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又称产Vero细胞毒素大肠杆菌,是一种可引起水样腹泻、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出血性结肠炎等的人兽共患肠道致病菌。以一株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为宿主菌,从湖北某规模化养猪场的污水中分离得到一株烈性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噬菌体,命名为v B_Eco M_PHB05。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并纯化得到一株噬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颗粒;使用Ion Torrent测序平台进行噬菌体全基因组测序,同时对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裂解谱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v B_Eco M_PHB05在电镜下可见有一正多面体立体对称头部(直径约72 nm),含收缩性尾部(尾长约45 nm,尾宽20 nm),为肌尾科噬菌体;提取基因组,酶切鉴定该噬菌体核酸类型为双链DNA;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1;一步生长曲线试验结果显示,噬菌体v B_Eco M_PHB05潜伏期约为20 min,平均裂解量约58 PFU/cell;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全基因组全长147 659 bp,G+C含量37.5%。噬菌体v B_Eco M_PHB05除对本身宿主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O34)产生裂解外,还裂解其它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噬菌体v B_Eco M_PHB05为一株广谱烈性噬菌体,其基因组中不含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具有开发为抗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以1株肠炎沙门菌(CICC21482)为宿主菌,从湖北省某规模化养猪场的污水中分离得到1株烈性沙门菌噬菌体,命名为SP01,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筛选并纯化噬菌体,观察噬菌斑的形态;采用透射电镜观察SP01颗粒;酚-氯仿法提取SP01核酸,酶切分析其核酸类型。同时对噬菌体SP01的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p H稳定性、噬菌体SP01对细菌的裂解曲线及裂解谱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噬菌体SP01噬菌斑形态呈圆形、透亮,边界清晰,无晕环,直径约为1~2 mm;电镜下可见噬菌体SP01有一正多面体立体对称头部,直径约63 nm,含非收缩性尾部,尾长约158 nm,为长尾科噬菌体;提取基因组,酶切鉴定该噬菌体核酸类型为双链DNA;当MOI=0.1时,子代噬菌体滴度较高;噬菌体SP01除对本身宿主菌产生裂解外,还裂解猪霍乱沙门菌和都柏林沙门菌;一步生长曲线试验结果显示,其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60 min,平均裂解量约为120 PFU/cell;噬菌体SP01在20~40℃稳定,在p H=4.0~11.0稳定;对体外培养的特定血清型的沙门菌具有良好的裂菌效果。上述结果表明,噬菌体SP01为1株沙门菌烈性噬菌体,对不同温度、p H的环境均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杀菌能力较强,具有开发为抗沙门菌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高效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专性噬菌体,有效防控养殖场耐药病原菌感染,本研究采集奶牛场粪水样本,利用实验室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裂解性噬菌体,鉴定分析噬菌体的理化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测定裂菌效率及裂菌谱;通过模拟污染地面,研究该噬菌体的环境杀菌潜力。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双链DNA噬菌体SP-2,属于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裂菌谱广,不仅能裂解实验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而且对食源性及医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很好的裂解作用;在体外杀菌试验中,噬菌体SP-2可在3 h内裂解MRSA菌株PNB25;环境消毒模拟试验结果显示,经噬菌体SP-2喷雾处理后,对平板内细菌的杀菌效率高达90.8%。结论,噬菌体SP-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效、种内广谱的裂解作用,有望成为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种抗菌制剂及环境消毒剂。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或污染提供生物制剂,分离到1株新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铜绿假单胞菌为宿主细菌,从山西太谷某养鸡场的污水粪便混合物中分离出噬菌体。采用双层琼脂法对该噬菌体进行了分离和表征鉴定,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噬菌体的形态和大小,同时测定了噬菌体滴度、感染复数(MOI)、体外抑菌活性、一步生长曲线、温度、pH和氯仿稳定性。提取分离的噬菌体DNA,通过测序方法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出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烈性噬菌体,透射电镜显示该噬菌体属于肌病毒科,命名为v B_PaeM_TG2。噬菌斑大小为1~2 mm,最佳MOI为0.1,潜伏期约为10 min,暴发期约为30 min。v B_PaeM_TG2对温度、氯仿和pH具有良好的耐受性。v B_PaeM_TG2是双链环状DNA,基因组大小为206 910 bp,平均GC含量为62.07%,预测有387个开放阅读框。结果表明,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v B_PaeM_TG2潜伏期较短,裂解能力强,在高温、高氯仿浓度和宽pH范围下比较稳定。本研究为铜绿假单胞杆菌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高效裂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专性噬菌体,有效防控养殖场耐药病原菌感染,本研究采集奶牛场粪水样本,利用实验室培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裂解性噬菌体,鉴定分析噬菌体的理化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测定裂菌效率及裂菌谱;通过模拟污染地面,研究该噬菌体的环境杀菌潜力。结果显示,分离到1株双链DNA噬菌体SP-2,属于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裂菌谱广,不仅能裂解实验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而且对食源性及医院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很好的裂解作用;在体外杀菌试验中,噬菌体SP-2可在3 h内裂解MRSA菌株PNB25;环境消毒模拟试验结果显示,经噬菌体SP-2喷雾处理后,对平板内细菌的杀菌效率高达90.8%。结论,噬菌体SP-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高效、种内广谱的裂解作用,有望成为防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种抗菌制剂及环境消毒剂。  相似文献   

6.
