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石渠县,羔羊痢疾流行严重。1980~1982年对本病进行了调查,初生羔羊1807只,发病766只,发病率为42.4%,其中死亡403只,致死率为52.6%。从未治疗的死羔中,挑新鲜病尸37例作细菌学分离,其中35例获得致病性大肠杆菌,经鉴定为O_8、O_(14)、O_(15)、O_(26)、O_(28)、O_(117)、O_(157)等血清群。 (一)材料与方法 1.采取病料:从新荣、蒙宜和菊母三个乡的21个藏绵羊群中,选择死于羔痢的各类典型病例,于-30℃~35℃冷冻保存。然后逐只剖检,采取肝、脾、心血、肺、肾、淋巴结和前段小脑进行培养。 2.分离方法:病料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皿,经37℃培养24~36小时,选取红色圆形光滑而湿润的菌落,镜检为革兰氏阴性的中等杆菌,再经三糖铁琼脂斜面穿刺培养,符合大肠杆菌的246株,均经半固体琼  相似文献   

2.
仔猪大肠杆菌是由某些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E.Coli)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高。大肠杆菌血清型很多,现已知的菌体(O)抗原165种,荚膜(K)抗原100种,鞭毛(H)抗原约50种。我们于1980~1981年对京郊六个发病猪场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山东威海某养殖场发病水貂的病原菌,从发病水貂肺中分离并纯化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结果及PCR鉴定,确定其为铜绿假单孢菌。致病性试验中,将8.0×1010CFU/mL的菌液10倍系列稀释后,感染60日龄健康昆明系小鼠,半数致死量和最小致死量分别为1.4×107 CFU/mL和8.0×106 CFU/mL。剖检死亡小鼠可见皮下和肺出血,并能从死亡小鼠的肺中分离出与感染菌株形态特征完全一致的菌落。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头孢哌酮等较为敏感,而对青霉素、链霉素不敏感。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与从小麦中分离的铜绿假单孢菌的亲缘关系最近,据此怀疑该发病水貂有可能是食用了污染的饲料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为查清我市仔猪白痢病的病原类型,提出有效的防治办法,为制造大肠杆菌甲醛苗提供优良菌种,从我市不同地区的养猪场采取病料152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70株,其分属于15个血清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牦牛初生犊腹泻病在青藏高原流行甚广,危害亦大。近年来有牦牛大肠杆菌病的报道,但未进行过病原菌的致病性血清型的分离与研究。我们于1980年4~10月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200米的四川省石渠县对牦牛犊腹泻病原进行了调查,在1080头初生犊中发病75头,死亡17头,选择部分病例作了病毒因子的初步分离,未获阳性结果。作细菌分离获得大肠杆菌165株,通过生化反应、毒素试验及血清型鉴定,共检出7种致病性血清型。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江苏省徐州市某养鸭场病死鸭的病原菌,从发病鸭的肝中分离到1株细菌并命名为JSE 4,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16S r R N A分子鉴定结果可确定该菌为大肠杆菌(E.coli)。对该分离菌进行致病型快速鉴定、动物致病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药敏试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株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可引起试验组SPF雏鸭死亡,死亡率为16.7%。分离株含有14种毒力基因中的12种,29种常用抗菌药物中,该分离株仅对链霉素、呋喃妥因、亚胺培南、呋喃唑酮、头孢他啶、氨曲南这6种药物具有敏感性。该分离株与源自比利时水源、瑞士禽肉源和中国鸭源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比利时水源、瑞士禽肉源分离株的同源性高达99.7%。研究表明,从江苏徐州周边养鸭场病死鸭中分离到1株多重耐药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黑龙江省某水貂养殖场病死水貂的病原菌,从发病水貂肾中分离到1株细菌并命名为Gny-Sc,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16S rRNA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该菌为科氏葡萄球菌。随后对该分离菌进行了动物致病试验、药敏试验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该菌可引起试验组小白鼠100%死亡;对33种常用抗菌药物,该分离菌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林可胺类、酰胺醇类、多肽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度敏感,对磺胺类、四环素类和香豆素类抗生素耐药。该分离株与源自中国发酵乳制品、西班牙的甜樱桃提取物、中国海水、印度海水、葡萄牙碱性地下水、阿尔及利亚牛源和美国人源科氏葡萄球菌分离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100%。本试验结果提示科氏葡萄球菌具有比以往认为的更广泛的宿主范围。  相似文献   

