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王副市长,您对农业问题很关心,也很感兴趣。在党校学习期间曾就此问题写过文章。能否请您结合实际,对于加入WTO后对农业、农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谈谈您的见解?王副市长:好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过首先声明,我过去搞过农业工作,现在仍对农业问题感兴趣,但我不是主抓农业工作的副市长,所以我想更多地从理论的、综合的层面,就辽宁的农业发展谈谈我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内,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然而,近年来农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却不是同比快速增长,有放缓趋势,农民增产不增…  相似文献   

2.
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很多。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我读书.是因为我喜欢读书。我读的书很多。也很杂,很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在读的书中我尤其喜欢小说、诗歌、散文、历史和名人传记。书是一个人可以一生相依相伴的良师益友。对此我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位法律工作者,平时,除了熟悉法律条文外,也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其中,很愿看一些文学、历史书籍;同时,也愿意自己动手写一些有关历史钩沉之类又与法律讼诉有关的短文。因此,很想看一些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的书刊,其中《党史纵横》便成了我中意的一种。它的显著特色是能够把历史史实与文学性的记述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感人,十分耐读,耐看。有些文章不长,讲明了一个史实、一个事件,给人以深思;特别是文章题目起得很有深意,引人入胜,使你不得不看,不得不读。“编辑功力在题目”,这话一点不假。许多文章就是因为题…  相似文献   

4.
读者评刊     
贵刊给了我宣传家乡的丰富材料我是一名在东莞工作的贵州人,读大学时《当代贵州》杂志社免费邮寄杂志给我,工作后一直免费赠阅。我经常拿出《当代贵州》对周围的朋友介绍我们贵州,让他们了解贵州,现在有很多朋友都想到贵州旅游。感谢贵刊给了我宣传家乡的丰富材料。向前读了贵刊就有投稿的冲动我是一名乡镇干部,工作之余也爱读贵刊。我觉得文章的内容很精彩,读起来感受颇深,使我常有投稿的冲动,但由于文笔不是很好,所以总是羞于此。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执着的锻炼文笔,希望有一天自己写的东西能够称得上“文章”,占据贵刊小小一角。这样我也够…  相似文献   

5.
刚入党后的一个月,我干劲很足,什么事都争先恐后。于是,不仅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还在参加总站的比武考核中拔得头筹。一时间,觉得自己好厉害,感到自己是连队的功臣。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年轻的党务工作者。近两年来,我感到《当代党员》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刊物版面轻松。栏目丰富,文章精致,内容实在,也很实用。以前我时党务工作有些误解,总认为这项工作很枯燥,但当我看完《当代党员》后,我才深深懂得,原来党务工作也有鲜活的一面。在刊物的启发下,我在工作中,也尝试用一种党建记者的视角去思考工作,击发现身边那些优秀的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甚至有时因为一些优秀事迹、好人好事没有报道出来,竟然有一种负疚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在我十二三岁时,也就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一二年,我开始知道“张闻天”这个名字。那时,我哥哥和他的少数进步同学们似乎有一个非正式的读书会,出钱买书的是他的一个家中很有钱但思想很进步的同学。书刊全是革命进步的,文学作品也有,全都放在我们家中。这些书中也有一些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出版的,后者中有张闻天择的书,我似乎翻看过,但我的文学气质太弱,连书名也忘记了。但从此我知道张闻天是个文学家。大概是在1936年冬,我从同一个途径读到了范长江同志的通讯报告集──《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不知是其中的哪一本…  相似文献   

8.
1932年10月3日至8日.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源召开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对于这次会议.毛泽东一直以来都是耿耿于怀并曾多次提起。1964年,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就曾谈道:“宁都会议后,啥人也不理我,就剩我一个孤家寡人。我说,有一个菩萨,本来很灵,但被扔到茅坑里去,搞得很臭。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心态要好,当然这方面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可以称道的地方,也没有刻意追求要如何,只是一切顺其自然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顿饭只吃八分饱,从不暴饮暴食,无论饭菜多好吃,也不贪恋,且不吃夜宵,即使在外演出,结束后回到房间洗洗就睡,绝不超过夜里十一点,并且睡眠质量超好。这样,我就能保证自己精力一直都很充沛。  相似文献   

10.
这一生.三个字.简单,却又很沉重.年后,也包括年前,甚至是正过年的时候,村里一下子去世了很多人.其实,我的父母也上岁数了.每每回家,他们都喜欢和我絮叨些村里的事儿,谁家娶媳了,谁家生孩子了,谁家的老人在某日的某一个时候不在了.有些我不是很熟识,有些却很熟悉.有一位大娘半夜从炕上摔下来,等家里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没气了.  相似文献   