鸭疫里氏杆菌敏感烈性噬菌体RAP44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鸭疫里氏杆菌烈性噬菌体RAP44的临床应用潜力,按常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该噬菌体在pH5~pH9的环境中稳定;55℃以下作用30min仍可保持较高裂解活性;加入15mmol/L的Mg2+或20mmol/L的Ca2+后噬菌体RAP44的出斑率分别提高61.9%和53.8%;最佳感染复数为1/40;潜伏期为10min,裂解期为40min,裂解量为83;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有2种主要的衣壳蛋白,分子质量分别为40ku和17ku;其基因组约为40kb。表明,噬菌体RAP44潜伏期短,裂解量大,可作为生物防治鸭疫里氏杆菌的候选噬菌体株。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氏杆菌敏感烈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探索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生物疗法,以富集法对健康番鸭的粪便进行了分离,获得1株鸭疫里氏杆菌敏感的烈性噬菌体,命名为RAP15.该噬菌体能裂解2株鸭疫里氏杆菌(RAf63和RAf71),说明噬菌谱较窄.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该噬菌体由呈多面体的头部(直径约55 nm)和细长的尾部(长约200 nm)组成.RAP15的基因组可以被DNase Ⅰ消化,但不能被RNase A和绿豆核酸酶消化,提示其核酸类型为双股DNA.形态学和分子特征提示,RAP15属于长尾病毒科.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阐明河南省猪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流行现状及耐药表型特征。从河南省3个规模化养猪场和1个生猪屠宰场共采集1 107份猪鼻腔拭子,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与MRSA疑似株,运用多重PCR(扩增16SrRNA、nuc和mecA)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以纸片扩散法检测MRSA分离株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葡萄球菌蛋白A(spa)分型方法对MRSA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显示,共检出35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2.3%,其中119株为MRSA,分离率为10.8%,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中MRSA的阳性率为33.2%。有66.39%的MRSA分离株同时耐受15种抗菌药物,其中出现了喹奴普汀/达福普汀(1.7%)和利福平(0.8%)耐药株,但尚未出现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PFGE结果显示,河南省猪群流行的MRSA遗传谱系较为复杂。MLST和spa分型结果显示,该地区猪群流行的MRSA主要为ST9-t899型。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猪群MRSA广泛流行,多重耐药十分严重;流行的猪源MRSA主要为ST9-t899型,但遗传背景呈多样化。本研究结果为加强我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猪源MRSA的监测和流行传播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 546为宿主菌,从粪便中分离出1株噬菌体,命名为4086-1。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并纯化噬菌体,观察噬斑形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噬菌体形态,同时测定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pH稳定性,并分析有机试剂、去污剂及渗透压对噬菌体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噬斑呈圆形、透亮,边界清晰、有晕环,直径1~3 mm。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噬菌体为短尾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结果显示,潜伏期为20min,裂解量为222 PFU/cell。噬菌体在-20~42℃范围可稳定生存,在pH为4~12范围稳定存在。用750m L/L乙醇处理30 min后,噬菌体完全失活;氯仿、500 m L/L DMSO及800 m L/L丙酮分别处理30 min,噬菌体活性无明显变化。1 g/L SDS处理30 min后,噬菌体完全失活;1 g/L CTAB和1 m L/L月桂酰胺氨酸钠处理30 min后,噬菌体效价分别降低0和2个数量级。在不同盐浓度(氯化钠浓度为0~4.5 mol/L)的环境中作用15 min后,噬菌体效价无明显变化,表明该噬菌体对渗透压有一定的耐受性。综上,通过对噬菌体4086-1生物学特性及理化特性的研究,可为其进一步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广西部分地区鸭源葡萄球菌的流行状况、毒力基因分布情况及致病性,采集该地区送检病鸭组织,进行葡萄球菌分离鉴定,并用PCR方法检测7个代表性毒力基因。结果显示,自送检病料中分离鉴定出39株葡萄球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猪葡萄球菌、阿尼蒂斯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有8、18、2、1、3、3、3、1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鸭源葡萄球菌各菌种间毒力基因分布存在差异,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毒力基因较全,其次是伪中间型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猪葡萄球菌、阿尼蒂斯葡萄球菌、科氏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均可使小鼠产生皮肤化脓、致死,比率高于其他分离菌株,表明其对小鼠有强致病力。