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筱白玉霜和新风霞是评剧"新白派"和"新派"的创始人,在评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她们同是在天津喝着海河水成长起来的,在共同的舞台生活中,都曾经历了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并结下了深厚的姊妹深情,留下许多值得回味的轶闻。  相似文献   

2.
<正>一向关注民族文化传承的李瑞环同志,已先后为京剧、评剧创作改编了多部传统保留剧目,上演之后产生强烈反响,并得到高度评价。其中,他先后为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编写了《珍珠衫》《韩玉娘》《孔雀东南飞》《马昭仪》,加工整理了《秦香莲》等剧目,不仅丰富了评剧舞台,也对评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李瑞环同志的评剧作品,完全按照戏曲艺术规律,践行他的一贯艺术创作理念,本着对传统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高屋建瓴地俯视故  相似文献   

3.
张宝申 《春秋》2012,(1):59-61
评剧,曾被封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尤其在京津、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地区,评剧的影响十分广泛.甚至超过了京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在评剧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诸多艺术家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小白玉霜和喜彩莲就是评剧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她们都是山东掖县(今莱州)人。  相似文献   

4.
【孟中华艺术简历】1957年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天津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自幼师从马翰章、赵松涛、韩乐基、张胜、张树德等。1973年创办天津"红草地画会",并于1974年在天津市师范专科学院主办"‘红草地’油画风景展"。第一届天津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河西区美协理事,天津市河西区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毕业后多年从事电影电视及戏曲舞台美术工作。多部作品获全国和省市奖项。现任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舞美设计师。2005年赴俄罗斯艺术交流访问,出版个人画册"俄罗斯印象"。  相似文献   

5.
<正>站在人们面前的青年画家孟丽,婷婷玉立,举止文雅,于矜持中透出几许睿智。其作品亦如其人,充满清新与儒雅的特质,笔墨间显露出一位女画家特有的婉约纤细和丰富的感情色彩,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孟丽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父亲孟中华是著名的画家与舞台美术设计师,在戏曲舞台美术与影视美术设计方面造诣精深,硕果累累。母亲王冠丽是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宗白(筱白玉霜)派艺术,驰誉剧坛,在当今评剧舞台上是一位承前启后标志性的演员。生长在这个家庭的孟丽,自幼受到艺术的熏陶与影响,她没有继承母亲的衣钵,献身于舞台艺术,  相似文献   

6.
<正>天津市评剧白派剧团推出的大型古装剧《珍珠衫》,自2010年12月15日问世,先后在天津、北京、河北、江苏、浙江等地上演了百余场,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并引起戏剧界的关注,该剧被誉为"传统剧改编的典范"。通过剧本改编与演出实践,我们获得诸多启示,对于今后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珍珠衫》的故事源出《今古奇观》,主要内容是商人蒋德之妻王三巧,在丈夫外出经商期间与商人陈商偷情,被丈夫发现休回娘家,改嫁吴知县。后蒋德遭遇人命官司,三巧闻悉设法搭救,夫妻始能重聚。旧本总计30余场戏,分上下两集演出。剧  相似文献   

7.
《乡音》2006,(7)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央视播出的特别节目——评剧《七品村官》,引来不少观众对458个红手印故事的热心询问;现代评戏《七品村官》在城乡巡演时,458个红手印的唱段又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而作为该剧编剧的笔者,初次见到458个红手印的原件时,内心也被深深触动了。 458个红手印的故事主角就是时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淑华,在全国评剧界是一位影响深远,广受观众爱戴与欢迎的人物。作为评剧刘(翠霞)派的第三代传人,她的演唱保持了纯正的评剧传统风格,在评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成为评剧演员群体中的佼佼者。她多次在全国汇演中获得大奖,并荣获了戏剧演员最高表  相似文献   

9.
都说马泰下海了! 我默默地凝视着眼前正摊开的《中国戏曲曲艺大辞典》,倏然,马泰在我面前立起。分明是《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面对强敌、正气凛然的杨晓冬;分明是《夺印》中不徇私情、真诚恳切的何支书;分明是《钟离剑》中卧薪尝胆、愤发图存的越王勾践……那一百多个舞台形象、那曾倾倒过无数观众的唱腔唱段、那终于使男演员在评剧舞台上上升为主角地位的卓越贡献、国家特一级演员的灿烂艺术生涯……商海——商海真有如此魅力? 我终于见到了马泰。为了接受采访,那天上午,他推开了所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孙传勇 《台声》2003,(11):40-43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余光中先生的一曲《乡愁四韵》饮尽多少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2003年9月18日的清晨,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台湾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终于踏上了阔别近70年的故土———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谒祖。10时,76岁的余光中坐在祖居“石杉郑”旧厝后面自留地的老荔枝树根上,手里拿着宗…  相似文献   

11.
<正>提起王云珠,天津广大评剧戏迷几乎无人不晓。这位现为国家一级演员,头上罩满夺目光环的评剧新生代杰出代表人物,她坎坷的从艺经历具有耐人寻味的传奇色彩,其突出业绩更是印证了"天才来自勤奋"、"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职场与人生哲理,在菊坛有一定的代表性。埋没十年未"出声"王云珠并非出生在梨园世家,但酷爱戏曲艺术的父母却对充满艺术天赋的爱女,起到了一定的滋育与启蒙作用,幼小的云珠受到正规专业的  相似文献   

