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罗时光 《前沿》2010,(18):122-124
中国近年出现国学热,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知“国学”二字乃来源于日本,更不知日本“国学”之真实意涵。其实,日本的所谓“圄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本质乃是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全面绝对彻底的排斥、否定、蔑视、攻击乃至歧视,是对中国文化的羞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歧视华人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精神源流,可谓是沾满中华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亦是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反动右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之深刻精神底流。因此,其“国学”二字就实在可谓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萍水 《协商论坛》2008,(9):28-29
改革开放初期,日本曾经是中国效法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滞胀阶段,美国取代日本,成为许多中国企业效法的对象。其实,同为亚洲国家,日本的一些长处被国人忽视了。离不开的“日本货”在今天,一个坚决的日货抵制者,可能遇到很多困难。“日货”不仅是人们通常了解的汽车和电子产品,钢铁、纤维等日本的大宗出口产品,隐藏在无数中国建筑中;日本化学制品无处不在,日本制造的医疗器械,几乎是每家中国医院的必备品。  相似文献   

3.
黄炎 《人民公安》2014,(9):58-61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就已经退出了(没有能力)在中国的扩张,留在中国并且变本加厉实施扩张政策的,只有日本。一战不但改变了世界及欧洲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局势∶中国对列强的矛盾变成了中国对日本的矛盾,埋下了日后中日全面冲突的伏笔。追溯起来,19、20世纪对中国的殖民侵略,除了日本还有欧洲列强,且最早触及清王朝权威、打击中国的也是英帝国。为何后来中国人民将更多的痛恨对准了日本?过去把日本作为先进榜样  相似文献   

4.
以二战为分水岭,日本战前的中国学研究在战后被日本学界视为战争的幕后推手而彻底抛弃,战后的研究是在批判东洋史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一门新学问。从源流来看,日本的当代中国学研究有东洋史和区域研究两个系列四个学派;从思考框架来看,存在回归传统、"中国就是中国"、普通的近代化、东亚型四种模式。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和经济研究领域最为活跃,引领世界前沿。面对当前日本中国学研究停滞不前的状况,鉴于中国发展的实际,三元结构论、制度化、相对化可作为推进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0,(9):2-2
未来如何做第二,中国仍应该向日本学习。在前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的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建立,都面临着与日本极其相似的困境,日本所经历的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中的正反经验,在今天仍不失为中国转型的镜鉴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至19世纪末是日本现代中国学的准备时期。进入20世纪,日本现代中国学正式诞生。历史地看,"二战"前日本现代中国学的兴起与发展是直接为日本侵华服务的,与日本的内政外交有着密切关联,客观上也起到了促进现代中国研究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渊 《新东方》2012,(1):16-21
为了攫取地缘利益,2011年日本积极展开对越外交,双方高层互访不断,在战略合作、能源开采方面日本获取了巨大利益。日本在积极发展对越关系的过程中,意欲介入南海、牵制中国的用意愈加明显,其目的是使南海问题久拖不决,在限制中国的同时扩大日本在南亚的影响力。但是受中日、中越关系的影响,日本在介入南海争端之时也不会轻易开罪中国。  相似文献   

8.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派文学巨匠,其作品早在民国时期就被田汉等人介绍到中国,是最早被中国所熟知的外国作家之一。谷崎从小接受汉学和西学教育,有着深厚的西学和汉学素养,是集和、汉、西学于一身的博学多才的日本近代作家。纵观他的创作生涯,他常通过文学形式诠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价值,这种思想价值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成了日本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作为新型知识分子的谷崎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文学演绎,不仅体现了传统和近代,亦体现了东洋与西洋的内在关联。谷崎只是日本近代作家的一个代表,近代日本文化人无不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关系正好佐证了中国古代哲学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日关系目前是“政冷经热”,也有人说中日经贸关系开始出现“降温”的趋势。当前,日本政府在对华经贸关系上在打“经济牌”,其目的有些是为了抑制中国的发展,有些是为了牵制中国的外交政策。事实上,中国因素对日本经济发展已经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突出体现了日本经济对中国的依赖。第一、中国因素对日本经济复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据日本财务省统计,2003年日本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贸易收支实现顺差274亿美元,折合为3.26万亿日元,对三地出口增加267.32亿美元,这种增量在当年日本经济2.5%的增长当中占有0.7个百分点。换句话…  相似文献   