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地区存在葡萄球菌感染,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毒力基因分布多,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与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分离于宁夏地区牛乳腺炎的5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刚果红琼脂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用PCR方法对菌株的生物被膜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严重,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受试菌株有36株菌(72%)为生物被膜阳性菌株,有14株菌(28%)为生物被膜阴性菌株;受试菌株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icaA(96%)、sarA(76%)、fnbA(100%)、fnbB(100%);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生物被膜阴性菌株,但二者只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复杂,生物被膜的形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用K B法对52株动物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 17 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结果,试验菌对16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达 19.2%~84.6%,耐药率最高的为氨苄青霉素,最低的为头孢曲松;其中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50.0%以上;在5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最少的耐 2 种抗生素,最多的耐15种抗生素,表明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株均表现高水平耐药和多重耐药;受试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感染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中bta-miR-29b表达,本研究建立bta-miR-29b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评估,利用该方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bMECs中bta-miR-29b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构建的RT-qPCR方法在bta-miR-29b标准品10 pg/20μL~1×10~(-4)pg/20μL浓度范围内,初始模板量和C_t值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99 7。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对bta-miR-29b标准品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对牛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对bta-miR-29b标准品的最低检测模板浓度为1×10~(-4)pg/20μL,比常规PCR检测的敏感性高100倍,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和组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说明该方法重复性好。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bMECs后第24小时bta-miR-29b的表达量极显著下调(P0.01)。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q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能够准确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bMECs中bta-miR-29b的表达,为今后bta-miR-29b的表达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提供了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刚出壳雏鸡感染病原菌的种类,本研究对90只刚出壳的病弱雏鸡进行病理观察;从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菌,提取分离株DNA,进行16S r RNA基因序列的扩增并测序,将测定结果与Gen Bank相应细菌株比对,结合菌落菌体形态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病弱雏鸡腹围较大;解剖显示皮下胶冻样,卵黄吸收不良,肝土黄色;显微镜下显示肝充血,脂肪变性。从病弱雏鸡的肝脏分离出菌株56株,分离率为62.2%(56/90)。其中粪肠球菌分离率为46.4%(26/56),大肠杆菌为16.1%(9/56),金色葡萄球菌为14.3%(8/56),奇异变形杆菌为8.9%(5/56),鲍氏不动杆菌为5.3%(3/56),沼泽考克氏菌为3.6%(2/56),柠檬酸细菌属为1.8%(1/56),无色杆菌为1.8%(1/56),地衣芽胞杆菌为1.8%(1/56)。结果提示,刚出壳雏鸡感染的细菌为9种,主要有肠球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为雏鸡细菌感染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从北京和广西发病鸭群中分离到 2株病毒 ,分别编号为B株和G株 ,病毒大小约 40nm ,无囊膜。血清中和试验表明 ,2株病毒为同一血清型 ,与 1、3型鸭肝炎病毒和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人工感染试验表明 ,G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可引起典型的鸭肝炎病变 ,但死亡率随雏鸭日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 ;B株病毒不能致死正常雏鸭 ,但雏鸭经过环磷酰胺处理后 ,感染B株病毒可引起雏鸭死亡 ,死亡鸭肝肿胀、出血  相似文献   

16.
