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督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虽然诞生于西方,但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却向东方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强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具有典型东方文化的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传播了它的经典、教理和教义,其影响之深广,堪称世界性东西方文化直接碰撞与交融的典范。本文将基督教在中韩两国的传播状况进行简要比较。 基督教作为世界上信徒人数最多、地域影响最  相似文献   

2.
谭渊 《德国研究》2011,(2):62-68,80
<老子>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次数最多的典籍,从1827年至今,其德语译本数量已经超过百种.本文首先回顾<老子>在德国的传播史,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意义的四个译本,随后聚焦于德国学者对老子生平的研究,特别是基督教思想对<老子>接受的影响.在基督教神学的左右下,老子长期被神圣化,被视为带有犹太教-基督教色彩的先知.直...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深度交织的时代,海外侨民及宗教信徒正成为一国公共外交体系中颇具特色的跨国社会资本,日益崛起的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为我们研究海外华人社会、地区新兴宗教、中国—东盟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相对于本土宗教,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族群中的传播尤为迅速,已成为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跨民族宗教和跨文化宗教代表。基督教社团不仅促进了华人内部的信仰传播和族群认同,而且推进了与海外基督教的跨国互动及社会凝聚,它在当前中国—东盟公共外交多维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其未来参与公共外交仍将受到地区信仰格局、政治社会环境、西方宗教势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深度交织的时代,海外侨民及宗教信徒正成为一国公共外交体系中颇具特色的跨国社会资本,日益崛起的东南亚华人基督教为我们研究海外华人社会、地区新兴宗教、中国—东盟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相对于本土宗教,基督教在东南亚华人族群中的传播尤为迅速,已成为影响力与日俱增的跨民族宗教和跨文化宗教代表。基督教社团不仅促进了华人内部的信仰传播和族群认同,而且推进了与海外基督教的跨国互动及社会凝聚,它在当前中国—东盟公共外交多维网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其未来参与公共外交仍将受到地区信仰格局、政治社会环境、西方宗教势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韩二帅 《当代韩国》2014,(1):91-104
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国内关于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的研究取到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基督教正式传入朝鲜半岛前的研究、在朝鲜半岛传播历史的研究、教案研究、基督教与朝鲜半岛近代化的研究、基督教与朝鲜半岛政治的研究以及基督教史的比较研究等。中韩建交以来朝鲜半岛基督教史研究的兴盛,得益于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经济合作的增强和两国文化自古以来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国家的法律颇具特色,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罗斯是现代俄罗斯国家的前身,其法律制度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拜占庭、保加利亚、基督教的影响,是一种混合的法律文化的表现.罗斯法律汇总了瓦里亚格人和斯拉夫人的部落习惯法、继承了10世纪初奥列格时期颁布的<罗斯法律>,吸收了罗斯与拜占庭条约的部分内容,借鉴了拜占庭、保加利亚、基督教的重要法典和文献,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情况,做出了新的发展和改进,成为世界法律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问题一直是现代菲律宾社会的热点,历史上的菲律宾也经受过伊斯兰教的重大影响。伊斯兰教传入菲律宾是它在东南亚迅猛的传播、扩张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传入菲律宾的过程可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在全球视角中,菲律宾的伊斯兰化始于伊斯兰在全世界范围内东扩到达东南亚,一面是伊斯兰教东进,一面是西班牙西进、葡萄牙东进,在东南亚东端的菲律宾相遇碰撞。所以菲律宾的伊斯兰化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扩张及其与基督教世界的争夺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督教世界绕过半个地球来到远东与伊斯兰世界再次发生文明冲突的碰撞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锡安主义的发展适时地弥补了冷战后期及后冷战时期犹太院外集团对美国的以色列政策乃至整个中东政策游说能力的弱化。美国犹太群体对基督教锡安主义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逐渐接受的过程,这与美国犹太群体内部的分化及日渐保守化的趋向密不可分。基督教锡安主义者对美国的以色列政策的影响在小布什政府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随着小布什政府后期新保守主义者的失势,基督教锡安主义对这一领域的影响也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9.
由基督教教会开办的大学在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远比在欧洲重要。教会,在欧洲很多名人的笔下是反动势力的代表,如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的神父就是真善美的对立面;而英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则认为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当然是现代化的阻力,并写了《宗教与科学》。在亚洲,特别是东亚人的眼中,基督教及其大学的作用繁多,但是至少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推动了现代化,在传播宗教的同时,把欧洲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带到了韩国。  相似文献   

