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殊的背景下,民间外交开启了中日交往的大门,对中日两国关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今天的中日关系虽有波折,但比较战后的中日关系,形势已大为好转,民间外交的作用不可忽视,对中国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仍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宁涛 《法制与社会》2013,(23):148-149
中国历来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无论将来发展程度如何,也绝不称霸。这种外交政策与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国在古代外交中就坚持和平外交,主要体现在"和亲政策"和"朝贡体制"上;这种理念在当代外交中依然得到充分体现。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结合中国古代及当代的外交政策,分析其对当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姚辉  杨欣 《法制与社会》2012,(21):130-131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媒体的国际传播等形式,以影响他国民众的态度和意见,旨在树立、提升国家形象,形成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形象是国际公众对一国的综合印象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日益受到中国政府和国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4.
亦明 《政府法制》2014,(11):12-13
外交似乎是一项普通民众参与代入感最强,而实际距离感最远的政府事务,于是“误会”在所难免。最典型的“误会”发生在2011年,一名中网军人不满外交部的对日政策,给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寄去了钙片,暗示外交部“太软”。  相似文献   

5.
戴德生 《法律科学》2004,22(6):109-113
外交保护是指允许一国按照一般国际法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法使其国民遭受损害的行为要求赔偿的权利。外交保护的行使应符合一定的条件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对日民间索偿问题上适用外交保护是符合国际法规范的,中国政府应考虑适时启动外交保护程序以取得对日民间索偿的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有句古语,叫“贫贱之交不可忘”。这或许对一个只想让世界变得更公平、而非去主宰这个世界的国家而言,是更重要的座右铭吧。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为配合国家的整体外交路线,中国军事外交以更加求真务实的态度,积极参与、开展各项外事活动,创造性地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局面,作用日渐突显。  相似文献   

8.
对大多人来说,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一个陌生、遥远的概念,但是我们却无时不刻的接触到公共外交行为,受其影响,尤其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程度无限加深,网络和媒体的快速发展环境下。公共外交活动由来已久,但概念又复杂多样,对公共外交概念的把握和理解对一国对外政策的执行,国家利益的实现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连日来,一段名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网络视频迅速引起了中外网民的集体围观。屏幕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微笑的面孔被贴在一个卡通身体上。以类似形象亮相的,还有4位中国前国家领导人以及目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其他6位常委。与这种流行文化相呼应的是,近来在多个外交场合,中国领导人提及的不仅有当地的著名文豪.更有正备受欢迎的流行歌手、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10.
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是20世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大流派,先后对美国的外交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一战以来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寻求平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逐步受到重视的外交形式,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媒体在兴起后对外交产生影响的一种途径。为了使公共外交达到应有的目的,仅仅有好的器还不够,还需要术的提升。提高我国公共外交中对外传播的策略,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是我们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对外传播的策略,希望对当前我国对外宣传中的不足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热狗外交     
在外交舞台上,每一个姿态、每一个细节,往往都被视为深谋远虑、机关算尽之举,当中饶有深意.因此,为了避免被人错误解读,在外交场合,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都会十分谨慎.偏偏美国——这个欧洲王室眼中的化外之地,做起事来却粗枝大叶,“拿肉麻当有趣”,往往让那些“蓝血之士”侧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外交的近现代化进程开始较晚,从清末至抗战期间,其形式和规范并不十分成熟,而且因为国际地位较低造成了许多外交上的无力与尴尬局面,但同时中国外交在这一时期亦显示出少有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特使外交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途径,正是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所使用的一种重要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14.
孟祥进 《研究生法学》2010,25(1):96-102
国际交往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成为研究国际政治行为体交往行为的基本考量对象。而对外援助作为中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外交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史为鉴,把握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起点和国家利益的构建与实现形式,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外交援助行为的导向和评价指针,使中国国家利益的得失成为观察中国对外援助的核心视角。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如何把对外援助和保障、维护、实现中国的海外利益结合起来,是把握中国外交政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5.
与以往相比,中国的外交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磨砺逐渐成熟,表现出灵活务实的特点,中国正逐渐的树立起负责的大国形象,发挥着更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外交保护行为属于国家特权和政治问题不足以成为其豁免司法审查的充分理由,近年来,某些西方国家的宪法法院已经开始受理外交保护行为司法审查案件,并对其实质问题进行审理。然而,外交保护行为毕竟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外交性,司法机关应当保持一定程度的司法节制,尊重行政机关的判断和自由裁量权,因而,是否将外交保护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以及司法审查的范围和强度应当在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和实现行政效能之间寻求适当平衡,在突破外交保护行为非具可司法审查性的先验假定禁区的同时,在受案范围、条件以及审查决定类型等方面予以合理限制。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部对外联络时使用的交通工具,除了一辆1937年出厂的黑色“雪佛莱”轿车外,就是自行车了。而看似普通的自行车却在向各国旧驻华机构送交公函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  相似文献   

18.
陈熙 《法制与社会》2013,(21):140-141,147
战争受害者对侵害国的索赔一直是国际法上颇具争议的一个热点问题。目前,大多数学者将目光集中在通过受害者个人向侵害国法院提起诉讼的方式获取赔偿,并就此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支撑其主张,但这并未改变受害者一再败诉、权益得不到应有救济的尴尬局面。本文拟通过对国际法上外交保护的论述,将受害者的保护上升为国家间的对抗,以期更好的解决受害者权益保护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庞卫华 《法制与社会》2012,(16):224-225
文化外交作为外交的一种方式存在很长时间了.随着冷战的结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外交在增进国家间了解、保障国际政治行为体开展外交活动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文化外交理念及实践也得到了发展.本文将简单梳理文化外交的相关问题并简述中国文化外交的现状,以期达到系统分析文化外交从而对我国文化外交政策的制定产生一定借鉴价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若源 《政法论丛》2011,(1):103-110
外交保护的实施过程可以区分为国内决策阶段和利用国际法向侵害本国人权利的相对国采取措施的阶段。因此,在国内决策阶段中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实践,那就是认为从国内法角度来看国家负有以一切可能方式保护本国公民的义务。但是,实际上外交是国家行为,它代表国民的整体利益。因而在具体个案中可能需要从大局出发采取和缓的方式对权益受侵害的国民进行保护或放弃保护。但,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以沟通被害者和实行外交保护的公权力机构。在对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进行取舍时,可能需要考虑相应的补偿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对将以外交保护方式保护国民作为国家宪法义务的国家实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