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2月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第14个"全国法制宣传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文章通过对现行宪法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宪法实施机制的完善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首先,依宪、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尊重宪法,保证宪法的权威,目前最重要的是执政党一定要有宪法意识,有依宪执政的自觉,带头维护宪法秩序和宪法规定,不容许任何超越宪法和凌驾于宪法之上的特权,要让宪法成为人民的信仰。其次,要把宪法的规定落到实处,而不是当作花瓶来摆摆样子,或者挂个招牌宣示一下,要切切实实地作为国家、社会、公民最基本的规范,要让宪法真正成为法,成为“硬法”,成为有约束力的准则,违宪行为要能够得到追究和校正。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宪法的地位及当前我国在维护宪法权威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全面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宪"的前提是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因此,必须要加强宪法实施;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4.
法治体系建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构成,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铺设的轨道上进行,这不仅是三十余年改革经验的凝炼,更是确保重大改革稳妥有效的根本保证。因而,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际是对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部署。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中国特色法治实践的基石,依宪治国是法治国家的核心,也是中国法治现代化最显著的特色,没有依宪治国就没有中国特色法治实践。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从观念上确立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明确宪法的至上性;再到在实践中维护宪法的权威,以捍卫宪法的尊严,阐明中国依宪治国的理论逻辑,以回答中国宪法的特色之处。在依宪治国的要求之下,针对违宪与违法行为从机关、制度、行为三个方面建构依宪治国的保障机制,维护宪法的权威,推动中国特色法治实践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6.
张恒山 《人民论坛》2014,(10):11-15
习近平关于法治的论述,代表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问题的全新认识。他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依法治国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需要让法治成为一种思维方式。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思维主体崇尚法治、尊重法律,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政协天地》2015,(1):52-53
王利明在2014年9月24日《光明日报》撰文认为,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十八大以来,党对于依法治闲事业的新的部署,是基于对我国法治建设已有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和评估而作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宪法...  相似文献   

9.
近几个月来,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宪法热。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行政首先要坚持依宪行政",引燃了这场热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国家宪法日,使宪法热再度升温。  相似文献   

10.
关于我国宪法的若干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因此宪法是实施治国方略、转变执政方式的关键。然而,在我国政治实践中,宪法的权威和作用并不十分理想,宪法实施水平也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1.
孔祥林 《桂海论丛》2002,18(2):91-93
在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 ,应当把法律文化的建设放在与制度变革同等重要的地位。文章分析了中国法律文化缺乏法治因素的原因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依法治国进程的负面影响 ;并对如何建设顺应建设法治国家目标的法律文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15,(3):56
<正>本书是"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的最新读本,秉承其一贯特点和风格,回答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本书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实际,对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怎样理解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怎样理解党和法治的关系、怎样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怎样推进科学民主立  相似文献   

14.
今年 12月 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颁布 2 0周年。在庆祝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 2 0周年之际 ,深入学习宪法 ,宣传宪法 ,贯彻宪法 ,突出依宪治国这个主题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把贯彻实施宪法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坚持依宪治国   (一 )提高宪政意识是实现依宪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 ,所依的法门类很多 ,并且分很多层次 ,但最根本的依据是宪法。宪法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总纲。经过改革开放 2 0多年的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 ,人们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认识大大…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我国宪法,法治这一治国理念在我国最终确立,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法律信仰构成了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然而,在我国,公民对法律感到陌生,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6.
肖华 《群众》2014,(11):74-74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法律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坚定法律信仰,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  相似文献   

17.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0):F0004-F0004
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8.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委员长会议委托,作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一、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和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  相似文献   

19.
“法治国”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它离不开法治的运作。地方法治是法治国的基础,其法治的运作状况关系着国家的法治过程,而地方法治目前又面临着诸多难.点。为此,本文试从地方法治的难点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难点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法政录     
《民主与法制》2014,(36):3-3
中国首迎国家宪法日 12月4日,我国迎来首个国家宪法日。习近平对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当天,全国四级法院的法官面对宪法宣誓.最高人民检察院举行向宪法宣誓仪式,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中小学普遍上了一节宪法教育课。将宪法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将拉近宪法与公民的距离,为依法治国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