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萌 《党政论坛》2008,(12):59-59
如今稍微上点年纪的人,大概都会清楚地记得,在所谓“大跃进”年代。各地很出了些“吹牛”官员,他们像疯了一样胡吹乱侃。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什么“超英赶美”,于是亩产千斤稻日产万吨钢的“喜讯”,就像秋天的风处处劲吹,把人心搅得晕晕乎乎。如果给这种浮夸风来个新解,就是官员嘴上的“形象工程”,跟地上的“形象工程”一样,本质都是异虚作假欺世盗名。  相似文献   

2.
王乾荣 《民主》2005,(7):45-45
有一句说“翻译之难”的象征性话,叫“翻译家都是叛徒”。太绝对了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说两种语言的人的情感,根本就无法传递了。不过,要把一种语言准确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确不易,其中细致微妙之处,不可言说。当下就有一个例子。话说有一位从美国  相似文献   

3.
黄豁  田刚 《瞭望》2002,(33)
再好的政策都要靠人来执行,如果不消除机关干部的“中梗阻”现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记者采访中接触的官员、专家以及机关工作人员认为,由于形成“中梗阻”的原因较为复杂,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既要有思想教育,又要有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4.
启事     
前不久,某杂志上的一篇报道说,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到,中秋节他回家的时候,母亲说了一句令他非常吃惊的话:“儿啊,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平安安地退休。”这位县委副书记不禁问道:“妈,我才30多岁。怎么就说退休呢?”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儿啊,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卅事了.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如果你贪污受贿.当了贪官.那可给全家人都带灾了!”  相似文献   

5.
高深 《党政论坛》2009,(4):50-50
我国有句俗话:“穷在街前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解放前,这几乎是社会常态,大多数人见怪不怪。因为生活中确是如此,有钱有权有势者,“朋友”多,“亲戚”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会拐弯抹角地套上关系,认个什么亲。而贫穷人家,寒酸穷苦,躲之不及,哪里还有人来认亲?  相似文献   

6.
对“批示”我们并不陌生,领导“多次批示”经常见诸报端。但效果如何呢?用一句时髦的语式表达就是:问题多多。 “多次批示”,表面上看起来,是领导者对所批示问题的重视。而实际上,则是对所批示问题的轻视、漠视甚至无视。试想:如果领导者真重视的话。他会仅停留在纸面上么?“多次批示”,表面上看是领导者要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则是对问题的推诿,敷衍了事。  相似文献   

7.
林蔚 《瞭望》2007,(17)
想写这篇文章绝非心血来潮,其缘由是近日接连读到的两篇报道。第一篇的标题是“记者体验哈尔滨火车站‘CRH’候车室”,另一篇说的是奥运会开幕式的方案将在8月提交“IOC”。就是这两条毫无共同之处的新闻,同样沉重地打击了笔者的自信——什么是“CRH”?“IOC”又是啥意思呀?笔者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然而,转念一想,怎么着自己也是大学毕业的,如果有大学学历的人都看不懂,那真是读者的错吗?于是,笔者思忖,类似的情形经常可从一些媒体上看到,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分批集中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上上下下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一些职能部门就党性修养、廉政勤政、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在媒体上向服务对象做出公开承诺。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重要举措,是保持先进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实际行动。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诺言,听起来着实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这里讲的“好人”,有特定的含义,即大家都说他“好”的人。有句俗语形容这种人,叫“好好先生”,也是毛主席曾批评过的那种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人。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好好人,不乏存在。在领导看来,缺点不明显;在群众眼里,印象也不坏,所以这些人做起官来,大多春风得意,平步青云。  相似文献   

10.
孙燕 《民主》2004,(11):36-36
“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湖南嘉禾县在蛮横的城市拆迁中的这句口号,现在可说是臭名昭著了。但如果放到十年八年前,这个口号可能是闪光语言,现成的一例就有“谁砸企业的牌子,企业就砸谁的饭碗”。砸牌子的具体行为可能是出厂产品的一次并不算大的质量事故,但出于严格要求,责任人可能运交下岗。“砸”的魄力和“严”的效果,当年见诸媒体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  相似文献   

