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季竹林 《乡音》2023,(4):50-52
<正>王子霖出生在深州张邱村一个典型的乡绅世家。祖上几代都是耕读兼之的乡绅,到了祖父一代,兄弟析产而居。祖父性好读书,不习经营。父辈亦是每日手不释卷,被称为“曲园居士”。王子霖出生于戊戌变法第二年,即1896年。当年农历五月,初夏深州大地突降暴雨,连续七天不曾间断,实为罕见。就在这暴雨中,王子霖来到世间,因此以“连雨”为名。后自改名为王雨,号子霖。  相似文献   

2.
张梦辰 《黄埔》2011,(4):34-35
1915年4月7日,我出生于河北省灵寿县的一个农村家庭里,世代耕读,家道小康。祖父是前清秀才,父亲家中务农。当时正值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1927年阎奉之战使我辍学一年。待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国事初定,我继续念了四年私塾和两年  相似文献   

3.
<正> 少年得志的俞樾,仕途遭受打击,一头扎进了书堆,最终成为朴学大师。曾国藩评价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近代著名国学大师俞樾(1821—1907),字荫甫,晚年自号曲园居士,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乌巾山阳南埭村人。他的祖父俞廷镰,是乾隆甲寅贡生,一生居家,半耕半读,闲时课诗,颇得士林好评,父亲俞鸿渐,是嘉庆二十一年举人。俞樾便诞生在这样一个水乡小村的耕读传世  相似文献   

4.
刘炳圣 《春秋》2010,(2):57-58
刘善本将军.1915年1月25日(已卯年腊月二十七日)生于山东省安丘县第五区泊庄村(现属昌乐县高崖镇)一个耕读世家。曾祖父刘乐仁精明能干,耕作兼营榨油.兴隆时良田千亩,油坊一座,在村南一里之遥辟有庄园.人称“小泊庄”。祖父刘心铭精于岐黄,名贯四乡。  相似文献   

5.
[家道中落]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牌局,那么左宗棠在出生后拿到了一手不算太差的牌。左宗棠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一户耕读人家。从曾祖父左逢圣开始,左家就在此地耕读,指望有一天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走上辉煌无比的仕途。因此,几代人下来,左家出了不少读书人: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圣为县学生员,祖父左人锦是国子监生,父亲左观澜是县学廪生。大哥左宗棫也是县学廪生,二哥左宗植则考取了举人功名。  相似文献   

6.
《春秋》1996,(5)
吕海寰,字镜宇,莱州府掖县人,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出生。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工、兵、外务部尚书,曾出任驻德国兼荷兰国大臣,著有《庚子海外纪事》、《奉使金鉴》等。在维护主权等方面,较之当时的“道歉”使节,功劳卓著,遂以善办外交而著名。遭嫌赴京攻习制艺吕海寰,少时家綦贫。祖父书成,经年外出就馆;海寰3岁时,父晋陟亦游幕外省;全家赖母李氏精女红刺绣维系生计。海寰启蒙从师罗先生,及至祖父归来,即随祖父课读。海寰12岁时,能作八股  相似文献   

7.
《春秋》1998,(3)
近日找出家中珍藏的一幅康有为书赠先祖父的墨宝,遥忆过去,追记他们间的一段相识相交的经历及背景。先祖父秦文炳(1882~1961年),原名道恬,字虎臣,山东历城县人。家世商读,明清洛口盐商;清咸丰五年(1885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洛口行商渐衰,  相似文献   

8.
江苏南通狼山是我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屹立在长江的北岸.隔江与南岸常熟境内的福山遥遥相对,气势非凡,风景秀丽.山巅有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九七六——九八三年)的支云塔;南麓有初唐(六一八——九○七年)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墓和南宋(一一二七——一二七九年)西路兵马总监金应墓以及辛亥革命北方军革命军领导人之一的白雅雨烈士墓;东北麓有园林和许多石刻,为历代文人作诗题名之处. 一九八三年,在狼山南麓原大雄宝殿又完成了我国第一套佛教十八高僧瓷砖壁画,这是佛教艺术改革的新创造.  相似文献   

9.
1943年,祖父田汉在桂林《文学创刊》上发表了《孩子的行路难》一文,讲他的长子——我的父亲田海男(又名田申)在中国远征军中服役,赴印缅战场与日军作战的事。一父亲田海男(田申)1923年1月25日在上海出生,因祖母怀胎于日本,由海上返回中国,故取名"海男"。一年后,祖母因病离世,是曾祖母把他带大。长大后的父亲经常参与祖父组织的宣传活动。1934年,他在祖父编剧、聂耳作曲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饰演小栓子,与扮演爷爷的聂耳同台演出。  相似文献   

10.
<正>4月25日至28日,由福建省台联等单位主办的"跨越海峡来乡建——2019年泰宁耕读李家乡村振兴交流汇"活动,在三明泰宁县杉城镇耕读李家举办,来自两岸的青年创业者近50人参加活动。福建省台联副会长梁志强出席活动。活动组织台湾专家学者分享乡建做法。在交流会上,台湾专家通过讲授"社会企业与乡村发展""合作社与集  相似文献   

11.
祖父生于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1999年4月17日仙逝。祖父与千千万万个祖父相同,又与千千万万个祖父不同。祖父豁达开明的性格、远见卓识的智慧和重教育、讲文明的风尚,一直是鼓励我们向上的动力。而更令我们敬佩的是,祖父是个无神论者。党的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  相似文献   

