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青年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青年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以物化和物化意识是主要内容和出发点,以唤醒阶级意识和实现意识革命为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走近和偏离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分析青年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从中可以看出其继承性和独创性。  相似文献   

2.
向夏莹 《世纪桥》2009,(1):95-96
总体性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十分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前驱在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描述了物化、异化现象之后,接着就去寻找克服异化的方法,这就是“对总体性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思想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物化与阶级意识思想,而物化与阶级意识也是马克思研究的重要内容。将卢卡奇物化与阶级意识理论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之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对卢卡奇物化和阶级意识思想的研究,对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詹明信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试图重新恢复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理论,重新探讨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发展为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5.
青年卢卡奇物化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首先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关于物化的基本思想作了阐述 ,然后对其作了评析。该文认为 ,对青年卢卡奇的物化观应该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青年卢卡奇物化观的主要贡献是 :( 1 )以其敏锐的理论洞察力 ,从《资本论》中推导出了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物化理论 ;( 2 )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某些紧迫问题 ,认识到“人的异化是我们时代的关键问题”;( 3)物化理论引发了后来哲学家对异化问题的讨论 ,加深了对这个问题的哲学认识。青年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主要缺陷是 :( 1 )没有注意物化、对象化、异化等概念在涵义上既相互交叉又相互区别 ,而是在同一个意义上使用它们 ,从而导致了理论上的某些混乱 ;( 2 )把物化理论人本主义化 ;( 3)对无产阶级的自我意识有些夸大 ,而对社会经济、政治条件有所忽视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与物化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线索,批判资本对劳动的统治。资本逻辑的实现经历了“人—物—人”的运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化是资本逻辑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以资本运动这种事物化的形式形成支配劳动的权力,颠倒的物化意识进一步为资本的统治提供了辩护。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思想蕴含着物化批判这一维度,而资本逻辑的规制、物化社会关系的改变,是摆脱资本统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西方马克思主义”(Western Marxism)或“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是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思潮,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它在当代西方学术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一种自称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方向的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宽阔,几乎涉及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主要领域。它不仅关心纯哲学问题,而且更关注社会政治理论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初是20年代初期由匈牙利、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的某些观点及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策及策略提出批评而兴起,继而在20年代中期以后,由西方学者加以理论的展开而逐步成长为一种广泛的世界性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有特定的内涵,“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有一些基本流派及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某些共同的理论倾向或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贺翠香撰文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在西方学者那里本身也不是统一的,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界定和用法:一种是以科尔施、梅劳-庞蒂为代表的,特指植根于西方,以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标界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列宁主义相对立的理论。另一种是英国学者佩里·安德森的界定,他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角度用它指称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等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第三代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创者徐崇温先生在引进和介绍这一概念时,将西方学者的上述两种用法综合起来,“将西…  相似文献   

9.
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主题,也是其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前提。与早期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了哪些新的历史趋势?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出现的新发展和新变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它的矛盾、异化和危机表现在哪里?其变革前景如何?这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再认识所提出的一些基本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本文试图对此作出简要的分析。(一)…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关注生态危机、保护生态环境之时,西方学界也产生了关于“人类”与“生态”何者为第一位的价值争论,造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两种生态观的截然对立。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出发,首先对这两种生态观的价值、思维和限度做出阐释与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内在矛盾也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两者的对立,充分挖掘并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资源,并借鉴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成果,积极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之一。其基本理论观点是用生态学理论去“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企图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与现存的社会主义模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原因,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视阈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还是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拥军 《探索》2004,2(3):128-130
在目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热”中 ,有一种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的倾向。这既与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统一”的品格不相符合 ,也不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应当在新的基础上 ,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派”: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有一句名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这句话的“至上性”,恐怕现在也无人怀疑。但是,问题在于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事实上,在我们党内,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也不乏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倾向、经验主义倾向,甚或也有反马克思主义倾向。当然,这些倾向一般是在“思想”范畴之内。因此,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类问题,就不是空穴来风。所以,邓小平尽管不赞同西方传媒和资产阶级政要或学者们,热衷于在我们党内随意划分…  相似文献   

14.
瞿秋白是我党早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他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过卓越贡献。在他的努力推进下,马克思主义开始以系统的、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他较早提出“革命的理论永不能和革命的实践相离”这一重要命题。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并形成丰富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与明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科学理论的生命在于发展德国诗人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应该说,他讲得有一定道理。因为在他那个时代,他所看到的理论,无论怎样鼓噪、时髦,甚至盛极一时,最终都没能逃脱衰亡和消失的命运。我们又说他讲得过于绝对,有失公允,因为他没有看到也有一种理论象生活之树那样常青,那样生机盎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新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西方出现的新意识形态,属于激进的小资产阶级思潮。作为一种反资本主义的西方激进批判理论,“新马克思主义”已发展成为一支当代西方左翼的重要力量。它以独特的理论视角、对资本主义文化尖锐的批判,开辟了西方左翼批判的新的理论空间,作出了有意义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骆奎 《世纪桥》2011,(1):51-52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然而唯物史观自创立开始就被误读为一种“经济决定论”。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分别走了不同的道路;早期西马的超越逻辑主要体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哲学路径,而阿尔都塞的超越逻辑则体现了科学主义的哲学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决定论”的超越扩展了马克思哲学的讨论域,有利于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真语境;而马克思的历史观并不是把一切现象都还原成经济作用的历史决定论,它本质上是主客体统一的社会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说明“实践一元论”的过程中提出了“绝对历史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的“绝对历史主义”思想过分强调人的主体性,把自然仅仅看作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一种再现。因此,重新认识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崇温同志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198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讨论在我国越来越热烈,以致于成了不大不小的理论热点,继徐崇温之后,王克千、李青宜、徐崇温等再次出版了数本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去年徐崇温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西方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4,(13):33-34
在东西对峙的冷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色彩的词汇,更是抵在西方腰椎上的一柄“匕首”,因此,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一度局限于非主流学术圈和左翼团体内讨论。但金融资本体制引发的经济危机给马克思主义带来了新的现实意义。在德国、美国以及韩国,近年来,马克思的著作开始变得热销,大学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变得受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