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民监督作为众多监督类型的一种,有其特殊的优越性,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根本途径是使其制度化、法律化。而当前我国公民监督存在不懂监督、不想监督、不好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等问题,这与封建思想的影响,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当权者的打击报复,监督渠道不畅等密切相关,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严惩腐败,畅通监督渠道,推进政务公开以及建立和完善监督激励机制来强化公民监督意识,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从而有效防止权力的滥用。  相似文献   

2.
公民意识是公民社会下的概念,公民意识中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与宪政精神中的权利保护、权力监约、宪政宽容精神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公民意识与宪政精神在多个层面上的契合有助于寻找推动宪政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公民监督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公民监督权是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而公民监督司法权则是公民监督权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公民参与公权力行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民监督司法权主要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实现,但由于我国开展公民监督司法工作起步较晚,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其监督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与人民监督员制度。  相似文献   

4.
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共存、在矛盾中求协调,是宪政的重要功能和目标,也是现代和谐社会的基本利益价值法则。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衡量标准。和谐社会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为基础。本文指出应通过宪政建设唤起公民的主体身份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而公民意识反过来又会促进宪政建设,以一种自觉性、集体性的的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和监督宪政国家更好地促进。  相似文献   

5.
张昆玲 《法制与社会》2012,(12):243-244
公民意识教育和公民培养问题是一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早已纳入党和国家的顶层设计.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中小学生在公民意识养成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知识轻实践、主体意识淡薄、权利意识片面、责任意识淡漠和公德意识欠缺等问题.因此,探索与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方法和途径,构建中小学生公民意识养成机制,不仅是一种时代要求,更是一种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形成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公民社会能否形成关系到我国公民社会整体的构建和发展,增强以主体意识、权利责任意识、参与协商意识为内容的农民公民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影响农民公民意识提高的众多因素,应该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健全基层民主法治,加快农村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在培养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时,必须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培养公民依法纳税的法律意识需要完善现有的税收法律体系、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收执法水平、大力加强税法宣传工作。本文指出对公民作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的培养,需要通过税务机关的优质服务、公民对税收立法的参与、公民对税收使用过程的监督和完善的公共福利体系的建立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政府手中的权力原本就是公民让渡的,公务员的工作就是为民增进幸福,公务员在工作中干得好不好,作为委托人——公民有权利监督,甚至还可以在不满意的时候收回当初让渡的权利。在农历新年过后上班第一天,一些公务员上班迟到,显然是没有好好地工作,作为公民,当然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国家层面推进法治建设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要真正建立起法治社会,公民的参与对社会法律信仰的建立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用来保障公民参与的机会和权利,但由于受现有制度设计、政治文化务件、公民主体意识等因素的制约,使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缺少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我们在制度建设、人文环境优化以及公民主体意识的提升方面做出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公民监督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监督既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政制度,又是防治官员腐败的根本途径.在我国现阶段,公民监督权虽然已由"应有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但现实状况与法律规定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威力和效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实现公民监督的功能,需要整合监督资源,实现"四个结合",即:公民监督与人大监督相结合;公民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监督相结合;个体监督与群体监督相结合;公民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民主是现代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根本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独立的民主人格、公民社会的妥协意识、公民社会宽容理性以及公民的表达权利实现的基础,作者指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现代社会的妥协宽容精神、公民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表达愿望的实现,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念和价值上,必须在法治的层面上寻求坚实的基础,公民的个人和群体的民主气质才能得到生成和发展,只有法治才是公民民主气质生长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家机关签收公民文书制度(下简称“签收制度”)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中缺位,因而导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存在的违法渎职行为,有权批评与建议、申诉和控告的权利,在实践中屡遭践踏,难以落实.当前急需形成一套可操作的法定国家签收公民文书制度,让法律程序与公民监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张成铁 《法制与经济》2008,(16):121-122
民主是现代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根本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公民独立的民主人格、公民社会的妥协意识、公民社会宽容理性以及公民的表达权利实现的基础,作者指出,公民的权利意识、现代社会的妥协宽容精神、公民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表达愿望的实现,并不能只是停留在观念和价值上,必须在法治的层面上寻求坚实的基础,公民的个人和群体的民主气质才能得到生成和发展,只有法治才是公民民主气质生长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14.
政府治理与公民社会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道晖 《河北法学》2006,24(1):12-16
社会主义的本义要求以"社会至上"为主义,公民、公民社会参与市政管理和建设,是社会主义本质应有之义.宪法上的人具有"私人"与"公人"的双重身份和人的"私权利"与"公权利"的双重权利.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也可以分为"私人社会"与"公民社会".公民权或公民的公权利,主要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和政治防卫权.公民社会既参与、支持又监督、制约政府行使权力,是推进政府治理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夏凤英 《河北法学》2005,23(3):62-64
公民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民监督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公民监督的作用远 没有得到发挥。完善公民监督,应当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强化对公民监督的法律保障,完善公民监督的有效途 径,实行政务活动公开化,完善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16.
公民是适用于政治领域的概念;公民作为政治生活的主体,有一般公民与统治者、善良之人之分;公民行为的目标是维持政体的安全和追求幸福的生活;公民教育的原则必须与政体的性质相一致;公民教育的内容既有实用知识的教育又有高尚情操的引导;公民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还需要制度环境的保证。这些主张对于历史上缺乏公民教育的现代我国具有基础性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完善和创新公民监督权行使的条件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监督权是一项具有“人民主权”性质的权力,它构成了一个国家监督体系的基础。我国现行监督体系效能不佳的基本原因在于缺乏公民监督的动力源泉。强化公民监督权,必须完善和创新公民监督权行使的条件和机制。其中,提高公民监督权行使的组织化程度;适时引入公益诉讼制,充分发挥公民诉权监督的作用;强化公民监督同人大监督的结合,建立人大监督专员制度等,对于公民监督权的实现具有特殊之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民权利的不断落实和公民意识的形成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网络公民意识的现状分析,指出公民意识从权利意识到公德意识的发展是公民社会逐步形成和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20.
传统意义上的公民法制教育强调公民对义务的遵守,强调公民守法,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流于形式。公民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同时还应该重视政府守法的表率作用以及公民在社会管理中的参与。总之,公民法制教育的理念必须创新,需要从"义务型法制教育"转变为"权利型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