10.
马科斯政府时期,由于菲律宾基督教教会活跃的“入世”表现,加之马科斯政权实施军管法引起人权状况恶化,以及政府对基督教人员、财产等权益的侵犯,菲律宾政府与基督教组织的关系经历了从合作到对抗的变化。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待菲律宾基督教组织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忽视到逐步重视,从观望到接触、援助、施加影响,而菲律宾基督教组织也希望借助美国政府向马科斯政府施压,推动结束军管并恢复正常的政治局面。美国政府力促菲律宾基督教组织恪守“政教分离”和“非暴力手段”的原则,关注并默许基督教组织与反对派势力合作,最终菲律宾在1986年通过“人民力量革命”实现了政权和平过渡。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督教文明在西欧的传播,古典学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两希文明的悖立互补决定了西欧人文主义思想转型将在这一情境中发生并完成。从教父哲学到经院哲学、唯实论到唯名论、新柏拉图主义到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复合式推进,从理性的介入、世俗政治学的诞生、个体意义的形成到主观意志确立的递进式升迁,在富有差异性的诸多文化元素中,逐层显示出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转型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苏杭 《当代韩国》2011,(4):107-123
中国的韩国学研究经历了20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国内韩国学研究多集中在对韩国经济、政治、朝鲜半岛局势等方面,对于韩国基督教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本文收集了国内现有50篇研究韩国基督教的论文,依据这些文献所阐述的中心命题之不同,将它们分为六个专题进行了梳理,分别是:韩国宗教现状、韩国基督教近现代传教史、东西文明的冲突、基督教与韩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韩国基督教的本色化进程、基督教与韩朝政治。通过综述这些研究文献,以期明晰韩国基督教研究的系统化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朱颖 《当代韩国》2007,(2):90-94
尹致吴(Yun Ch'i-ho)是韩国著名的基督教传播者、教育家和政治家.他也是继徐载弼(So Chaep'il)①之后第二位进入美国大学深造的韩国人.②他的人生经历颇丰:早年游走于东西方之间,其一生见证了韩国(朝鲜)命运多舛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李斯  李燕鸿 《法国研究》2005,(1):159-169
一、理性旗下的两个极端 近代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基督教哲学家帕斯卡尔有两次皈依,一次是随同家人接受了冉森派教义,第二次是目睹奇迹之后决定献身于上帝.其妹雅克琳在作为冉森派大本营的罗亚尔修道院里被据说来自耶稣荆冠的一根棘刺碰触后,腿伤当场痊逾.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韩国的天道教与基督教韩兴植导言人们很容易发现,韩国历史上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政治、文化和思想等方面都与宗教有着深刻的联系。在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期(前57—918),我们可以看到佛教的传播以及对儒道释三教和谐的追求。在高丽朝时期(918—139...  相似文献   

16.
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研究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既有其国际政治的特征,又有其国际传播的特征。世界主要公共外交强国在进行这项活动的时候,往往是以国家利益为主体,借助新闻传播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效果。本文主要就公共外交的主要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梳理了公共外交研究的主要模式演变,试图探索公共外交的学科框架构建;其次结合公共外交实例,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公共外交的传播模式进行了归纳,将其划分为修复模式、建构模式、影响模式、渗透模式和颠覆模式,并对每一种模式的传播主客体关系、传播渠道、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效果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民主化时代,对外决策深受民众和媒体的影响.日本民众对中国日益增长的不亲近感成为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障碍.对日公共外交旨在通过开展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加深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改善其对华态度.本文探讨了开展对日公共外交的主要内容、可采取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3,18(2):43-50
从以下几个方面概述了该书的主要内容 ,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评价 :海克尔其人 ;《宇宙之谜》的誉与毁 ;“宇宙之谜”的提出 ;海克尔和生物进化论 ;实体定律和泛神论 ;海克尔的宇宙整体观 ;一元论哲学、伦理学和基督教批判 ;海克尔《宇宙之谜》的局限性 ;《宇宙之谜》对毛泽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福泽谕吉(1834—1901)作为日本明治时代的杰出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日本文明之父”和“日本的伏尔泰”。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他的思想得到极其广泛的传播,不仅影响了日本的国民和政府,而且在中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20世纪初期被梁启超、陈独秀、杨贤江等人介绍和传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其分类介绍和研究。如从其哲学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思想、实学思想、文明史观、资本主义现代化思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弥赛亚意识的结构及其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赛亚意识是俄罗斯民族思想的主旋律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宗教基础、充分的哲学阐释、极至的文学体现、有效的经济保证和强大的政治依托.在宗教层面,俄罗斯曾自诩是正宗基督教的继承人和拯救者;在精神层面,俄罗斯相信其民族的文化思想是拯救世界的精神武器;在政治层面,俄罗斯曾试图解放全人类;基辅罗斯、鞑靼罗斯、莫斯科罗斯、彼得堡俄罗斯、苏联以及后苏联时期分别彰显出不同的层面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