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圈画圆     
死到临头,阿Q奉命在强加自己头上的“供词”上画圈(文盲不识字,以圈代签名)。他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伏在地上,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然而可恶的笔不听话,最后画成了瓜子模样。阿Q十分羞愧自己画得不圆。这一段描写,一直成为阿Q被嘲笑的材料。同给人卖了还帮他数钞票比,更加可笑。王元化先生对这一段描写有极精采的不同看法:阿Q身上固然有许多劣根性,但他性格中也具有一些质朴的成分,和劣根性夹杂在一起。当他被枪毙的时候,他的冥顽无知,糊涂愚蠢,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在悲哀中混合着愤怒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阿Q也有遗憾时。亲自精神胜利法的阿Q,也有他的烦恼,呵Q怎么也想不通,尼姑的大腿,为什么和尚摸得,他就摸不得?就是死到临头,阿Q还为被执行死刑前国押时他画上的那个圈,怎么也画不圆而感到遗憾。人生在世,烦恼和遗憾在所难免,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一帆风顺,方事如意,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美好的祝福。如意与不则意,就像阿Q所画的那个圆一样。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试想,别人贪污受贿暴富,且不说总有一天可能会东窗事发,就连平时睡觉也没有你睡得安稳。邻居家高档装修封闭阳台,没有你家不封闭阳台能接受阳光的爱抚,授受大自…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续篇     
阿Q凭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文一举成名。他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知名度很高,倍受人们的关注,据说有一名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学者认为,阿Q的名字中用了一个中文“阿”,用了一个英文字Q,说明阿Q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此说法是真是假有人正在考证。  相似文献   

4.
不死的阿Q     
在《阿Q正传)里,鲁迅先生坚定不移地把阿Q枪毙了。小说里有阿Q画图和技杆赴刑场的情节。但是读者并没有听到枪声,也没有看到后来有谁来收尸,日化有可能被劫了法场,也有可能阿Q用“在大头”打通了某些关节,改判了无期。即使阿Q当时真的被枪毙了,扶风佛教的传统说法,阿Q的灵魂当时是总总公俗地到了阴,阎王老地一看就说:“老阿属于非正常死亡,赶快脱生去吧厂于是阿Q又来到了人间,算来,阿Q的第二代如今也已年逾古稀。以后江有了鲁迅,没有人再和阿Q作时,三代、四代、五代的小Q们究竟如何,也就没有人认真理论了。当然,以后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  相似文献   

6.
如果没有古怪天才阿Q的发明,间谍007早已死过1000次了,其实像007这样的间谍是不存在的,但阿Q却有其人。国际情报组织的历史学者麦顿收藏了3000多件各式各样的间谍器材,藏品数量之丰富超过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藏有微缩胶片的刮胡刀、口红造型的手枪、手提箱照相机、手表形状的窃听器、化妆盒式的复印机,真是品种齐全,样式精美,使用方便,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孔子的名言。意为:如果早晨知道了一个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用在激励人们追求真理上是无可非议的。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人应热爱知识、渴求知识。因此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同时,还应勇于追求真理,探索新的认识。从这一点来看,人应具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但人光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勇于实践,用认识和真理去改造社会。试想:一个人如果只满足于自己掌握真  相似文献   

8.
《小康》2007,(6)
香港人有一种“输得起,但打不死”的精神。无论环境如何,香港人总可以顽强求生。挣扎爬起,从头再来。  相似文献   

9.
1921年12月4日,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开始连载;整整70年过去后,《小说界》1991年第4期则刊登了以最具阿Q精神的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的末篇——《陈奂生出国》。这一戏剧性的巧合令我们深长思之!“阿Q”,作为传统农民性格负面集聚的象征符号,从未庄始行,经过70年漫长岁月的跋涉,终于走向了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寻味探索的过程。在这  相似文献   

10.
我向来把《阿Q正传》当小说读,随着年事增长,觉得与其把它当小说读,还不如把它当心理学之类的书读。因为鲁迅先生把阿Q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阿Q用手在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话活脱脱地勾勒出阿Q的心理活动和处事原则——既然“和尚”先动了,那我也来动一动,这自是无可非议。 我之所以提及阿Q,是因为目前听到一位局长的轶事。某环保局长舞癮颇重,用其部下的话说“一日不下舞厅闷得慌,二日不下舞厅渴得慌”,怎奈  相似文献   