12.
评剧的创新     
评剧的创新丁末北京的一座剧场里坐满了观众。他们中的大部分年纪都在四五十岁以上,真正称得上是评剧的老戏迷。有些观众还随着台上的演员一起轻声哼着戏文。使戏迷们如此投入的是《金沙江畔》──近来已很少演出这样的令人过隐的戏了。对于评剧的戏迷来说,《金沙江畔》...  相似文献   

13.
<正>清末咸同年间,京剧艺术不断发展,才俊辈出,票房中也出了许多人才,他们中又有许多人投身梨园。有天津票界"三杰"之称的刘赶三、孙菊仙、周春奎都在京剧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三人中刘赶三是年岁最大、从艺最先、入伶最早的一位,也是本行当表演艺术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特别是他丑角戏无所不能,不仅带动了丑行表演艺术的发展,并将之引向高峰。成为清同光年间"十三绝"之一,是当时京剧舞台上第一代丑行演员的代表人物,与出自昆班的杨鸣玉、京高腔班的黄三雄形成鼎立之势,以京丑的特色自成一格。刘赶三还被京剧界推选为精忠庙首,成为下海的票友执掌梨园的第一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刘赶三不畏权贵敢于针砭时弊、讽  相似文献   

14.
<正>在当今评剧舞台上,集表演、导演与教学于一身的老艺术家杨淑芳,虽年逾七旬,依然为艺术事业勤奋耕耘,并结下累累硕果,被誉为壮心不已的"老来红",赢得评剧界同仁的赞誉与敬重。初涉艺坛得滋育六十多年前,座落在天津北马路的华北戏院,经常上演评剧。许多当红评剧艺人都来此献艺。三层楼的坐席与包厢常常座无虚席,演出十分火  相似文献   

15.
<正>(一)提起评剧老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赵如意的名字,熟悉评剧的观众几乎无人不晓。她虽然主演的戏并不多,但却以演彩旦、老旦行当角色出了名。尤其是扮演风趣幽默的喜剧色彩人物,更是有口皆碑,名噪剧坛,被誉为继喜剧大师赵丽蓉之后的当代评剧"第一彩旦"。她在《杨三姐告状》一据中扮演的纯朴憨厚的农村老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7,(8)
正傅园慧一句"洪荒之力"使得伊人成了网红,也使得"洪荒"成为热词。中国旧时最为流行的儿童启蒙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里的《千字文》,其第一节乃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的注家曰:"洪,大也;荒,草昧也。扬子云:洪荒之世。言天地开辟之初,其时则草昧也。"民国文书尤其是民国电报文书和快邮代电文书常用"千字文代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老百姓几乎都熟悉评剧《刘巧儿》和《花为媒》的著名唱段,人们也更熟悉和爱戴最早演唱这些唱段的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风霞,人们印象中的她永远生气勃勃。但在4月12日江南的霏霏烟雨中,新凤霞却因突发脑溢血而飘然长逝。  相似文献   

18.
从道光七年开始,龚自珍约友朋来右安门外花之寺看海棠花。十年应徐宝善、黄爵滋召,第二次去花之寺看海棠花,有魏源、汤鹏、潘德舆十四人。十二年,龚又约包世臣、魏源十四人去花之寺。十六年,应徐宝善约,龚和十七人去花之寺。直到十九年,龚又召蒋湘南等右安门外古寺观海棠。十年间不间断来到城墙边的这古庙,这里的铁梗海堂也真长得好。它是乾隆年间董诰亲手栽种的。董诰从浙江回京,到了城外,和坤不给奏明,就侨居这庙里,种海棠,不想几十年海棠长得这般繁茂。龚自珍道光十九年《己亥杂诗》是这般难忘花之寺一片乱红的海棠:  相似文献   

19.
“莎姆雷特陛下,我不应该死,我不能够死……”在世人瞩目的“1994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话剧舞台上,一出由台湾最红的“荧屏笑星”李国修编剧、上海现代人剧社与台湾著名的屏风表演班合作演出的《莎姆雷特》,刚一出炉,就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该剧大胆跳出传统莎士比亚戏剧的框框,以“戏中戏”的特有方式,用充满跌宕起伏、戏谑幽默的喜剧情境,结合现代社会实际,对一代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人性论进行探讨,从而使这出原本典型的悲剧《哈姆雷特》,脱胎换骨成为大爆笑料、荒谬不堪的《莎姆雷特》,在舞台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戏剧效果.此次沪台双方的合演,不仅是海峡两岸话剧界首次同台共演台湾话剧,而且也是双方第一次在编、导、舞美、灯光等方面的全套完整合作.  相似文献   

20.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作者简介:余光中,##B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于南京,1948年入台,毕业于台湾大学到‘文系,在“台大研究院”研究英国文学。1958年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研究英美诗与现代艺术,返台后,先后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