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洁 《湖湘论坛》2002,15(6):25-26
道德法律化是法律获得持久精神动力支持、实现法治的基本要件之一。欧美法治国家普遍将国家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道德范畴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应该肯定这种道德法律化对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的积极作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德兼治的治国方略之后,已将道德放到与法律同样的高度,期待通过对道德的强化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这是我国道德法律化的重要体现。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或者说,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公民对法、法律和法治的信念,只有法律得到普遍遵守,道德法律化才有实…  相似文献   

2.
赵勰 《创造》2002,(4):4-7
~~在古汉语中,信者,人言也,就是指人们说的话。《国语·周语上》:“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也……信所以守也。”《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自身确实具有善德称为“信”,甚至出现了“信人”之称,即诚实的人。先哲所以对于诚信给予了特别的反复的申明,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价值观中,信用这个东西,小而言之是维系人际正常关系的纽带,大而言之,则是社会所以为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3.
黄杨 《前沿》2002,(8):118-121
“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 ,“封建礼治”是中国“德主刑辅”的历史根源 ;“法主德辅”是西方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 ,“民主意识”是西方“法主德辅”的历史根源。中西方传统“法律”的历史差异在于法律的来源不同、法的约束力不同、权力的制衡不同、奉行的宗旨不同 ;中西方传统“道德”的历史差异在于道德的权属不同、道德的观念不同、主体的个性不同、道德的存量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的婚育价值观是以子嗣为中心的;因而,“不娶无子”成为极其严重的问题。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他认为在所有的不孝行为中,不娶无子是最可憎恶的事情;而且孔夫子早就说过:“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经·五刑章》)。在法律上,历朝对不孝行为均予严惩不贷。特别是唐朝以后,不孝定为“十恶”之一,罪名成立得处绞刑;且十恶不赦,原情议罪的“八议”不能适用。唐律制不孝罪,宋、元、明、清历朝律典相袭不绝。但孟子所言“不孝”同法典上的“不孝”是有区别的。他们分…  相似文献   

5.
《今日海南》2007,(1):19-19
建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将“八荣八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如诚实信用的道德,不仅要成为经济法、民商法等法规的法律原则和不可动摇的“帝王条款”,而且要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毋庸置疑,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使企业、个人的信用成为社会流通的“通行证”,是促进社会成员诚实守信荣誉感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为“八荣”行为提供生长环境。道德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社会对背德恶行的处罚。法律通过禁止性的规范,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等行为进行严惩,会使人们循规而为,这在客观上会遏制“八耻“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加强法律的『必行性、外在强制性和不可践踏性,促使人们具有法律信念、信仰和规则意识,为维护“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律思想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书是“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中的一部。著者在《序言》中介绍说:“这本《中国法律思想史》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性的新探索:其一,在绪论中较为集中地论述了研究方法;其二,增加了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性文字;其三,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一章,把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上限前伸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既是一本法律史书,亦是一本社会史书。它清晰而明确地论证了法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法不只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道德、伦理和信仰等价值观念,也调整和维护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法律与社会》一书第五章第一节的主题为"神判"。瞿同祖先生引经据典,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以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的神判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神判与法律功能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贾韶琦 《理论月刊》2023,(1):143-151
社会信用立法面临着功能定位不明确、技术回应不明显、实施立场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信用立法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语境下的道德立法,通过将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在“良法善治”意义上的统一。大数据技术为社会信用立法提供能力支持,使之成为可能,并因全样本分析、反模糊反匿名、自身膨胀等技术特征影响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立法中宜确立“全面采集”“原则公开”“安全使用”之原则。实践中“泛信用化”惩戒乱象表明社会信用法律的规制功能与激励作用间的内在逻辑失调,一方面应明确激励型法的规制功能,引导逻辑思维和意识形态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应坚持法律规制功能的激励导向,即便是失信惩戒也具有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9.
张学忠 《中国人大》2012,(14):25-26
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是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有道德因素,要坚持“法;台”与“德治”相结合,因为“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关于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精神是一致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基础,而法律规范又反过来强化和维护道德规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体”。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被西方社会称为“东方智慧”的我国古代儒家,就十分看重高尚人格的主体力量,把“以德修身”看成为官做人最起码的资格。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为政者”一定要“明德”。这里的“德”,指的是完善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行为。《尚书·君陈》也有句名言“:明德惟馨。”意思是说,人世间只有高尚的道德行为所开放的花朵才是最芬芳的。“明德”,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国家“明德”才有振兴之机,民族“明德”才能团…  相似文献   

