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脑,对于现代人而言必不可少.但是,电脑键盘使用久了,就会存积灰尘,且对于使用者的健康有危害.可电脑键盘并不好清洗,怎样才能安全地清除电脑上的灰尘,且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呢?下面介绍一些方法,供大家参考. 1、拍打键盘.关掉电脑,将键盘从主机上取下.在桌子上放一张报纸,把键盘面翻转朝下,距离桌面10厘米左右,拍打并摇晃.你会发现键盘中有许多"存货"掉出来:除灰尘之外,还有饼干渣、咖啡末、橡皮屑、头发丝等.  相似文献   

2.
谢清果  张汉丽 《台湾研究》2010,(2):48-53,64
1988年报禁解除后,台湾报刊数量激增,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竞争的时代。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媒介之间的竞争激烈化,报纸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独家言论”,能够在社会和读者中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了报纸竞争的利器之一。因而台湾各大报社都开始重视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3.
报业进化的缩影(下)——《纽约时报》15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10年,奥茨旗下的《纽约时报》,发行18万份,已经成为新兴的美国最为重要的报纸之一。和现代的报纸不同,报纸的版面当时相当保守,在头版几乎没有照片和通栏大标题。这一年的5月29日,《纽约时报》赞助了一名冒险的家伙,从纽约州的州府驾驶飞机飞到纽约。第二天,时报的读者发现,报纸的一版终于有了照片。时报无心插柳,开了一个版面革命的先河。时报的通栏大标题直到两年之后才出现。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  相似文献   

4.
据香港政府统计,1987年在香港注册的报纸有68份,期刊有549份。期刊由于数量多,要得到读者的长期支持就要靠本身质量和一大批长期订户,为了讨好订户.香港的期刊争先恐后地打起“赠品战”。《远东经济评论》的订户们能得一本每年的“亚洲年鉴”;《经济学人》的赠品是一本经济辞典.供读者阅读时享用;《新闻周刊》的赠品则年年不同,  相似文献   

5.
唐小兵 《南风窗》2008,(22):96-96
晚清到民国的历史转折之中,士人群体的身份转换和心态游离,也许是最值得考究的一个面向,尤其是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士人的处境与出路更是牵扯着历史的神经。这中间,部分士人向报人的转型过程,展现了一个中国式的公共领域的分娩。在传统社会,清流秉持义理,形成清议而约束士人;到了近代,西方的教会报纸牵引着中国读书人,通过创办报纸、  相似文献   

6.
正与诸多记述京味儿文化的作品相比,《旗人风华》的成书与出版有着更为丰富曲折的历史。本书最初写于20世纪30年代,由北京人罗信耀用英文写成,发表于当时的英文报纸《北平时事日报》上,目标读者是当时在北京生活抑或对北京文化感兴趣的欧美读者。罗信耀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北京,但他却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写一手漂亮的英文文章。这一双重语言优势使得他成为搭建文化桥梁的理想人选。  相似文献   

7.
在80年代最后的一个元旦,广州报刊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滑坡——报刊发行数锐减,以百万计……数相比.较受读者欢迎的《羊城晚报》大幅下跌。据广州邮局分印点统计:广州 "三大报"社出版的报纸发行总数下跌超过100万! 数字是枯燥的,以下的事实是否可以  相似文献   

8.
阿原答客问     
(黄阿原,台湾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1983年9月9日携家眷回到大陆定居。1985年,他作为节目主持人之一,成功地主持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今年,他却在电视屏幕上消声匿迹。与此同时,关于他的“新闻”在社会上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时间:1986年7月12日地点:中央电视台黄阿原办公室本刊记者:阿原先生,今天,我带来了《南风窗》读者对您的问候。近来,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关于您的传闻,读者们很关心,希望能知道真情。阿原:首先,我很感谢《南风窗》和它的读者对我的关心。关于那些传闻,我也听说了。(苦笑)比如说我阿原出事了,被关起来了,跟太太离婚了(香港报纸),被限  相似文献   

9.
1994年秋,干完一天工作的广州人在下班的路上习惯地涌到报摊前,选几份报纸带回家看。这几天,细心的读者发现,挤在报摊中的C报不见了。报社怎么了? 另一家报社的办公室里空空如也,记者们被请到会议室,说是有重要事情宣布…… 一名编辑刚刚到一家刊物报到两个月,便又在打电话找工作了。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条从报纸上摘来的新闻:一位北京籍的中年诗人出了一本关于他同N位女士发生爱情的动人小说,他并开通了一条国内直拨的收费电话,随时随地解答读者对此的种种提问。 有一天,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诗人的崇拜者,吴先生兴冲冲地拨通了这台电话。  相似文献   

