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从志愿服务产生的背景和涵义出发。建议立法时弱化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的管制色彩,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从志愿服务产生的背景和涵义出发.建议立法时弱化政府对志愿服务组织的管制色彩,充分发挥其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滞后是产生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个体并非缺乏志愿服务动机,但信息不足阻碍了其参与意愿。研究借助社会组织评估场景,采用调查实验的方法,探究有关社会组织评估的政府信息公开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个体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实验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在实验组中提供更加全面的社会组织评估信息有助于提升公众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和预期频率,该过程通过影响公众感知的组织声誉水平来发挥中介效应;且对于过去参与频率较低的公众而言,信息公开的影响效应更大。研究认为,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有利于缓解公众志愿服务参与过程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合法性,还具有动员“沉睡”的志愿者的巨大潜力。研究结论直面当前志愿服务实践发展的现实问题,也拓宽了信息公开议题在公共管理学术研究中的解释场景。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是党员意识?在我看来,党员意识就是入党誓词里的那些话: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段话非常精辟地概括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意识。作为党员,忘记和丢掉其中任何一句话,党员意识都是不完整的。誓词第一句话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的话都是党组织对党员的要求。入党是本人志愿,不是被迫的。党组织提前跟你把话都说清楚了,你要加入这个组织,就要按这些要求去办。既然入党是志愿,就意味着本人愿意完全接受党组织提出的这些要求,并将这些要求自觉地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光有这个志愿还不够,党组织还要考验你是否符合条件。个人有了志愿,再经过组织的考验,符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志愿服务始于十九世纪。当今已有数十个国家制定了志愿服务专门立法,而我国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志愿服务的立法也较晚。当前我国尚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统一立法规范。由此,本文将通过比较国外现行的志愿服务立法及相关政策,分别从志愿者的权利义务、志愿者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三个方面探讨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魏承帅 《法制与社会》2010,(24):177-178
高校志愿者组织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效用。为了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优质化、社会化、规范化,推动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本文基于志愿失灵视角,首先分析了高校志愿者组织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然后针对志愿者组织失灵的困境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校青年志愿工作对凝聚青年学生、推动共青团整体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需在共青团工作体系谋划和开展新时期青年志愿服务。本文指出应始终坚持着眼发展、着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在不断深入做实志愿活动的基础上,推动创新,实现共青团组织志愿事业新发展,将青年志愿精神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8.
关于完善中国的应急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于川  梁爽 《河北法学》2011,29(5):56-64
应急志愿服务是指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志愿服务组织者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中提供、开展的志愿服务。应急志愿服务是志愿服务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特殊形态,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公共性、时间的紧迫性以及采取特殊措施的必要性等特点,法律应当就应急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组织与管理机制、组织化与专业化保障以及应急志愿者面临的特殊风险及其权利与义务进行明确规定,通过法律保障发挥法律调整社会关系、应对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对应急志愿服务作出积极回应,加以法律调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公益事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公益事业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志愿服务”这个名词随着奥运会、抗震救灾等事件,在各种媒体上高频率地出现。但是在志愿服务璀璨成绩背后,相应管理的落后却成为志愿服务稳定、健康、高速发展的瓶颈。高校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中最为庞大一个团体,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在校大学生和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特点要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必须采用不同于一般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方式。此文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商业化管理模式的探讨,试图为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商业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公益事业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公益事业中最具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志愿服务"这个名词随着奥运会、抗震救灾等事件,在各种媒体上高频率地出现。但是在志愿服务璀璨成绩背后,相应管理的落后却成为志愿服务稳定、健康、高速发展的瓶颈。高校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中最为庞大一个团体,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在校大学生和高校志愿者组织的特点要求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必须采用不同于一般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方式。此文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商业化管理模式的探讨,试图为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刘军 《中国律师》2008,(9):27-27
在为北京奥运服务的队伍中,有一支应国际体育仲裁院的要求成立的体育仲裁志愿律师团。2008年8月8日,他们为某国奥委会向国际体育仲裁院北京临时仲裁庭提起仲裁提供了志愿服务。这是北京奥运会开始后,律师代理的第一个仲裁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突发事件为背景,以深圳义工联合会为个案,分析志愿组织运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即应急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低、激励机制缺失及志愿者组织与政府协作不充足。本文更多的是对应急志愿服务运行状况的描述,在志愿者组织运行建构方面主要是从宏观层次提出树立重视应急志愿者作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钟毓 《法制与社会》2012,(35):180-181
自20世纪90年代,志愿服务在我国发展以来到现在,中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及解决。志愿者所面临的风险中,人身风险是当前最应受到重视的。  相似文献   

14.
志愿帮教在改造罪犯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针对志愿帮教活动“对象特定性、罪犯心态复杂性、目的特殊性、活动受制约性”的基本特点,必须建立一支志愿帮教队伍,确立集体性帮教和个别性帮教两种基本形式,重点实施法律援助、狱内“三项教育”及其他帮助等帮教内容,并注意解决好四个问题,规范志愿帮教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其在监狱教育改造中的积极作用,促进教育改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李清 《政府法制》2012,(19):23-23
志愿服务需要所有有能力者积极参与,当然也包括公务员。但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是志愿服务活动,就应当主要由社会力量主导。政府可以对志愿服务给予支持,包括政策与经济上的,公务员也可以当志愿者,但政府组织公务员做专门展示,去“引领”志愿服务,是喧宾夺主的行为,有违志愿服务的本意,也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层团支部作为高校党团工作的重要依托,是最基层的学生团组织,在基层团支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活动在大学生之中的普及率,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在基层团支部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应当着眼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应当重视对大学生志愿者个体的关注,应当重视在大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07,(8):109-110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宁夏自治区司法厅决定组建“宁夏法律援助志愿律师服务团”,以发挥社会执业律师专业优势,鼓励和支持律师积极投身法律援助工作实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需求。近期,司法厅制定下发了《关于组建宁夏法律援助志愿律师团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以“志愿法律援助,共建和谐社会”为活动宗旨,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不断壮大的志愿服务队伍在社会公益、环境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制定全国统一的志愿服务法律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考察我国现有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中对志愿者权利、义务的相关规定,从外附激励、内滋激励两个视角探讨了法律对志愿行为的激励功能,以实现有效地保护志愿者权利,促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研究"雅安地震"和"汶川地震"中的志愿失灵,以及借鉴国外环境突发事件志愿者服务应急救援的体系建设的经验,探求我国在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中志愿失灵的现象及其原因,重要的是避开了志愿者日常服务的一般性研究,而是将其置于国家环境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结合政府的应急管理,在法律层面重点探讨突发状态下志愿失灵问题,将着眼点放在国家环境突发事件中配合政府应急管理的志愿服务上,并且阐述在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如何预防和治理志愿失灵,让志愿服务有序、有效地参与应急救援,以期构建国家环境突发事件的志愿者应急救援体系。  相似文献   

20.
郭建 《政府法制》2008,(15):9-11
志愿服务潮涌中国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几乎是瞬间凝聚起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作为一支重要的救援重建力量,他们的热情和爱心在救灾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灾区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然而在突发性的巨大地震灾难面前,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相应的规范,一些志愿者的行为呈现自发、分散和无序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和志愿者逐渐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