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西方经济文化形态的制度伦理以人性本恶为出发点,演绎出以法正义为核心,“以恶抑恶”、“以恶增善”的制度伦理,它内涵着契约和法治精神的设定主体、分别物权、公平转让和各得其所的“分构”性正义价值取向。西方政治文明的历史传统为我们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伦理提供了思想资料。在弘扬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汲取西方“以恶抑恶”制度伦理法正义诉求的合理内核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信仰对于个人来讲,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理想多指向未来,而信仰则直指既在现实,信仰是理想之基础和出发点。对于道德主体而言,理想作为未来的目标和召唤促使主体为此而不懈奋斗,它强调主体的理性支持和理念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理想会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信仰作为现实主体的精神需求,它强调主体的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圆融。信仰较之于理想而言,似乎更注重“人文关怀”,一旦确定就不会轻易发生动摇和改变。由此可见,对于道德而言,信仰是比理想更为基础和现实的,因而它对于道德主体行为的调控作用也就更为直接和现实…  相似文献   

3.
民事契约和社会契约在主体状态、缔约目的、实现方式、违约后果上都有差异,具有各不相同而又整合一体的契约精神。宪政既要求有限政治又要求责任政治,它们都以契约精神作为意识基础,并体现着宪法、民主、法治、人权等理念在内的宪政精神。契约精神与宪政精神的确立,是中国法治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法治得以建立或实现的意识基础。  相似文献   

4.
黄国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1):139-140,148
以“爱”为行为逻辑的教育模式,其出发点都是自己,对他人行为的评价标准是自身的需要。因此,这仍然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伦理建构和道德理解。以个性为根据进行相应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尊重的教育。它不是沿袭传统划一性、僵化性和封闭性的教育模式,而是尊重个人,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念。主体性与权利享有是每一个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在契约交往中,个性的约束是通过对话来达成的。  相似文献   

5.
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它肯定女性独特的道德体验,关注具体的道德情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以及相互关怀,并强调了“榜样”、“对话”、“实践”、“认可”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它的产生为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内涵,这一理论对于我国学校的德育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略论"生态和谐"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推进我国教育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理念是在技术理性土壤上滋长起来的一种主体实践意识 ,是一种既有合理性、概括性、统摄性 ,又具有现实性和实际可应用、可操作性的观念和精神。“生态和谐”教育理念是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 ,它强调教育的主客体与内外部环境的和谐匹配和有机统一 ;强调教育机制的亲和性、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生态和谐”教育理念 ,在目前既是一种超前的、理想的理念 ,同时又具有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书是一部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名著。它从道德主体、分配原则、社会契约等角度展开论述,指证了罗尔斯为代表的“政府自由主义”学说的偏颇,并据此提出了“正义内在于善”的思想。本书结构严谨,论述精妙,见解深刻,故被西方学界视为少数几部有影响的挑战罗尔斯理论的力作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契约精神内涵有相同的因素 ,即对诚信道德的追求。作为两种不同的精神理念 ,二者表现出更多的是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现代契约精神包含有平等观念、自由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 ,这些观念对中国现代伦理思想的确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西方哲学中以人为本的观念演变的角度,审视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认为主体意识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及与外部存在物关系的自我认识和觉悟。迄今为止,主体意识已经历了由理性化——非理性化——新的理性化,由人“类”意识——个体意识——新的人“类”意识的圆圈式的辩证运动过程。在当代,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思维方法基础上的,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核心的主流主体意识,是更理性化、更智慧、更宽容、更和谐、更高层次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人性论。他们二者一个立足于人的道德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对人先天具有的内在的道德意识的开发,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一个则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主张道德修养是通过主体的学习达到对外在的礼法制度的遵从,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两种理论形态看似对立,实则互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