11.
<正>最是一年好时节,金秋十月上书房。小说家的书房,我去过几家,比如莫言、张炜、阎连科、梁晓声的书房,都很干净,也很普通,没有很特别之处。学者的书房,我也去过几家,比如冯其庸、阎崇年、马瑞芳的书房,他们的书房与作家的书房不同之处,是书多,如入书店,琳琅满目,但也很普通。辛卯年,我去过贾平凹先生的书房,感觉最特别甚至可以说另类,真可谓,书房里面有"文章"。  相似文献   

12.
任哥     
任哥来了,他坐在饭厅的一个角落,将帽子摘下放在桌上,对我喊道:“老三,来碗面。”任哥在税局工作,单位距此不远,但他离家却有几十里地,几乎天天来我这小饭馆用餐,吃的总是很简单的面食。他和我关系很铁,我从烹调技校毕业后,办这所饭馆也是他帮我借钱找的门面。...  相似文献   

13.
你好!编辑部将你的来信转给我,看完信后,我知道你是一个有事业心的干部,也是一个敢说真话的干部,你的真话代表了很多基层干部的心声。虽然你的困惑不好解答,但我很乐意有这样一个机会,与你一起,共同交流、探讨建设新农村这个农民朋友和基层干部目前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4.
1932年10月3日至8日,苏区中央局在宁都小源召开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对于这次会议,毛泽东一直以来都是耿耿于怀并曾多次提起。1964年,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就曾谈道:"宁都会议后,啥人也不理我,就剩我一个孤家寡人。我说,有一个菩萨,本来很灵,但被  相似文献   

15.
卓雄 《党史纵横》2000,(4):12-14
刘英同志来信,邀我写一篇纪念洛甫(张闻天)同志的文章。接信后,心情很不平静,一段段往事不由自主涌上心头。我和洛甫同志相识是在1933年的瑞金。那时,洛甫同志刚到苏区,我已在保卫局作保卫工作。一天,邓发同志去中央政冶局,要我一起前去看望他,此后,他也常来邓发同志处。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在党内是那么高级的领导者之一,却没有架子,十分平易近人关心同志。给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他对毛主席的关心。毛主席被解除军队职务后,1934年,只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主席,因过度疲劳、生活艰苦而生病在云石山庙中养病。…  相似文献   

16.
我最初被观众知晓,缘于主持《正大综艺》节目。那时《正大综艺》需要一位很甜美的主持人,学校推荐,我去了。 由于我长得不太漂亮,到第六次试镜时还只是处于“被考虑范围之列”。我知道后,心想:“为什么非得只找一个女主持人,是不是一出场就是给男主持人作陪衬的?其实女性也可以很有头脑,所以如果有机会的话,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聪明的主持人。”  相似文献   

17.
曹永福 《学习导报》2010,(10):24-24
我是一名退休干部,初次看到这本杂志时,就是那以黑白为主打色的封面吸引了我,当我细细品读完这本杂志后,心头顿时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新湘评论》内容丰富,栏目设计独特。以时政、经济、文化、民生为主,知识性强,是本很不错的刊物。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能深度解析某个事件的文章,责刊的“调查报告”栏目的文章做得非常好,我认为很有水准。  相似文献   

18.
王震在江西     
丁明 《党史文汇》2005,(8):38-41
1981年 1月,王震在新疆巡视时,曾经饱含深情地回忆起在"文革"期间的一段往事.他说:"农垦这件事,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也管着.那时把我下放到江西,也是在一个农场.虽然是‘走资派',但我过得很舒服.在那个农场我是一个很有权威的‘走资派',很有权威的场长.直到现在,那个农场的广大工人,仍然和我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往来."  相似文献   

19.
幸福是什么     
最近看到许多关于幸福的文章,都在讨论幸福是什么,我们到底幸福不幸福,怎样才能幸福。看得多了,我也不禁问自己,我幸福吗?幸福到底是什么?答案没有很快得出,因为我首先想到了很多烦恼,但是经过细细思量,我的结论是:我很幸福,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很幸福。  相似文献   

20.
前一段时间,我应香港凤凰卫视之约去做一期新农村建设访谈节目,在休息室巧遇吴仁宝。他也是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那期节目的。在等待录制节目时的交谈中,话题很自然地涉及到华西村。我说以前曾写过一篇称赞华西村是“华夏第一村”的文章,他听后摆摆手说:那是从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