12.
阳信名人劳乃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乃宣(1843年~1921年),字季埴,号玉初,又名矩斋,晚号韧叟,男,汉族。清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代理大臣;近代音韵学家、汉语拼音创始人。祖籍山东省阳信县城西门里(今西北村),劳乃鲎祖父劳长龄诰授中议大夫。其父劳勋成曾任江宁布政司仓大使。乃宣兄弟二人,其兄名乃宽,劳乃宣嗣叔父劳绩成。其祖父迁居浙江桐乡,乃宣生于广平府(今河北永年)。乃宣得承荫监生,1863年在曲阜娶孔悦庭之女为妻,成为孔府的乘龙快婿。关于劳乃宣之祖籍,说法各异。上海出版社《中国  相似文献   

13.
冯铸是湖北著名书法家。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枪声打响时,她才10岁,就到武昌阅马场湖北军政府门前写字义卖,为起义军助饷,引起巨大反响,被报纸广泛报道。 冯铸是我的母亲,1901年(清光绪27年)8月生于湖北省黄陂县滠口镇东冯家塘村的一个书香之家。冯铸两岁时,她的祖父即教她读诗认字,3岁时已识字千余,并开始练习书法。习字时祖父要求甚严,每写一字,都按“永字八法”逐笔点评,因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7岁时冯铸就能写擘窠大字,书写中堂馈赠亲友。  相似文献   

14.
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陵创建天师道和张鲁政权 张陵(34—156),东汉时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明帝时(58—75)曾为江州(今重庆市;巴子国都)令。后隐居学道。顺帝时(126—144)偕弟子修道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西,即青青城山东南岗)。永和六年(141)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天师道”。《后汉书·刘焉传》:“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在《三国志、张鲁传》里:“符书”作“道书”。显然  相似文献   

15.
春健 《同舟共进》2020,(4):13-16
耕读传家、勤俭和忍,是客家先民所倡导的生活准则。而承载这样生活理念的中国现存最大的四角楼古建筑群,多数被遗弃于浰水(即和平县浰江)山野。岭南农耕文明时代优雅自然的生活方式,在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渐渐远离。也许有一天,我们会驻足回眸粤北大地上那些凝固的史诗,像先辈那样对自己民族的昨天魂牵梦萦。  相似文献   

16.
近翻阅潘守正回忆文稿,从一位老民主党派(民革)成员角度,从一个侧面亦可了解、感受到福州在1949年"八·一七"前后那段历史转折时期的一鳞半爪。先祖父当时在旧省府民政厅任职,解放后任陈绍宽副省长秘书及省文史馆第一批馆员。其中提到"八·一七"那天省民政厅的接收情况、陈绍宽"出山"经过。祖父写道: 1946年,仙游人郑杰民受任省民政厅长,此时国民党政权已摇摇欲坠,离任后即由袁国钦接代,其时长江天堑已被突破,解放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1949年临近"八·一七"福州解放前夕,袁先将眷属送往台湾,民政厅内人心惶惶。此时解放大军兵临福州城下,形势急迫,各方尤其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多次与我接洽(我当时任民政厅主任秘书,此前任福建参议会  相似文献   

17.
怀念     
<正>祖父已离世多年,我却时常回想着他、怀念着他。祖父有一手好手艺,是远近有名的"豆芽大王"。他一年又一年地劳作在作坊与水井间,日久天长,身躯弯成了一张弓,黄豆芽绿豆芽,就这样合着祖父的体温奔向了梦想的豆芽林。祖父培育的豆芽粗壮、色白,很受消费者欢迎。青杠、来凤、中兴、丁家、璧山都有市场,大家经常爱买他的豆芽,见着他时都亲切的叫他"王豆芽"。祖父是个勤劳的人。土地包产到户后,祖父经常干好自家的活后就去帮几个儿子和邻居干活,别看他那时六、七十岁,干起活来可精干啦。祖父和祖母一直心地善良,和左邻右舍关系相处的十分融洽,口碑很好,  相似文献   

18.
高山流水香茗醉人──记耕读园书香茶坊陈越骏台湾商人叶学毓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茶坊,叫耕读园书香茶坊。晴耕雨读,“耕读团”典雅的名称和独特的经营风格在目前沪上各类茶馆和“吧”中独树一帜。不久前,我和友人来到位于衡山路的耕读园茶坊,推开大门,两位身着台湾高山...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民族以农立国,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了中国人民对"留得住田园风光、护得住绿色生态、读得了文明经典、传得了良风美俗、养得好身家性命、安得好父老乡亲"这一生活状态的向往。可以说,耕读文明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秘密丛林。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明确指出:"农村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这为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发源、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元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相似文献   

20.
蒋元枢(1739年-1781年),字仲升,别号香岩,常熟港口镇(今属张家港市)人,清乾隆年间台湾知府,为加强清廷对台湾的统治、巩固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元枢祖父蒋廷锡是清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明史》总裁,著名花鸟画家。父亲蒋溥是清乾隆年间东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世称父子宰相。元枢幼承家学,操行严谨,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举,历任福建惠安、仙游、崇安、建阳、晋江等地知县,后升任同知(即知府副职),驻防厦门。厦门为澎、台咽喉,元枢悉心筹划,严加管理往来船舶,屡举便民便商之政,深受福建总督赏识。乾隆四十年(1775年)晋升台湾知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