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聂运麟 《学习论坛》2010,26(7):5-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因为它正确地回答了我们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具有不同于当代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由哲学基础、基本原理、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重要范畴等五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理论层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四大基本问题展开,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深化和丰富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对于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具有一脉相承性,这种一脉相承性主要体现在:理论渊源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发展主题上都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上都贯穿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价值取向上都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的两大历史飞跃,可以形成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实际相结合,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集中探讨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重大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科学理论在内的理论体系,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作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将对中国社会主义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学风,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形成学习理论、掌握理论、践行理论的良好风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科学地贯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思想路线:群众路线中蕴舍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归宿和落脚点;独立自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任务,不仅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工作提出了重大任务,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为谁发展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科学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产生了重大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深入理解两次重大理论成果,厘清两者的逻辑关系,对于进一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科学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我国现代化模式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联系当时的实际,确立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第一代领导核心形成了国家工业化模式;第二代领导核心形成了全面发展模式;第三代领导核心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全面发展模式,、现代化模式的不断演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刑事古典学派有两种类型,即旧派相对主义和旧派绝对主义.前者可以贝卡利亚为代表,其功利主义的意志自由理论是建立在经验论基础之上的,在刑罚本质问题上达到了功利主义与报应刑主义的统一;后者可以黑格尔为代表,其意志自由理论则以唯理论为基础,将具有自我意识的成人的意志自由作为犯罪与责任能力的基础,没有割裂刑罚报应中的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合法性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党的事业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当前我国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合法性存在不足。要从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加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法律法规建设,以及落实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几个方面来提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4.
人类的产生使处于原始自在统一状态的物质世界出现了真正意义的分化,使这种分化得以实现的真正动力是实践;也正是在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分化的物质世界不断呈现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分化与统一是在实践中实现的,同时也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提出并形成了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学说为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思想提供了牢固的思想基础;列宁则关注和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问题,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把人的作用和发展置于相对独立的位置上,更重视其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行政信息公开法制化是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适当限制,是构建诚信及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同时,行政信息公开法制化是构筑确保民主、保障人权、协调多元利益、反腐倡廉的和谐社会法律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州的支柱产业,抓住新机遇,促进物联网产业的跨越发展,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推进福州跨越发展的关键。福州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福州应瞄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把物联网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构建生态型政府是缓解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抉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映射与彰显,是自主创新、谋求发展的理性选择。生态型政府是政府行政管理行为创新的高级形态,旨在实现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对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以及公务行为的生态化。构建生态型政府的路径包括:树立和谐共生、生态优先的政府执政理念;构建社会服务职能与生态服务职能并举的政府职能体系;构建生态功能与行政功能协同治理的政府体制;构建基于利益相关的多元生态治理模式;健全政府生态制度,椅筑生态法律政策体系;倡导绿色GDP的政绩考核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是当今活跃于中国思想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社会思潮。其核心观点是“儒化中国”、“儒化共产党”。这些观点充分表明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的观念体系和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必须划清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复兴儒学(儒教)”的界限,高度警惕文化保守主义儒化派对我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向度性。“向”是旗帜和形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纵的拓伸,关系到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举什么旗帜;“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精神文明横的延展,关系到能否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目前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以及在此前提下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状态上都面临严峻挑战。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发展中实现“向”与“度”的协调统一,切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