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学理论》2015,(9)
高等教育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的途径之一,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体系,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其中就包括科技哲学。科技哲学是对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及其分支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哲学学科,也是与科研活动息息相关的人文基础。在布鲁贝克对高等教学哲学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科技哲学基础对高等教育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并结合中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发展现状,以科技哲学的研究视域为中心,探讨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基础的局限与突破。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8,(12)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科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他超越传统大学之道,把研究高深学问作为大学之本,强调科学研究工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掌握科学方法、开展交流与合作、建立科学研究机构。其科学研究思想与实践塑造了学术本位的大学办学理念,引领近代中国大学学术化改制,创建和领导本土化的科学研究机构,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和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学术"一词代表着系统的知识与高深的学问,也界定着一个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文化群体。然而,愈演愈烈的学术腐败现象不仅破坏了学术生态,而且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声誉。网络舆情又在客观上成为曝光学术腐败的放大器,无法释怀的利益追逐是学术腐败产生的根本原因。治理学术腐败,需要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协同联动,通过明确学术腐败行为的治理主体、建立学术腐败监督与信访举报机制、由第三方学术机构甄别学术腐败行为、在学术领域内以一定方式公布学术腐败处理结果、加强学术评价研究和学术规范教育等途径,有效遏制学术腐败高发态势。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奠基者。他强调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强调大学应当由学术大师引领学术,强调学术争鸣对学术发展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根据中国的特点,大学教育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美育为净化心灵的主要途径,以体育、智育、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之五育并举为方针,以培育一种完全的人格为目标。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蕴含着持久的魅力,在今天更显其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做了20多年政工干部,越来越觉得做人的工作是最有意思的工作,关于人的学问是最高深的学问。成为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专家,是我愿意为之终生奋斗的职业理想。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各行各业,都要按照各种人才成长的不同规律,形成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和制度,使各种专门家和事业家能够成批涌现并且迅速成长为各方面的骨干和中坚。”按照这个精神,政工干部无疑也应成为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专家。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素质,走科学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李玲玲 《学理论》2009,(31):230-231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布鲁贝克的课程观涉及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切性、课程结构的适切性、课程组织的适切性以及课程评价的适切性,文章在解读了这四个方面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在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从布鲁贝克的课程适切性中提出一些对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8年第7期,曾发表我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职业理想——做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专家》,文中写道:“现在,很多人不愿当政工干部,我却不然。我做了20多年政工干部,越做越觉得做人的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工作,关于人的学问是最高深的学问。政工干部十优秀共产党员十行为科学学者一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专家。这是我愿意为之终生奋斗的职业理想。”1994年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评为“教授级高级政工师”,1996年我被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授予“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现在,我已经退休了,仍然对这个职业理想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8.
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素质教育以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为核心,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应该改变课程教学的应试化,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突破课堂教学的程式化,鼓励师生个性发展与特色发扬;摒弃开展活动的形式化,创造探求学问和激发灵感的环境;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加强基础课程,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发布,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民族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以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宗旨、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民族地区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发扬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是时代赋予大学的新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大学功能作了新概括和新拓展。高校党委领导力如何在大学的新功能中有所作为,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命题。一、对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显现的过程自公元11世纪意大利开创了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以来,在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  相似文献   

11.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对于承担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来说更是如此。硬件论、多元论、层次类别论、水平级差论、结果论、目标达成论等种种质量观,都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这一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与核心质量,此外,知识技术、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也是现代大学的功能与质量构成要素,这是高等教育中层质量。高等教育系统内所有其他因素都是为了质量实现而提供的保障,保障与质量合并为广义高等教育质量。该定义与质量分层,为质量标准体系的编制和相关的大学分类与功能定位等,提供了逻辑依据与思路。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12)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实现传统高等教育从以育人功能为主向育人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并举的角色转变,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诉求。高等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依赖于高校人才输出的水平。通过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本质的揭示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局限性的深入剖析,探究产学研合作培养高校创新人才的主要路径如下:转变思想观念,健全产学研管理体制;完善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和发展大学科技园,加强科技园与高校学生的互动;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联合培养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3.
问责是一个过程性概念,以责任确定为前提,而以责任追究为核心,其目的在于以追究失责的方式实现过程的控制。高等教育问责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在许多国家都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热点问题。重点分析了英国、美国及荷兰高等教育问责制的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发展提出期许。  相似文献   

14.
学问的价值和学者的使命余灵灵对于学问的价值,中国和西方自来看法是有很大不同的。古希腊的先哲为学问而学问,为求真而求知,使得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有了求真的传统,真知本身有着独立的价值:知识即美德,真理即价值。正是这种求真的传统孕育了批判的目光、超越的目光,...  相似文献   

15.
进入8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经济、军事、政治竞争的形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急切的紧迫感,把高等教育改革列为本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竞相研究和实施高等教育改革。 美国1986年公布了《提高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调查报告,主张进一步发挥美国大学的教育功能,以适应21世纪未来的发展目标。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发动苏联国内上千万人参加教育大讨论,在1987年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是时代赋予大学的新使命.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大学功能作了新概括和新拓展.高校党委领导力如何在大学的新功能中有所作为,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必须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文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为背景,深入研究探讨了如何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加强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杨雪梅 《学理论》2012,(31):231-23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的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对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规定了高校创先争优活动的基本内容。川北医学院坚持就业为导向,以创先争优为契机,加强毕业生质量调研,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0)
在高校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并以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多元化人才为目标,对当前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以政策导向作为分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质量、分类评估体系;以市场为依托,更新专业设置;结合区域差异,建立差异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建立相对均衡的高校招生机制。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得以优化,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0.
李晨光  高娃  宫小淇 《学理论》2013,(12):308-309
随着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凸显,民族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设愈加重要。以单一经济资助为主的贫困生资助体系难以适应贫困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针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深入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以资助体系为依托,积极开展物质激励,情感交流,心理支持,激发贫困学生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资助制度的育人导向功能,完善对贫困资助体系的多渠道构建,以期实现高等教育"育人"和"济困"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