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迎接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日子里,终于弄清了汕头市澄海区人王慰农从出家人到长征干部的史实,使所知潮汕人参加长征的老红军由原来的2人陈德(1914—1983,潮安县人)、李沛群(1908—1991,饶平县海山岛人)再增添了一位。因多种原因,潮汕史书对他失载。出家人参加长征受重伤王慰农(1902—1990),原名麟国,参加工农红军后改名慰农,出生于澄海县在城城东(今属凤翔街道)。王慰农自幼聪慧,读过小学,有"秀  相似文献   

2.
1938年6月21日,日军攻占南澳岛。1939年6月21日,日军攻占汕头市,潮汕部分地区沦陷。地处广东省东端的饶平县沿海,是国防前线,也遭日寇铁蹄践踏。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抗击日寇。出现许多激动人心、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其中在民众中,影响最深的人物,是吴乌森。  相似文献   

3.
<正>冀东系指天津——北京——古北口一线以东河北省东部地区,处于咽喉要道的战略位置,日军占领东北三省后,就将魔爪伸向冀东。"七七事变"后,日军兵力和军用物资几乎都是经过冀东运送,日伪对冀东军事控制十分严密。冀东迁安县(今为迁安市)地处长城要塞,这里是敌我双方争夺的核心区域。全面抗战期间,在迁安境内发生大小战斗500余次,其中八路军主力部队十二团在彭家洼村歼灭日军关东军"常胜军"原田中队堪称经典的伏击战。一从迁安市区北行20余华里,来到彭家洼村南,这里是一片山  相似文献   

4.
1938年2月日军第二次入侵三灶岛后,即开始在该岛修建华南地区最早的地面航空基地——"海军第六航空基地",该基地在抗战初期日军侵略华南的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巩固和加强第六航空基地,日本政府曾在1939年9月和1941年先后分两批向三灶岛派出了农业移民,对华南地区实施移民侵略。日军还在三灶对乡民进行奴化教育以及设置慰安所,对华南地区进行殖民奴役等。以上新发现的日军入侵三灶的史料和遗址,同原有的三灶大屠杀及"万人坟"、"千人坟"等史料和遗址一起,成为抗战时期日军对华南地区进行军事侵略、大屠杀、移民侵略、殖民奴役以及设置慰安妇等全方位侵略的缩影和铁证。  相似文献   

5.
少华 《党史文苑》2015,(5):23-32
<正>非典型性"搭档"如果说搭档也是一种姻缘,为陈、粟牵线的"月老"便是毛泽东。1938年3、4月间,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先后到达安徽南部岩寺集中,第四支队东进到达安徽立煌县(今金寨县)流波疃地区集中。当时,中央把苏南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那里,国民党正规部队大部溃退撤离,日军占领了中心城市和  相似文献   

6.
<正>1939年7月,日军对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发动围攻,妄图消灭八路军主力于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地区。7月5日,日军占领辽县县城,并在周围的盘城岭、七里店、文峰塔、石匣、火神庙及公路沿线的路岩岭、寒王、其至、石港等地修筑炮台。日军为巩固占领区,依托县城推行“囚笼政策”,全县被分割为辽东、辽西两个地区。百团大战后,日军伤亡惨重,遂疯狂反扑,血洗辽西,制造了一起起惨案,致使辽西出现大片无人村。1941年8月,为对抗日军反扑,  相似文献   

7.
正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进而向华北进犯。而日军要实现其军事上占领华北的企图,必须突破素有"华北要塞"之称的山西防线,因此,山西成为日军在华北作战的重点区域。为抵抗日军的全面进犯,8月5日,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决定将全国划分为五大战区,任命阎锡山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晋绥战事,指挥该区的作战部队。8月20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在太原成立。8月28日,在日军攻  相似文献   

8.
“福建和平救国军”的前身是盘踞在闽沿海各地(多是海岛)的海匪部队。1938年5月日军侵占厦门后,为扩充实力,以便为进一步入侵时成为内应,经日台浪人引荐和兴亚院厦门联络部批准,将各股海匪收编组成“福建和平救国军”,下辖第一、二、三集团军,封白犬岛匪首余宏清为总司令。后经相互吞并,1941年初将集团军名称改为第一、二、三路军,张逸舟任总司令。第三路军司令余长淦,司令部(指挥部)设在白犬岛。“福建和平救国军”为日军极尽奴仆忠心,搜集情报,引敌登陆,配合日军作战,与汉奸相勾结,残害欺压百姓,作恶多端。  相似文献   

9.
回顾历史,77年前,1938年2月18日的黎明,9架日军飞机成"品"字阵形从湖北巴东穿越三峡,经奉节过忠县,于9时30分突破防线直指重庆,空袭市区近郊巴县广阳坝(今南岸区广阳坝)。这是日军飞机在抗战期间第一次轰炸中国战时首都重庆。卢沟桥事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阶段,为持续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抗战最后胜利,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1月20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了福建沿海大部分岛屿。日军为推行“以华制华”的侵略政策,把盘踞在白犬岛(位于福清、长乐之间)、南、北竿塘,以及霞浦县  相似文献   