11.
袁浩 《党政论坛》2011,(15):64-64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年轻干部走上新的岗位,都想大显身手,这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只想“放大火”,而忽视了“备足柴”,就有可能火放了一把又一把,但不是方向“烧”偏了,就是对象“烧”错了,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相似文献   

12.
于旭明 《党政论坛》2009,(24):26-26
建国已60年的今天,中国需要真正源自本土并适应本土的观念,因此一场新的解放思想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中国人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模式——这是“北京共识”首倡者、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舒亚·库珀·雷默作出的论断。  相似文献   

13.
邓伟志 《民主》2007,(11):37-38
孩子在娘胎里先是鱼,再是猴子,在呱呱坠地以后就成了人。是人,就应当享有人权。在这一点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不过,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虽然"成了人",但是,他们远远没有成为按年龄段划分的"成人"。孩子决不是成熟之人。不是"成人",就不应当、也不可能享有同成人一样的权利。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人"字第一号的难题。人生遇到的难题数不完,可这是第一道难题。正因为难,才需要把孩子的权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正因为难,才需要专家与群众一起切磋琢磨,破解难题。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着一个加速变化的崭新世界,要想振兴国家,赶上潮流,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有人断言,学习“是通向21世纪的个人执照”,“学习是跨入新世纪大门的钥匙”。总之一句话,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学习。要终生学习。美国商业顾问汤姆·彼得斯在《解放管理》中给学生有一句忠告讲得非常之好,他说“教育并不以你获得最后一张文凭而终止,终生学习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里是绝对必须的”。这就告诉我们,在新知识爆炸的今天,学习已扩展到了人的一生,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将受损一生。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  相似文献   

15.
翟华 《民主》2006,(5):11-12
“与国际接轨”这个词组的流行,证明中国彻底摆脱了长期闭关自守的窠臼,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步现在,“与国际接轨”有意无意地被滥用、误用、错用的例子屡见不鲜“与国际接轨”的两大问题是,与哪个“国际”“接轨”和“接”怎样的“轨”“与国际接轨”不应该是一句想说就说的流行语,而应该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 分  相似文献   

16.
毛志成 《民主》2006,(3):44-44
“老矿”有可能被人视为“废矿”,再无开发价值。这种看法有时是对的,而有时是错的,甚而大错特错。错就错在有些沉积很深已近于成了古物的宝藏,被突来的泥水淤平了,淹没了,而急功近利的人又从这里匆匆走开了,把那些宝藏遗弃了。殊不知一经重新开发出来, 它释放出的能量是很大很大的。例如至少有八种“精神老矿”,就急需重新开采。这八种宝藏是:  相似文献   

17.
事业兴衰 ,关键在人。当前 ,党在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大政方针已定 ,接下来就是如何贯彻落实、开创性地推进工作、在这种情况下 ,能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 ,抓住这一推进社区党建工作的第一要素 ,成了直接关系到党在社区的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所在。因此 ,在加强社区党建工作 ,巩固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时候 ,必须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的紧迫性1、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党建工作者队伍是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  相似文献   

18.
黄波 《各界》2014,(12):32-32
“四人帮”成员之一姚文元死了的时候,有关媒体发布了一条只有一句话的消息,这是符合新闻规律的,毕竟,在这样一个商业时代,知道这位昔日风云人物的人真不多,还有兴趣关注的就尤见其少了。  相似文献   

19.
高伟民 《团结》2009,(4):59-60
一个傍晚.我偶然看到一个动物节目.节目里真实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德国,有一只黑天鹅深深地爱上了一只天鹅船。每天它都依偎在天鹅船旁边.天鹅船主人把船划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始终不离不弃。它挥动着翅膀抚摸天鹅船的船翼.它兴奋地拍打清波,让美丽的浪花溅湿天鹅船的“脸”。就这样.它一如既往地爱着这只天鹅船。这一特殊的现象招来了诸多游客前来观赏.有关专家称:这是动物的一种印痕现象。  相似文献   

20.
桃源 《瞭望》2005,(29)
陕西省府谷县副县长祁万才因其与上访农妇撕打,并口出“我看见你就恶心”这句“名言”而一夜之间暴得大名,成了近日各类媒体口诛笔伐的靶子。不知这位县太爷的恶心是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