8.
从大庆某貉养殖场采集病貉的病理病料,处理后接种于犬肾细胞(MDCK),分离到8株病毒.对分离毒株进行了中和试验、血凝试验、理化性质的鉴定试验,应用PCR方法扩增分离毒株VP2部分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病料接种MDCK细胞72 h后产生了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分离毒株可以被犬细小病毒阳性血清中和,中和效价为1:106~1:107;分离毒株对氯仿、乙醚不敏感,耐酸耐热,可以凝集猪红细胞,其凝集作用可被犬细小病毒阳性血清抑制;用PCR检测病毒的细胞培养液,可扩增出长531 bp的片段,该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吉林分离的犬细小病毒株(EU310373)的同源性为99.6%.表明,分离的这8株病毒均为貉源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9.
2015年辽宁鞍山某狐狸养殖场偶发病原菌感染。病死狐狸后肢肌肉液化,出现溃疡。为查明致死原因进行了实验室诊断,从病灶部位分离到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M12。综合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特性研究、传统生化试验和VETEK 2全自动生化分析,结果显示,该株菌为豚鼠气单胞菌,革兰阴性短杆状,最适生长温度30℃,最佳p H 7~8,细菌生长曲线比较显示,M12在相同条件下增殖速度明显高于豚鼠气单胞菌模式菌株。通过测定M12的16S r RNA和管家基因gyr B进行了气单胞菌属种内分子水平鉴定,BLAST结果显示,16S r RNA和gyr B基因与Gen Bank上的豚鼠气单胞菌同源性达到100%。将16S r RNA测序结果提交到Gen Bank,获得登录号KX170836。M12含有细胞毒性肠毒素(cytotoxic enterotoxin,act)和热敏感细胞肠毒素(heat-Labie cytotonic enterotoxin,alt)两种毒力基因。小鼠感染试验得到M12的LD_(50)为8×10~8,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大部分的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敏感性,从而为该菌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辽宁省13个市(地)收集的414份鸡大肠杆菌病料中,分离出370株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coli),并对其进行了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及血清型的鉴定。在已定型的306株中,O78型有129株,占定型菌株的42%;O1型有96株占31%;O2型有30株,占9.8%;O55型有18株,占5.9%。定型的其它血清型还有O35,O138,O88,O68,O5,O141,O86,O99,O7,O8,O74,O114,O160。未定型菌64株,占待检菌株的17%。调查结果表明,辽宁省流行的鸡致病性大肠杆菌以O78,O1,O2为优势血清型,占待检菌株的69%,占定型菌株的83%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0月,辽宁省辽阳县某养狐场124只北极狐和43只银黑狐发生了皮肤癣菌病。初期病狐鼻部、眼眶、耳根、背部和尾部皮肤出现红斑,尔后局部附有界限清楚的白色厚痂,继而形成灰白色痂皮,痂皮与皮肤粘连,强行剥离会露出渗血的创面,局部脱毛,皮肤干燥无光...  相似文献   

12.
为了鉴定晋中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利用传统细菌鉴定方法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自晋中地区养殖场送检的30只病死鸡肝中的疑似大肠杆菌菌株进行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出8株致病性不同的大肠杆菌;鉴定出O78、O2、O11共3种血清型;8株菌均为多药耐药菌,其中对5种及5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达到总分离菌株的87.5%;将8株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大肠杆菌参考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同源率均达到99%。经MEGA6.0软件分析后,其位于不同的分支上。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对晋中地区大肠杆菌病的有效防治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精准鉴定从贵州临床发病死亡猪分离到的疑似致病菌,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鉴定、种特异性PCR鉴定、血清型分型鉴定及毒力基因、小鼠致病性、耐药性检测,确定分离菌株为血清型1/2型猪链球菌,携带fbps+、mrp+、orf2+毒力基因,不具有gapdh、sly毒力基因,小鼠LD50为2.0×109CFU/m L,致病小鼠肺和肝可见明显病变,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多种抗生素敏感。结果表明,贵州省猪群存在致病性猪链球菌1/2型感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猫杯状病毒(feline calicivirus,FCV)在广西地区的流行情况与致病性,本研究采集55份疑似FCV拭子,按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得到3株FCV,以VP1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在77.5%~85%之间,这3株分离株(2019)与广西株GX01(2013)、吉林株CH-JL4(2015)、上海株SH(2014)及英国株F65(1999)、哈尔滨株HRB-SS(2014)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相同的遗传起源,但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国内疫苗株255、国外疫苗株F9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存在疫苗免疫失败的风险。为了解这3株FCV的毒力,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模拟自然感染的试验猫,FCV潜伏期最长为7 d,5~7 d为排毒的高峰期,FCV存在短暂病毒血症的情况。器官病变集中在肺部,会出现明显的淤血、出血现象。这3株的感染率均为100%,死亡率分别为50%、50%、75%,表明这3株FCV毒株均有致病性。综合剖检和HE染色结果分析,致病力最强的是GXN3株。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已研究证实变形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引起食物中毒、尿路感染和伤口感染而导致败血症。近年来国内学者也陆续报道变形杆菌可与嗜水气单胞菌等细菌混合感染鳖,引起鳖的穿孔病和白斑病。但有关变形杆菌在鳖细菌性疫病中出现的频率和致病机理尚未见报道。作者在鳖细菌...  相似文献   