11.
余七子 《前沿》2008,(5):134-137
中国古代的律学是否是法学,一直是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本文认为中国古代不仅有律学,也有法学,而且中国古代的律学是具有中国历史特色的法学。笔者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论述:法理探讨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私法著书较早、内容结构简约;成文法是法律注释的依据,内容涉及面广,方法多种多样;判例研究呈现多样化形态;法学教育以官吏明法为重任,官学与私学相结。  相似文献   

12.
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一书 ,放眼社会 ,拓宽了法律史研究的视野 ,在清代纷乱的历史中理出礼法演变的主脉 ,其分析论述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 ,在注意历史“长时段”与历史分期的同时 ,注重实证 ,阐释了“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研究立场。  相似文献   

13.
道德法律化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法律现代化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借助道德的法律化来维护道德传统,提高道德实践水平,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整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为政者十分看重道德的力量,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为政篇》中说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如果以德治理天下,老百姓就会自觉地服从,像众多的星星朝着北斗星一样。孟子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德与法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它们的相济互补下,社会才能有序健康发展。孔子曰“仁者爱人”,“仁爱”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要培育个人道德魅力。历史表明,每一个时代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就淳朴。正如孔子对…  相似文献   

15.
古往今来.为政者十分看重道德的力量.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语·为政篇》中说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如果以德治理天下.老百姓就会自觉的服从,像众多的星星朝着北斗星一样。孟子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德与法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它们的相济互补下.社会才能有序健康发展。孔子日“仁者爱人”.“仁爱”是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对于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讲.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就要培育个人道德魅力。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与道德本质上并不冲突。作为一种规则,法律主要侧重于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法律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基本的底线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防范人们实施破坏社会秩序和损害他人的“恶”的行为。而道德侧重于对人们内心世界的调整,道德对人们提出的要求属于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倡导人们实施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善”的行为。可见,法律是一种强制性规则,人人必须服从;道德则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适合强制遵守。  相似文献   

17.
见义勇为的道德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为政》曰:“见义不为,非勇也。”《宋史·欧阳修》说:“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在中国古代其内涵是比较宽泛的,其一是指在坏人坏事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其二是指在面对公众利益、他人安危的情况下,勇于牺牲个人,甘冒风险,仗义而为;其三是指职责所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因此,“勇”被列为“三达德”之一。我们今天所说的见义勇为是一种敢于担当道义、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道德品质,是一种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指在国家、社会和人…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让人们感到震惊的第一件事情,无疑就是“9·11”事件。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一篇文章写道:“美国人现在对‘地球村’这一用滥了的词有了发自内心深处的认识。在这个村的遥远一端的一座茅草屋,或布满沙尘的帐篷发生一场火灾,能够毁掉村另一端摩天大楼的钢筋铁铸的梁架。”人们痛定思痛,恍然大悟,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下的人类“地球村”,急需道德重建。“你可以相信其他人会帮助你”去年,我是在加拿大落基山脉的旅游途中,感受到“9·11”强烈冲击波的。前几天身临这片无与伦比的由旷野、冰川、…  相似文献   

19.
伍文义(1957.1-),布依族,贵州省镇宁县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获学士学位。先后完成国家课题、省级课题、系列论文及调查报告6O余篇,160余万字。主要有国家七·五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布依族哲学史》;主编国家八·五规划课题《中国民族文化大观·布依族卷》42万字;国家民委课题忡国少数民族百科全扑布依族卷》46万字;《贵州省民族志·布依族篇》15万字;中国民族文化专题研究丛书《石头人》(中、英》的中文撰稿;《贵州少数民族·布依族》;中、美…  相似文献   

20.
“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邓红蕾百家论萃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法律与道德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不可同日而语。首先,从产生和发展来看,二者存在时期不同。早在法律产生之前,人们就已经朴素地运用舆论、信念和习惯的力量来调节人们的行为,维系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其次,起作用的方式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量,道德则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起作用。最后,起作用的范围不同,道德和法律都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但法律管的范围相对窄一点。“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