运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收集了26份雅安市碧峰峡野生动物园不同野生动物的粪便寄生虫卵囊,提取DNA,经巢式PCR扩增β-giardin和tpi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环尾狐猴(YARTL01)和猕猴(YARM01)感染贾第虫,其中YARTL01分离株为一个新基因亚型,被命名为B11;YARM01分离株为蓝氏贾第虫B1亚型。YARTL01分离株的β-giardin基因序列与环尾狐猴分离株6LC(GenBank登录号HQ616629)的相似率为99.4%,tpi基因序列与猕猴分离株34538(GenBank登录号JX000563)的相似率为98.6%。种系发育分析显示,YARTL01在β-giardin基因位点与聚集体B处于同一分支,而在tpi基因位点,此分离株单独成一分支。YARM01的β-giardin基因序列和tpi基因序列分别与河狸分离株Be1(GenBank登录号EU014382)、猕猴分离株36395(GenBank登录号KC441076)的相似率达到100%;在进化树中,YARM01分离株在β-giardin基因位点与聚集体B处于同一分支,在tpi基因位点此分离株与聚集体B1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本研究是首次报道四川省猴感染贾第虫,其中YARTL01分离株为一个新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四川某鸡场近年来肉鸡每年夏季均发生以腹部、腿部皮肤出现丘疹与痂皮为特征性病变的疫病病因,根据送检病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疾病流行特点进行初步诊断,并采用常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PCR技术进行寄生虫检查、细菌分离鉴定、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病鸡体表检查到的禽刺螨为柏氏禽刺螨,PCR扩增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1(CO 1)基因的576 bp大小靶片段与柏氏禽刺螨OB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同时从丘疹病变组织中分离到1株阿尼蒂斯葡萄球菌,该葡萄球菌分离株不致死昆明小鼠,耐受青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和强力霉素等13种受试药物;确定此疫病由鸡柏氏禽刺螨感染引起,灭鼠、杀螨和敏感药物抗菌措施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这是国内鸡发生柏氏禽刺螨感染的首次报道,为鸡禽刺螨感染的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达州、广安、攀枝花、巴中、资阳等四川省主要山羊产业区内的山羊皮下脓肿病的流行病学和致病病原,并对临床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评价,以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厌氧和常规培养条件下从临床病例中分离细菌,结合细菌的菌落形态和细菌生化特性分析,通过16Sr 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测定分离菌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判定其毒力强弱;使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病以1周岁左右的母山羊在春秋季发病为主,发病率为8.36%~11.27%,平均发病率为9.44%;分离的主要致病菌是伪结核棒状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伪结核棒状杆菌xw2株的LD50为107.5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xj5株的LD50为109.7CFU/m L;药敏试验发现这两种分离菌的耐药现象比较普遍,对青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现象比较严重,但20株伪结核棒状杆菌菌株对环丙沙星、利福平、头孢噻污的敏感率均≥85.00%,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对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利福平的敏感率均≥85.71%。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不同时间点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ovine mammary epithelial cells,BMECs)相关炎性因子转录水平的调节作用。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BMECs并对其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选取纯化后的原代BMECs,分别加入活菌比(MOI)为100∶1的最佳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对细胞进行感染,分别在感染后第0、3、6、9、12小时采样,采用qRT-PCR法检测IL1R1、IL-1β及TNF-α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添加1×102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6小时IL1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4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9小时,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3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至第12小时,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1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6小时,IL1R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3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9小时,IL-1β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在添加1×104CFU/m L大肠杆菌作用至第12小时,TNF-α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5)。本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最佳浓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作用于BMECs时,在最佳感染时间点可显著上调IL1R1、IL-1β及TNF-α基因mRNA的表达量。IL1R1、IL-1β及TNF-αmRNA表达量在临床上可作为创伤后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能评价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对乳腺炎的病程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细菌感染引起乳腺炎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肠球菌的保守tuf基因设计引物,以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了与设计大小相一致的112 bp的基因片段,成功地建立了检测致羔羊脑炎肠球菌的PCR方法.确立的PCR反应最佳条件为:复性温度55℃,Mg2+浓度2.5 μmol/L,最佳反应模式为95℃5 min;94℃30 s,55℃30 s,72℃30 S,35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于4℃结束反应.该方法能检测DNA的最小量为10 fg.应用该方法对分离的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茵、由肠球菌导致发病或死亡羔羊脏器以及人工感染死亡小鼠的主要脏器进行扩增,均能得到特异性的DNA条带;对其他7种病原菌,马腺疫链球菌C群、G群链球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羊源李氏杆菌、绵羊布氏杆菌、绵羊肺炎支原体不能扩增出特异的DNA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