16.
沙门氏菌(Salmonela)是肠杆菌科中的一属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对人和畜禽都有致病性,其中以鸡和火鸡最为常见。沙门氏菌的血清型繁多,目前国际沙门氏菌中心实验室报告约有2300个血清型,我国至1991年底至少报道了有37个群255个血清型及变异型...  相似文献   

17.
20 0 2年 5~ 9月 ,山东潍坊、威海、莱州等地 2 0多个狐、貉养殖场的动物发生以贫血、黄疸、厌食、腹泻、发热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并造成部分死亡。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巴贝虫病。1 临床症状病兽生长发育不良 ,消瘦 ,食欲下降 ,腹泻 ,粪便初期呈黄色或绿色 ,后期量少带血 ;尿液初期呈黄色 ,后期呈茶水样 (血红蛋白尿 )。可视黏膜苍白 ,个别的呈现黄疸 ;曾用犬五联血清及庆大霉素、犬病康、氨苄青霉素、双黄连等治疗均无效 ,发病率5 %~ 10 % ,死亡率 2 %~ 3%。2 剖检变化剖检病程长的死亡动物 ,见可视黏膜苍白 ,皮下脂肪黄…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福州某患病大熊猫的病因,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药物敏感性及致病性,从患病大熊猫的粪便中分离、纯化病原菌,经培养特性、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及16S rRNA PCR扩增、测序及进化树分析等系统鉴定,并对鉴定菌进行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毒力因子检测。结果分离到1株具有迁徙生长特点的革兰阴性杆菌,生化特性与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相一致,16S rRNA基因序列与普通变形杆菌的相似性为99.9%,进化树分析显示,与普通变形杆菌处于同一分支,确定分离菌为普通变形杆菌,命名为GP19株。该分离菌至少携带ureC、mrpA、fli L、flhA、flhB、flhD和pmbA等7种毒力基因,小鼠腹腔接种后12 h内死亡,半数致死量(LD50)为9.73×106CFU/m L。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肝、脾、肺、肾、脑等实质器官淤血、出血,十二指肠肠绒毛大量坏死、脱落。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环丙沙星、头孢克肟和氨曲南等23种药物敏感,对林可霉素、强力霉素和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耐药。以上研究表明,患病大熊猫粪便中存在携带多种毒力因子的普通变形杆菌,并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可损伤肝、脾、肺、肾、脑及十二指肠等多个组织器官,对临床药物显示多重耐药,本研究结果为大熊猫的疫病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四川某猪场暴发保育猪与育肥猪水样腹泻,病理剖解可见胃黏膜大面积脱落、胃溃疡等症状,采集病死猪扁桃体与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病毒检测;以肠内容物做寄生虫卵检测;选取其中一代表病例做细菌分离,经小鼠致死试验、仔猪回归试验确定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16S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等的检测结果为阴性;无寄生虫感染;从十二指肠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疑似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命名为SCDC-1。用SCDC-1株人工感染健康仔猪成功复制出水样腹泻、胃溃疡病例。对SCDC-1株进行16SrDNA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的8株肠杆菌科和4株巴氏杆菌科菌株的16S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SCDC-1株与大肠杆菌16S基因的相似性高达99.5%~9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病原菌仅对头孢曲松钠、头孢吡肟、丁胺卡那霉素敏感。试验结果证实,引起此次保育猪与育肥猪胃溃疡的主要病原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20.
为检测新发现的貉狐阿留申病病毒(RFAV)感染并分析该病毒的基因特征,应用PCR、对流免疫电泳(CIEP)和碘凝集(IAT)试验检测RFAV感染的貉、狐样品;用阿留申病病毒属保守引物对RFAV进行PCR扩增、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2012至2014年77只可疑RFAV感染病兽的PCR检测阳性率为81.8%,其中58份PCR阳性血清用AMDV-G抗原的CIEP检测的阳性率是100%,IAT检测的阳性率为92.0%。而健康貉、狐用PCR、CIEP和IAT检测均为阴性。RFAV的4个代表毒株蛋白NS1、VP2氨基酸序列与水貂阿留申病病毒(AMDV)的相似性分别小于76.7%、92.1%,与同属的灰狐阿留申病病毒(GFADV)的相似性更低。与AMDV和GFADV毒株相比,RFAV的NS3蛋白序列较短,为66aa;VP2蛋白的半胱天冬酶裂解位点417DTLS/A421是S420,不同于其他2种病毒的D420;NS1蛋白的半胱天冬酶裂解位点226EE/T228,与其他2种病毒不同。所有测序的RFAV高变区核酸序列进化树显示,RFAV形成阿留申病病毒属的一个新分支。3种方法检测结果分析表明,AMDV-G毒株抗原适用于狐、貉RFAV感染后抗体的CIEP检测;IAT试验可用于RFAV导致的貉高γ球蛋白血症检测。RFAV基因特征表明其不同于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是自然感染貉和蓝狐的新种阿留申病病毒;这提示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貉、狐的阿留申病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