11.
答读者     
山西省左云县委党校岳维人老师来信说:‘贵刊封二、封三、封底为什么全是广告?尽管广告可以赚钱,但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辜负了广大读者的热望。扩大贵刊的社会影响、增加发行量,不是比占杂志的版面做广告更好吗?’这位读者的意见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曾经也有一些读者提出类似问题,他们认为电视、电台、杂志、报纸等媒介刊播广告,无非是为了挣钱,与媒介本身的宣传教育作用并无必然联系。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12.
一不留神,她和儿子共同创造了一个生命奇迹,这奇迹也许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事情的发生距今已差不多有半年了。读者朋友大概还记得报纸曾披露的关在一家医院密封舱里缺氧10多个小时的母子俩吧?偶尔,有人还会在议论、猜测:“这母子俩会不会因此患上缺氧性脑病呢?”“医学研究人员是否正在不断追踪母子俩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最近,美国经济学家声称:21世纪最畅销的东西不是汽车、家电及电脑,而是健脑制品。如中国的脑轻松,豆类制品及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等。 1999年,全国50多家报纸先后报道“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吗”的话题后,激发态活脑素脑轻松被称为本世纪脑科学重大突破之一畅销全国各地,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认可。“中国流行脑轻松”成为新时尚,人们服用脑轻松和送脑轻松成为首选之一。  相似文献   

14.
第三“宝”?     
浙江省及杭州市的报纸、电台和电视台等8家新闻单位曾连续3天出现同样的一则广告, 杭州第二中药厂敬请用户注意: 本厂即将推出第三“宝”这广告把江浙地区的读者听众吸引住了,人们好奇地打电话到报社、电台探听消息。说起来,该厂厂长冯根生利用广告心理学出的这一招,可谓一箭双雕。知道该厂前两“宝”的人在想:这第三“宝”是什么呢?不了解该厂的人更  相似文献   

15.
正曾经,书报亭伴随很多人走过了难忘的青葱岁月,它不仅是人们买报纸、买漫画、买书的场所,还是一个城市的文明符号。而如今,随着屏读时代的到来,曾经承载了中国人数十载阅读记忆的报刊亭正在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书报亭真的会从我们的城市和生活中消失吗?是人们不再需要报刊亭了吗?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仍有不少读者钟情于在报亭买报,  相似文献   

16.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1)
元旦伊始,“城市故事热线”与她的读者一起迎来了喜气洋洋的新一年。去年10月,我曾经在“热线”中告诉读者,如果谁愿意与我们同行,请来信告诉我。几个星期里,几百封信函应约而来,在一个又一个深秋的黄昏里,我坐在办公桌前拆信,心中一片收获的喜悦和温暖。亲爱的朋友,收到我的贺年卡了吗?收到我的祝福了吗?你们的名字,已经被录入电脑,记进了我们的“热线档案”,在新的一年里,请您随时留意“城市故事”专栏,也请您随时留意您的信箱,我们将随时与您联系。为了丰富我们“城市故事热线”的内容,更详尽地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从今年1月号起,“热线”推出每月一个策划专题,为渴望帮助的读者解难答疑。这一期,我们的专题是:面对高考。针对冯江同学和许多中学生及其家长们面临高考的压力和困惑,我们编发了“高考‘状元’成功秘诀”一稿,希望能对有关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读者朋友,您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疑难,请来信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种奇怪的电脑软件,其功力不亚于杀人凶器,在它的旗号下,一批——电脑!电脑!到处都在说购买电脑。电脑,再高级也只是机器,一台音响,假如没有唱片音带,你就欣赏不了  相似文献   

18.
阿婆豪言     
广州的酒楼食肆遍布全城,门前几乎都少不了报纸档。卖报纸的多是阿伯阿婆。 我每天上班,都途经西关旧城区一条酒楼较多的路段,最喜欢在一个阿婆的报摊流连。我成了阿婆的熟客,有时没有零钱,可以赊帐,经常可免费匆匆“瞄”多份报纸,又可以挑挑拣拣才买,4角钱一份报纸也可“优惠”至3角钱……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建筑工地里应该多是"理工男"当家。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工地的办公区内,偏偏有一对儿用电脑、相机、纸笔来办公的80后"文科生"夫妇,他们用一篇篇稿件、一幅幅照片、一张张报纸、一本本宣传册来记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点点滴滴,向外界展示了副中心建设者的风采和感人故事。他们就是中建一局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的张志兴和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部的张利歌。"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让蓝绿交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四年,所有的传播媒介都被掀动起来了,一系列新名词——大趋势、新的技术革命、微机、自助、高技术、光导纤维等等,五光十色,眩人耳目。其中最为诱人和仿佛伸手可及的莫过于:电脑治病:电脑当红娘:电脑管理资料;电脑管理交通;电脑管理银行;电脑管理家务;电脑教育幼儿;电脑……于是,一年之内,广州经销电脑的商店由一家猛增为十几家,各类兼售电脑的“窗口”不计其数,甚至可以在卖牙膏的地方买到电脑;而全市性的大型电脑展销会每周便有一次。人们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报道: 某厂运用电脑产量翻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