今后中国外交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