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君昭 《学理论》2012,(33):1-3
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它开辟了一条公民利益表达的快速通道,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正在成为惩治行政腐败的利器。然而目前网络舆论监督的公信力比较低,容易出现"网络暴政"和形成"羊群效应"。据此中国地方政府当以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络舆论监督,探索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尝试建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有意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运用带来显著的民主政治效应,表现为打破了信息垄断和旧的话语权力格局,为民意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场所。以互联网为公共载体的网络舆论成为信息时代我国最活跃的民主政治场域。但技术是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舆论的特性决定了它可能造就"优质"民主,也可能带来"劣质"民主。要使网络舆论促进民主政治良性发展,政府需要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论监督的道德建设与法治建设,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回应能力,正确引导网络议题,培养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重启了新闻媒体对公共权力的舆论监督之路。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舆论监督发展迅猛。客观地说,基于中国持存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一元体制,二元运行"的媒体制度,在互联网时代,传媒公共性尤其是网络公共性潜能的发挥程度将深刻地规定着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未来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舆论监督无论从认识层面还是从操作层面上看,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们既要着眼于对舆论监督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关注舆论监督的实践与发展,也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即:舆论监督权的保护机制、舆论监督的社会调控机制、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以及网络舆论监督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党建理论语境下的舆论监督释义在我国,第一个提出舆论监督的是梁启超。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第十七号上,发表了《警告我同业诸君》一文,文中说:"监督之道不一,约而论之,则法律上之监督、宗教上之监督、名誉上之监督是也。"其"名誉上之监督"就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作为一体化的概念虽然形成于近代,但只在  相似文献   

6.
“网络反腐”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打击腐败的新兴手段,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舆论监督不断发展,公民知情权亟需体现的历史条件下,它一方面显示了其无与伦比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和弊端。因此必须对“网络反腐”寄予理性期待。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网络舆论监督与反腐倡廉的形势发展,相关部门对网络监督的态度实现了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国内网络监督格局也逐渐实现了从民间主导到官方主导的转变。网络舆论监督具有主体多元、全天候与全方位、快捷高效、安全廉价等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搭建了公众与国家互动的平台,成为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新型批判力量,但是并不能就此说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相互对立,它们都是朝着政治民主化的总目标前进的。网络舆论管理要遵循"重视潜舆论——导引显舆论——善后尾舆论"的原则,掌握舆论管理的主动权;建立健全网络舆论跟踪监管回应机制;提防舆论监督外衣下的"多数暴政"。  相似文献   

9.
李铁牛 《理论探索》2007,2(1):53-55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监督机制和权力制约机制的重要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舆论监督仍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再一次给我们全面认识舆论监督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条件,在当今社会,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让舆论监督成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实现真正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其相较于传统舆论监督具有监督范围更广、监督效率更高、监督方式更加灵活等特点。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开始形成并逐步增强,但其监控力度还不足。鉴于网络的双面性作用,应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闻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显示其舆论导向功能的同时,也在发挥其特有的监督功能,也就是新闻舆论监督。所谓的新闻舆论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党、政府、社团和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提出的批评和建议,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的社会监督活动。新闻舆论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的评价和社会事件人物所表达的意见。它是新闻媒体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整个社会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对社会的事态发展产生着影响。它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表达了一种大众性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12.
吕小辉 《学理论》2012,(5):15-1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上的民意表达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自身利益,对公共事件发表看法的一个重要的平台,网络民意表达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改革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民众的建言献策、舆论监督可以使政府决策更加民主化和合理化。然而,网络民意表达也有着消极的一面,在药家鑫这一社会热点事件中,所凸显的网络民意表达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相似文献   

13.
吴川 《学理论》2013,(14):23-24
21世纪人们完全进入了信息社会,大量网民开始关注我国政治发展,影响力大的反映在反腐问题上。但是,看到网络反腐取得的成绩时,也应该看到不足之处。为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反腐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如下: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公民的监督权利;加强传统反腐形式与新型反腐形式的融合;加强政府政务和官员财产信息的公开;加强传统媒体和网络监督反腐舆论的融合,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流和引导作用;加强网民的责任意识,培育健康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反腐"已经成为新时期反腐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反腐有效弥补了国家体制内反腐的不足,因此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青睐",也越来越受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网络反腐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开放性、匿名性、短期性和非理性等特点,容易使网络反腐偏离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这不利于网络反腐的功能发挥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  相似文献   

15.
正网络舆论监督的优势1、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激发了网民舆论监督的参与度。网络在促进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网络参与社会活动的网民越来越多,网络时代人们的交往广度被拓宽,人际联系密度加深。庞大的网民数量已经为我国网络反腐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互联网将各个地方的越来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2)
网络民主是网络技术催生的一种现代政治模式,网络民主之所以在当今中国社会快速发展,其推动因素在于人们对于深度民主的真挚诉求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对该诉求的满足。它具有广泛性、深刻性、便捷性和廉价性的特点。网络技术对于我国民主发展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其局限性,我们应该从加大信息扶持力度、提升公民参政意识、建设网络伦理、完善"网上政府"和网络立法等几个方面,引导我国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董清潭 《求知》2014,(8):13-15
<正>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体、先进的通信工具、实用的信息总汇和活跃的社交平台,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当今世界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中国目前有6亿多的民众"触网"。借助网络,人们可以遍览天下大事,可以从海量信息中查询自己需要的东西,可以分享观点、轻松淘宝、在线神聊,也可以便捷地讨论公共事务、开展舆论监督、实现政治参与。可以说,网络的发展,丰富了信息资源,拓展了交往空间,密切了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对行政权力的舆论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新闻传媒实行舆论监督仍较困难.建立舆论监督的法律程序,依法监督,是实现有效舆论监督的立身之本.同时,还应切实实现政治民主,推进高层次的监督,建立监督网络,加强新闻队伍的自身建设,并将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参与网络舆论监督是大学生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方式,当前引导和规制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舆论监督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大学生具有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其网络舆论监督带有情绪化表达、娱乐化参与和网络路径依赖三种不良倾向。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与规制应该以尊重和交互为理念,以网络公民教育为核心,以法治化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兴的反腐形式,是传统反腐渠道的有力补充,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网络环境无序性、反腐工作复杂性以及网络反腐规范不足等因素影响,网络反腐主体、客体、舆论监督媒体及反腐部门的越轨行为层出不穷,并可能催生"网络暴力"、阻碍反腐案件查处甚至引发公众信任危机。这对网络反腐的有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危害,因此,必须对网络反腐过程中的越轨行为进行有效防范,建立官民互动平台,畅通反腐渠道,推进网络实名制,加强网络越轨行为的法律规范,提升媒体监督合力,促进体制内外监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