11.
<正>旧县有个“四霸天”旧县镇,原为汉代睢陵县故城,即今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镇,位于三河(湖)交汇之处,东临淮河,南滨七里湖,西、北依三城湖(今荷花池),四面环水,一桥出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全民族抗战时期,旧县为盱眙通往嘉山(今明光市)的水路咽喉、淮北地区通往淮南根据地的必经之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1938年1月18日,日军占领嘉山县西部重镇明光,随后成立了明光地方维持会。1940年,日军扶植汪伪势力在明光成立了伪安徽省嘉山县政府。  相似文献   

12.
蒋光鼐,字憬然。1888年12月17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今东莞市)虎门南栅乡桐园坊。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3年参加江西讨袁"二次革命"。"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担任最高指挥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3年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是"福建事变"主要领导人。解放后,长期担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他的爱国精神和历史功绩,不断追求光明与进步的政治情操永远为后人敬仰。  相似文献   

13.
正开山岛,距离江苏连云港灌云县燕尾港12海里,面积仅0.013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足球场大小。这里环境恶劣,位置孤绝,战略位置却十分重要。1939年,日军攻占连云港就是以此为跳板。开山岛是黄海前哨,必须有人值守。1986年7月,26岁的生产队长兼民兵营长王继才接到任务,第一次登上这个无人愿意值守的荒岛,这一守,就是整整32年……国安才能家安"石多水土少,台风四季扰。飞鸟不做窝,渔民不上岛。"在当地人眼中,当时的开山岛就是一座"水牢"。  相似文献   

14.
正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广大军民在与日军战斗中,因为缺乏枪支弹药,往往处于劣势。面对日军的优势武器装备,他们并没有被吓到,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对付敌人。在山东省五莲县陡峨村(今中至镇),抗日群众发挥聪明才智,白手起家办起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村级"兵工厂",先后造出步枪一千多支,  相似文献   

15.
杨飞 《世纪桥》2010,(4):14-17
<正>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失踪一名士兵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悍然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6.
刘高华  伍少林 《湘潮》2010,(9):50-50
<正>吕慎1918年5月出生于湖南零陵县堡里桥(今永州市冷水滩区普利桥镇)岐山村。青年时喜好广交朋友,为人正直,嫉恶如仇。1944年9月零陵沦陷后,吕慎在当地组织了抗日游击队,自任大队长,带领游击队在四明山与日寇周旋,曾打死打伤过小股入侵日军。  相似文献   

17.
正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曼彻斯特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开始了他在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士兵生涯。而二战结束23年后,曼彻斯特的噩梦依然挥之不去。在梦中,他和一位为战争所累的年轻人(他自己)一起生活,年轻人"气愤地要求知道在他告别战争这近三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了寻找答案,曼彻斯特故地重游,又回到了曾经的太平洋战场。这本回忆录以他和战友的经历为主线,以一座座曾在战争中如人间炼狱的太平洋岛屿:瓜达卡纳尔岛、塔拉瓦岛、佩勒琉岛等为背景,将真实的战争场景忠实还原。战争过程中人性闪光的瞬间与激动人心  相似文献   

18.
《求是》2013,(10):68
武汉警备区原政委徐宗元,1999年退休后坚持到自己在职时的对口帮扶点——武汉市凤凰镇义务工作。13年来,他自费行程13000多公里,深入全镇180多个自然村调查研究,多方寻找引进生产项目,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他的帮助下,全镇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9500多元,凤凰镇从武汉市十大贫困镇跃为小康明星镇。当地村民发起"老百姓心中最可敬的人——徐政委"签名活动,称赞他为"凤凰赤子"。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日籍中共党员中西功曾冒着极大的风险搜集了大量日军情报,大多通过一位叫郑文道的广东人传送出去。郑文道暴露后,毅然选择了牺牲自己来保护党的情报组织。潜入日军情报机关1914年,郑文道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1937年抗战爆发,刚从同济大学毕业的郑文道毅然放弃了学校介绍的工作,加入了由中共青岛秘密组织的抗日游击队。他曾奉命趁日军尚未控制青岛  相似文献   

20.
<正>北盘江铁索桥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抗战期间屡次被日军轰炸、损毁,多次加固重建,成千上万吨军用物资由此运往抗战前线。北盘江抗战桥原为铁索桥,位于晴隆、关岭二县交界处,横卧北盘江渡口,两峰夹峙,一水中绝。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是古代由黔入滇的必经之路,素有"滇黔锁钥"之称。1936年11月,黔滇公路通车,盘江桥经过加固,维持空车通行。抗日战争爆发后,盘江桥多次加固改建。1938年10月,西南公路运输总管理处成立盘江桥工程处,经安南(今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