10.
相当多的日本人潜藏着优越感,这种自负使他们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组织以及礼仪产生不正确看法,总认为中国比不上日本。日本人通常这样看待中国获取竞争优势:低劣的质量,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缺乏创新以  相似文献   

11.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在工厂、矿山、军事工程设施附近,留下大批"万人坑".它是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财富、屠杀中国人民的铁证."万人坑"形成的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疯狂鲸吞;对劳动力资源的凶残掠夺;以及对劳工残酷的剥削和奴役.  相似文献   

12.
3月22日晚,中日友好协会与中国日本商会在北京长富宫饭店共同举办了“2007中日工商界友好迎春会”,中日友协会长宋健、中国日本商会会长矶贝真理、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以及中国有关部门、团体、研究机构、日本驻华使馆、驻华企业、中日双方媒体等相关人士共约150人出席了迎春会。  相似文献   

13.
3月24日上午6时26分,冯锦华、张立昆等七名中国大陆民间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宣示主权,日本警方空降岛上, 非法扣留了他们。中国政府对此多次向日本严正交涉,很多中国民众到日驻华使馆抗议,3月26日晚,被非法扣留的七名中国公民终于从日本安全归来。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没有对中国拥有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二战日本战败,台湾岛归还啊中国,但钓鱼岛等岛屿却被美国托管,以后非法交给日本。日本政府虽然多次向俄罗斯…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到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的走向。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在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期  相似文献   

15.
点评:对美国来说,这次的驻日美军调整在很大程度上针对中国。因为美国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对台海地区稳定的威胁,还认为中国会威胁日本、印度等亚太国家安全。这份协议显然赋予日本更多自我防卫权力,也提高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作用。中国对此表示,日本和美国的同盟关系是一种双边安排,它不应超出双边关系的范畴,更不应针对第三方。中国希望日本和美国尊重本地区国家的安全关切,多做有利于本地区稳定与和平的事。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从日本对华外交实践上看,采取的是一种双面接触战略:既合作又防范,既和中国建立一种对等合作的关系,又要对中国进行牵制。所谓对等,是指“日本承认历史上对中国进行的侵略,明确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一中一台’和两个中国。作为回报,中国不再纠缠于历史旧账,在日本出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美日安保体制方面给予充分的谅解。”…所谓合作,就是日本在迈向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得到中国的充分合作与支持;在打造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与在国际新秩序中充当多极化中的一极的过程中得到正在崛起的中国力量的平衡;在日本经济转型、回升及构建东亚经济区域,与欧美经济区域抗衡的战略上得到中国的合作与融入。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与中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以至于我们有时产生一些错觉。事实上,日本这个国家,对中国人来说既熟悉,更多的还是陌生。 ●一位有心的中国记者赴日本访问时,留意于日本人与中国人的异同,归国后说了他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成功发射载 人飞船后,在日本国内 再一次出现了要求削 减向中国提供政府开 发援助(ODA)的呼声。 2004年度,日本对华日 元贷款又将削减 20%。 这是自 2001 年削减 24.7% 以来,连续第 4 年削减对华ODA。 互利、双赢的经 济合作形式。日本是 中国的最大援助国, 以 2000 年为例,日本 对华ODA 占各国政府 对华 O D A 总额的 61.2%,超出了其他国 家向我国提供 ODA 的 总和。 应充分肯定日本时 ODA 对中国经济建设事 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日本向中国提供 O DA 并非只对中国有好处,比如日元贷款对扩大两国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9.
李群  赵炎秋 《湖湘论坛》2010,23(4):64-70
中国国粹主义文化思潮与日本政教社派的"保存国粹"运动密切相关。"国粹派"主将章太炎的思想和主张同样受到日本国粹运动的影响和启发。章太炎青睐印度文化但看轻日本文化,加上日本政府勾结清政府打击中国革命和妄图独占中国、称霸亚洲的真实意图和险恶用心,促使章太炎在宣传保存国粹,以及如何进行保存时,选择印度而不是日本作为保存国粹的参照对象。章太炎国粹思想的萌发、转变到最终形成,与他对日本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特别是日本亚细亚主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日本就非常关注中国,中国也同样关注日本。第一个发现日本并接受日本文化的国家是中国。14世纪时,日本民族文字——“假名”就完整地传到了中国。世界上第一个使用日文假名进行文学创作(《日本灯词》)的人是曹)芹的祖父曹寅。“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代日本在文化的发展中,它的每一种新形式的形成,都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严绍璗:《中日文化关系的历史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