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良军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1,(2):22-25
始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奋斗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民生建设的历史。中共九十年来在推动民生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已初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民生观"。这种"民生观"不仅有形成的理论渊源,而且有独特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兰芝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
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深受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影响.其基本内容包括: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稳定是维护民生的基本前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改善民生的现实路径;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是保障民生的价值诉求;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发展民生的终极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把民生问题与民心向背、社会稳定相联系,具有政治性;把民生问题与时代发展、社会矛盾变化相联系,具有发展性;把民生问题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具有人民性. 相似文献
3.
王石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3,(6):34-39
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政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民生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91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生存型民生建设;第二个阶段(1992—2011年),90年代以后的改善型民生建设;第三个阶段(2012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发展型民生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民生建设的主要经验包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4.
马丽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最为出色的报纸之一,它的成功与其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发言、议论始终以民族大义、人民利益为重的民生观有很大关系.<大公报>无论是在报纸的版面布局、报道风格、报道方式还是报道的角度方面无不彰显着民生观的办报风格,其"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办报方针正是这种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志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3):5-13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中国不但要继续坚持和深化改革,更要坚决排除“左“和右的干扰,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必须适时地把以经济领域为重点的改革转向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6.
梁星亮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1):10-15
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始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应对各种新的挑战和新的考验面前,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三大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因此,汲取历史上“三大盛世”的教训,对今天我们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魏建克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3):64-67
从陕甘宁边区社会和谐诉求的历史话语中诠释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和民生”的马克思主义解读,有利于剖析民族民生观的历史内涵和历史价值,更加彰显出民族民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现实意义,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观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最显著成绩,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关键所在。我们党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已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并为今后改善民生提供了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0.
董延升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3):7-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民生理念和民生举措,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深化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制度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的国际刑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际刑法学研究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从发展到繁荣的历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为:研究成果丰硕,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为国际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了较有力的理论支撑;密切关注实践发展的需要;研究主体和研究方法逐步多元化;特别关注人权问题。展望未来,我们应当合理规划国际刑法学研究的发展,努力确立国际刑法学研究的独立品格,积极促进国际刑法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继续加强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的领导协调作用,着力提高国际刑法学术研究的质量,促进国际刑法学研究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石仲泉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1(6):5-15
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不能不研究邓小平与改革开放30年的关系。邓小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开辟者,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原生的初始形态,而且规划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奋斗目标,奠定了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三十年语言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文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4)
语言文字作为社会交际的工具,也随着改革开放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改革开放作为重要的社会背景语境,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语言面貌。其中政策法令性语言、广告语言和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最为清晰地反映出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中国的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14.
潘利红 《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9,(2):27-31
发展观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基本判断,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总的看法。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三次创新,最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世界的一种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16.
论改革开放和中国民营经济三十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十年。这三十年中,中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允许到允许,再到鼓励、支持,已经挺拔的发展起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撑点。在未来的三十年。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化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争取民营经济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7.
三十年民生发展之追问: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底线公平——由民生研究之一斑窥民生发展之全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者本人研究民生问题的思想过程入手,展示30年来中国民生问题研究和发展轨迹。并再次提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要构建在底线公平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柯凌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
改革开放三十年,政府机构经历了6次较大的改革,回顾分析政府机构改革的艰难历程及其原因,为今后大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探明道路与方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改善民生是求稳定、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从法理的角度来看,民生问题体现着人类最基本的权利诉求。在现代法治国家,政府理应是改善民生的主要推动者和责任的直接承担者。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法制,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