11.
日前偶然读到胡适的一则轶事,说他晚年与老友梅贻琦诀别时,看到梅的家属唱歌祈祷,勃然大怒,大声说:“这是愚蠢!”论者认为,“这与他少年时代铸塑成的无神论思想是前后一贯的,颠沛造次,不肯须臾忘却,老而弥坚,确实难能可贵。”这使我想起鲁迅对死的态度,他在去世前四十五天写过一篇以《死》为题的文章,明言“我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自称是对于死的“随便党”,而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始终把死看成“自然的法则”,所谓“花开花落两由之”。鲁迅和胡适两人后来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甚至颇为对立,但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这两位大师在漫长的岁月中,却始终坚持他们早年所倡导的科学精神,至死靡他。  相似文献   

12.
论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任谁都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任谁都不愿意被人嘲笑和蔑视。就连一贫如洗的阿Q,为了自尊,也常常会“手舞足蹈”地向人吹嘘“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与人吵架时,也常常瞪眼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13.
楚人怎样学齐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孟子对宋国的大夫戴不胜说:“如果在这里有一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是派齐国人去教他好呢,还是派楚国人去教他好呢 ?”  戴不胜说:“派齐国人去教他好。”  孟子说:“派一个齐国人去教他,如果有许多楚国人干扰他,即使是天天打他,希望他能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他带到齐国的街巷里住上几年,即使是天天去打他,不要他说齐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了。”  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事物的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外部…  相似文献   

14.
阿Q是鲁迅为刻划中国人的灵魂而塑造的一个形象。在阿Q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有些评论家认为阿Q精神胜利法直接来源于老庄的哲学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可能起源于老庄哲学的。  相似文献   

15.
如何是孝?     
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有一次,曾参有了过失,他的父亲曾皙拿棍子打他。曾参休克倒地,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站起来就问他的父亲:“您受伤了吗?”鲁国人都赞扬曾参,并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对守门的人说:“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己以为没有罪过,派人去问孔子为什么不让曾参进门。孔子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去舜的事吗?舜作为儿子,用小捶打,他就站着不动,用大棍打,他就逃走。要找他干活,他没有不在父亲身边的,要想杀他,父亲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暴怒的时候,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棍打,这就不…  相似文献   

16.
顺应物欲横流、钱海泛滥之风,衡量一事一物一言一行,大抵就只能以值钱不值钱来表示了。诸如“良心多少钱一斤”、“人格值多少钱”之说,便是这类“表示法”。 鲁迅笔下的阿Q作古已半个多世纪,其“精神”却至今仍为不少人所钟情,常常成为用以平衡心态的本能选择,似有“中兴”之势。学个趋时媚俗,对这种效应就只有用上述议题来示人了。  相似文献   

17.
吴沛峰 《传承》2012,(23):62-63
精神是维持生命活力的阳光,如果只有生命而没有了活力,人的精神也就死了,而精神死了,生命的阳光也就灭了。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精神,也便没了灵魂。而一个没有了精神、没了灵魂的人,一个没有了精神、没了灵魂的团队,一个没有了精神、没了灵魂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精神是支撑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19.
据报载,广西南宁某家酒楼一桌团圆宴标价近10万元,广州某酒楼一道菜上万元、一瓶酒3万元……如此“天价”年夜饭,实在令人瞠目结舌。也许有人会问,如此超级昂贵的饭菜会有人去消费吗?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当中,出现几个现代石崇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说不定也会有那么几个手中有权的官儿,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用公款吃了那宴席也是有可能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喜欢炫耀富贵的人。西楚王项羽就曾经说过:“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连身无分文的阿Q都到处对人吹嘘,说他的祖先阔着哩。咱们国家这…  相似文献   

20.
耿晓星 《人民公安》2007,(23):62-62
人们的幸福观不同,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不同。幸福是可以"制造"的。其实,就是民间那句老话:"知足者常乐"。如果对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奢求,经常处于满足之中,幸福感就会时常伴随着你。实在不如意了,来一番"阿Q精神",或者吃不着葡萄就假定那葡萄是酸的,也未尝不是一个自我宽心的好办法。比如人家有车你没有,可以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