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学理论》2016,(10)
基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字文献对其的记载从清代开始。对于基诺族来说,土地是他们生活的重心,所有的生活来源都是来自自然的馈赠。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他们以采集、渔猎满足生活的需要,进入农耕时代后,刀耕火种成为主要的耕种方式。他们种植农作物和茶叶,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地调整种植的内容,今年来又发展了经济型作物。基诺族在漫长的农耕年代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土地利用智慧,最大限度保持了基诺山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吕恒秀 《学理论》2008,(14):55-57
本文探讨了居住民俗的概念,阐述了居住民俗内容:选址习俗、建房习俗、入住习俗和生活方式习俗。从民居文化的角度探讨其蕴含的旅游价值,并对居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7)
同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奥康纳和福斯特研究路径却有着根本的区别,奥康纳以"生产条件"为出发点论述了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理论,福斯特则在重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思想的过程中阐释了马克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两位学者及其学术共同体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对当下的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既重视经济发展,又要考量生态后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变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为社会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余翰卿 《学理论》2012,(18):226-228
民俗进课堂作为一个新命题,势必引起人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对命题原由作了扼要分析,指出它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而民俗教学是保存民族特色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措施,应成为学校学习的一种经常形式,并对其具体操作进行了简约的筹划。  相似文献   

5.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各种行为规范.在英语教学中介绍、引入和增加英语国家的民俗礼仪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问题在外语教学中却长期被忽视.为此,本文从民俗礼仪的基本内涵出发,以英、美、加、澳四国为例对民俗礼仪做了提要性介绍,旨在唤起人们对西方英语国家习俗礼仪知识的重视,帮助英语学习者深刻理解英语文化,提升语言学习效果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6.
民俗与法律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俗是法律演进的源泉,同时民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弥补了法律调整机制的不足,风俗的合理利用是国家法的延伸部分和重要的支持系统,也是当代法治的不可或缺的"本土资源"。民俗与法律的"姻缘"是永恒的,同时也是复杂的。法治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民俗逐步"改造"的过程,也是法律生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赵青 《学理论》2010,(20):87-89
黑衣壮是保持壮族文化特色最完整的壮族支系,其民俗与人文特征独具特色。民俗特征主要表现在服饰、民歌舞蹈、居住建筑、饮食、婚丧、宗教信仰等方面;人文特征则从族群意识、品行、性情等方面展开阐述。研究黑衣壮的民俗及人文特征,有助于对黑衣壮族起源和分化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8.
关学作为张载开创的关中地区的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学在发展过程中对关中民风民俗的塑造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北宋张载至明清"三李",张载的"以礼为教",吕氏兄弟的《吕氏乡约》,冯从吾的关中书院,乃至"三李"的躬行孝道,崇尚气节,七百年间,关中人刚毅厚朴、务实重礼、崇尚气节、躬体力行的民风民俗特征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9.
徐龙梅 《民主》2009,(4):40-41
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南京进行全市文物普查活动,发现了城南小巷湮没在一片民居中的“大宅门”——甘熙故居,高墙深院,房舍鳞次栉比,规制庞大,可惜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甘家后人已各奔东西,这座甘家大院穿上了“百衲衣”,简直成了一个破败不堪的“大杂院”。走进窄小的门洞,两侧皆是违章搭建的窝棚,只能侧身通过甬道。  相似文献   

10.
江汉英 《学理论》2013,(21):293-294
广西的民俗艺术种类繁多,如壮族民歌、壮剧、壮锦、侗族农民画、刺绣、织染、北海贝雕、东兴石雕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特征,承载着广西地区民族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就其现实教育功能而言,是理解民族审美理想和民众情趣喜好的具象引导,是把握地方艺术特色的重要依据。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发挥地方艺术教育资源优势,以地方和民间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在现有的条件下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广西民俗艺术传承教育课程研究也是对大学艺术设计课堂知识外延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11.
生产劳动定义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产劳动可以从其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两个方面进行定义。一定的生产劳动的定义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这就是一定的生产劳动定义的社会规定性。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的定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的定义才有所不同。同时,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科学地界定和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韩福龙 《学理论》2010,(6):89-90
电子媒介和数字媒介的发明和使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本文将根据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服饰民俗的影响进行探讨,主要从大众传媒的发展、传统服饰民俗的变迁以及大众传媒对中国传统服饰民俗变迁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寻找在大众传媒语境下服饰民俗体现出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运用,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实质在于:它突出、揭示了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主体——知识分子、精神生产的主要产品——科学、技术等在当今以及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深入地、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5)
地域性的民俗和地域性的经济涵化运动则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民俗文化现象。经济民俗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把区域民俗和区域经济的研究放在经济民俗学视野下来观察,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一些可供借鉴的结论如下: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物质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社会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影响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精神民俗文化因素;关注影响区域经济民俗文化的历史性因素,为社会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许艺燕 《学理论》2013,(6):130-131
近一个多月的田野下乡,笔者负责的是每个村落岁时民俗,挨村挨落地调查,一个明显的感觉是很多岁时民俗节日已经慢慢衰落下去,甚至有些已不复存在,这当中不乏有政府干涉的层面,还有民间层面的因素,更有些则是个人的因素,以下我们通过这三方面的因素来探究民间传统岁时民俗衰弱的原因,主要以城内村的"普度"为例,略陈述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16.
现行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遵循传统教科书的体系,未能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哲学笔记》中的物质观比之先前已有所发展,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马克思的物质观是从现实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入手,是对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对象、现实社会和历史、现实的个人的现实运动批判的物质观,他的物质观才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7.
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问题在被重商主义学者关注后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从商品经济条件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角度分别对生产劳动进行考察,在得出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律后,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研究,指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不是由劳动所得的物质形态决定,而是由劳动所赖以实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了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18.
史佳庚 《学理论》2015,(6):34-35
物质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基本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在作为大学本科生教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物质范畴的定义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解。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出发,对其中的物质范畴进行探讨,从而使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9.
英森 《民主》2010,(6):28-31
<正>20年前,有位关中汉子背着干粮走出农村,梦想在城里闯出一片天地;20年后,他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将民俗文化带进了"两会"。从普通建筑工人到全国人大代表,从企业家到博物院院长,可想而知,这20年来,王勇超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风雨坎坷路。  相似文献   

20.
《大地》"普适性"的人类学元素,旨在"恢复全部的人性",重视"人性中一切原始的因素"的构建,使其成为20世纪西方描写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置于文学人类学视域之下的《大地》,其"民俗生态学"的原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社会发展运动的"生命密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