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公正到关怀:道德教育中核心价值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怀教育是21世纪道德教育的重要主题。道德教育从理性的公正取向到感性的关怀取向的转变不仅仅是道德价值取向上的改变,也必然引起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笔者认为,从公正到关怀,首先是出于对公正本身及其所采取的认知教育路径的拷问,同时也反映了时代的呼唤。本文首先基于这两点分析了道德教育中从公正到关怀的转变,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关怀的道德价值及其对道德教育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由于传统道德教育中人性关怀的缺失 ,现代人的精神失落呼唤人性关怀 ,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观的转变呼唤人性的发展 ,人性关怀已成为道德教育的时代课题 ,人性关怀不是空话 ,道德教育呼唤人性关怀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关怀伦理作为一种情境性、关系性道德,积极谋求建立一个充满责任和关爱的世界,强烈呼吁各道德主体能相互理解、同情和关怀。它自产生至今受到的质疑和批评,归结起来便是没有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四个问题——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的关系问题、性别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伦理关系模式问题、社会变革问题。这在根本上缘于关怀伦理具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否定关怀伦理的内在张力及其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它闪耀着人类希望之光,其乌托邦性也拥有启示未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生命关怀: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理性的主宰下,道德教育被工具化与功利化,严重脱离"生活世界",遮蔽了道德教育的生命关怀.我们应努力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使"敬畏生命"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促进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体悟与实现,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实现道德教育生命关怀的基本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5.
朱前星 《理论月刊》2003,(6):F003-F003
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了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类问题。科技伦理问题的症结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不足、人的认识本身存在不足以及社会经济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科技伦理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通过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唤醒生态伦理的良知,实现人类道德教育的自然价值;培养超越精神和超越能力,唤醒人类道德教育的个体价值;塑造关心价值,升华人类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传统的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的运行方式和社会功能也悄然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伦理关怀作为交往主体间的公共原则、交往契约和行动指南,成为现代城市公共生活应然的价值取向。揭示现代城市变迁以及当代城市公共生活伦理关怀的现实困境,探究伦理关怀建构的现实依据,找寻现代城市公共生活伦理关怀实现的路径,构筑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积极型伦理关怀创新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养,培育伦理关怀共识,塑造城市伦理关怀情境,可为新型和谐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农民工、失地农民、蚁族等为主力人群的弱势群体是当前和谐与公正社会语境下备受关注的一个社会群体。近十年来学术界围绕弱势群体的伦理内涵及其制度伦理成因、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关怀弱势群体的伦理依据、历史渊源及道德原则、伦理关怀弱势群体的道德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研究,这对于我国当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鸿 《前沿》2011,(4):52-55
规范德育与德性德育是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范式。基于不同的价值导向,两者各具偏执:前者强调社会道德规范之灌输而忽略对德性的终极追求,后者则注重个体德性生成而忽视了社会道德的规训功能。实践表明,两者的对立与分歧皆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共融并进才是其合理路向。由分歧走向共融,架构一种介于规范伦理与德性伦理之间的、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本支撑、以个体德性生成为终极目标的道德教育范式是当前道德教育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9.
刘美玲 《求索》2008,(11):91-93
当代道德哲学中存在着德性伦理和规范伦理两条探究路径。它们的问题意识不同,对道德认知和动机的看法不同,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式上也观点相异。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差异源于不同的社会交往方式的需要,前者主要是熟人社会的伦理学,后者主要是陌生人社会的伦理学。但是,本质上说,两种伦理探讨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它们表达了良好道德秩序建构和传承所需要的相辅相成的两条思路,一个和谐社会的道德教育和教化必须融通二者,使两种教育方式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当前巨变的复杂的网络环境,激增的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都对网络制度的有效供给提出了迫切需求。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与制度伦理有机结合,利用网络制度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弥补传统道德教育的缺陷,有其必要性。同时,利用制度伦理培育大学生网络道德不可因循守旧,要坚持严肃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来自多方面。在教育内容方面,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和内容已显滞后;在教育媒介方面,新媒体的兴起对于高校道德教育带来广泛深入的冲击,而新媒体自身伦理的缺失更是凸显出"反道德"色彩;在教育对象方面,大学生道德观念养成的不稳定以及媒介行为的含混性更使得高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差强人意。因而高校积极探索新媒体语境下道德教育的新对策则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道德教育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伦理学强调要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要求人们承认和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权利,党的十七大报告则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这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伦理观念的支撑。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当前需要大力推进生态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科研伦理作为学术道德的准则之一,考验着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价值取向和人性道德追求。高校是科研治理的主阵地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应从学术道德教育、科研伦理管理、科研伦理失范惩治三个层面建设科研伦理治理体系,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伦理观,恪守科研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4.
民族伦理的"求同存异"是地方性知识寻求普遍性理解的过程;而道德教育的民间路径清晰地呈现了对于道德智识的控制和道德意识的引领;研究将现代化作为民族伦理与道德教育的参照体,着重阐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调适,以期消弭"历史的惰性力",找到真正可以补偏救弊的方略.  相似文献   

15.
詹颂生 《岭南学刊》2014,(4):118-123
当代科技活动必须依靠科技伦理加以必要的规范和调控,当代科技法制体系必须依靠科技伦理提供必要的补充和保障。科技伦理应重点关注并抓紧推进以下两个方面的创新:对基本科技伦理规范的创新,对重大科技领域的伦理规范的创新。当前构建与创新科技伦理体系的两大核心任务是:确立人文关怀规范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确立生态关怀规范与科学家的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以伦理为主体、以实践哲学为特点,其伦理精神是一种以求善为目的德性伦理精神。概而言之,它主要有以下四大思想特征:道德理想主义,知行合一,利他主义家族情感主义。我们认为,这些思想的合理内核直到今天对大学生仍有其积极的道德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小丰 《岭南学刊》2008,1(1):29-33
执政伦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导向、规范和终极关怀的作用。执政伦理建设是政治伦理化的逻辑必然。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事关党的执政,事关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执政伦理的基本要求,加强执政党主体的道德建设是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张方玉 《理论月刊》2002,(11):42-45
《论语》的德治思想通过个体道德修养形成其基本元素、通过家庭伦理构建其基本单元、通过道德教育发挥其调适功能、通过制度伦理维系其有效运行,展现出较为系统的“为政以德”模式,标志着儒家传统伦理政治构想的历史形成。  相似文献   

19.
罗骋 《湖北社会科学》2006,(10):171-17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活动。它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由此可见,生态道德是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要求和体现,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道德关怀,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道德责任,体现了人类道德进步的新境界,体现了人类自我完善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潭  李妲 《求索》2011,(10):101-103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等政治论述是其显性话语,丰富的伦理关怀和道德追求是其价值内涵。《法兰西内战》作为马克思的著作之一,表现出了丰富的伦理诉求与伦理关怀,是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价值涵蕴之精粹所在。重读《法兰西内战》,敞显马克思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仅是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