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保证是民法上一项债权担保制度 ,是指第三人和债务人约定 ,当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 ,由第三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担保方式。我国《担保法》第 6条规定 :“本法所称保证 ,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 ,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 ,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根据我国《担保法》和相关法律规定 ,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可因为一定的事由而减轻、免除或者消灭。能够减轻、免除或者消灭保证责任的事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主债务消灭。2 .债权人放弃物质担保。3.主债务因转让给第三人而未经保证人同意。4.协议变更主合同而未经保…  相似文献   

2.
析主合同变更对保证人责任的影响□刘小军主合同当事人未经保证人同意变更合同,对保证人责任有何影响?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存在欠缺。现笔者就此问题作一探讨。一、合同变更的内涵及其分类债的变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债的变更,包括债的...  相似文献   

3.
保证风险已成为商业风险特别是金融信贷风险的一部分。在有保证合同的前提下,债权人是否能通过保证实现债权,面临着保证人众多的抗辩风险。如保证人对主债权、债务人变更主合同的抗辩风险,主合同无效的抗辩风险,欺骗、欺诈保证的抗辩风险,超过保证责任期间的抗辩风险,债权人未起诉债务人的抗辩风险,等等。假如债务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又陷入保证人的抗辩陷阱,债权人的债权将无法得以实现。虽然《担保法》也有保证责任可以约定的条款,这体现在《担保法》第5条关于担保合同可以约定效力的规定,但其范围仅为合同效力。而依该款约定…  相似文献   

4.
担保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编辑同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是否溯及施行前发生的担保行为?如有的借款合同没有约定保证期限,若在担保法施行后起诉,法院审理时,是适用担保法,还是适用过去的有关法律和规定?另外,保证人与债权人如在合同中约定:保证期限直至主合同...  相似文献   

5.
编辑同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的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条中有关保证责任期限的起算和期间与担保法不一致,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票据法、担保法的通知》第4条规定,已不再适用。但该第11条中还规定:“保证人如果在主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后,书面要求债权人向被保证人为诉讼上的请求,而债权人在收到保证人的书面请求后一个月内未行使诉讼请求权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因担保法没有这种期限的规定,是否属于与担保法没有抵触?现在是否继续有效?浙江读者吴玉亮吴玉亮同志:关于保证期间…  相似文献   

6.
在未经保证人同意的情况下,主合同当事人擅自变更合同,有关保证责任承担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最高法院关于《担保法》解释与《担保法》对此的规定存在明显的冲突,导致不同法院法官因依据的不同从而对同种案件作出不同的判决。此文从法律解释原则和有关合同理论出发,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担保法》解释第30条的冲突之处,以期为完善担保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担保法》第一次对保证人行使先诉抗辩权作出了规定,即《担保法》第17条2款之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此规定是对一般保证人的保护措施。那么,一般保证人如何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从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呢?一、先诉抗辩权及其特点先诉抗辩权又称检索抗辩权,是指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债权人向保证人请求履行保证债务时,保证人有权要求债权人先就主债务人财产诉请强制执行,或在有物的担保时先执行物的担保。在主合同纠…  相似文献   

8.
孙丽 《人民司法》2005,(11):80-81
1999年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2003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期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都规定期货交易所负有保证期货合约履行的责任。这里所讲的期货交易所的保证责任与担保法中规定的保证是何关系?本文旨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担保法规定:“本法所称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另外还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可以就单个主合同分别订立保证合同,也可以协议在最高债权  相似文献   

9.
罗浪 《人民司法》2023,(23):77-79
一般情况下,仅在保证书上签字的保证人,不受主合同仲裁条款的约束,但当主债权债务合同约定了保证人的保证义务时,保证人在明知主债权债务合同内容的情况下出具的与保证条款内容一致的保证书属于主合同的组成部分,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担保关系亦受到主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正> 保证是债的担保的一种合同形式。与物的担保相区别,保证属于人的担保,按照保证合同,保证人向主合同的债权人保证对主债务人履行债务承担责任,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保证合同的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在我国经济活动实践中,采用保证作为某项合同的担保的情况比较常见,我国《担保法》对保证制度的规定也最为详尽。 保证期间是保证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保证合同实务中涉及到保证人和债权人的权利与义务,当事人甚为关注;同时,保证期间还是容易发生争议的因素之一。《担保法》对保证期间的规定却未尽合理与周详,本文对保证期间法律问题的阐述,旨在求得对该  相似文献   

11.
无效合同保证人的损害担保义务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担保法》第五条第二款的规定 ,主合同无效从而保证合同也无效时 ,保证人、债权人和债务人应各按其过错承担相应责任。对这一规定应如何解释 ,为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理论界对此各执一词 ,担保法生效前的司法解释则前后不同。①而司法实践中 ,对主合同无效时主债务人不能返还已受领给付的情形 ,法院往往以保证人有过错为由判令其负赔偿责任。导致这一不合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对无效合同保证人承担过错责任这一规定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偏颇。本文就主合同无效时保证人责任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一、保证人过错责任质疑民事责任是民事…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审判实践经验,对审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有关保证问题作如下规定:一、保证合同成立的认定1.保证人与债权人就保证问题依法达成书面协议的,保证合同成立。2.保证人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表示,当被保证人不履行债务时,由其代为履行或者承担连带责任并为债权人接受的,保证合同成立。3.保证人在债权人与被保证人签订的订有保证条款的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者盖章;或者主合同中虽没有保证条款,但保证人在主合同上以保证人的身份签字或者盖章的。视…  相似文献   

13.
1.保证期间是保证之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保证人依法定或约定承担保证责任的一段期间。它既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时间要素,也是债权人主张债权的时限。在保证期间内,如果债权入本对保证人行使相应的请求权,超过该期限后,保证人木再承担保证责任。根据我国有关担保的法律规定,保证期间有两种:一是约定的保证期间,即债权入和保证人约定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二是法定的保证期间,指由法律法规直接规定的,只适用于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情形、在担保法第25条第1款和第26条第1款中规定的6个月即属于法定的保证期间。在1994…  相似文献   

14.
吴建依 《河北法学》2001,19(4):147-150
认为专属保证人的抗辩权主要有:先诉抗辩权,保证范围抗辩权、保证期间抗辩权、主合同变更的抗辩权、存在物权担保时的抗辩权、保证合同无效的抗辩权。  相似文献   

15.
一、保证合同无效的确认1.保证合同作为一种从属于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保证合同亦无效。保证合同是以主合同成立为先决条件的,它随主合同的成立而成立,或成立于主合同之后,所以主合同无效,从合同也无效、这是因为保证合同一方面保证主合同债务人履行义务,另一方面是保证主债权人的利益不致遭受损失,在被保证人不履行主合同时,保证人应保证其履行或承担责任。主合同是确定主合同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如果主合同被确认为无效,那么主合同双方当事人所约定的权利义务也无效,合同中所约定的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不受…  相似文献   

16.
论共同保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12条对共同保证作出了规定,即“同一债务有两个以上保证人的,保证人应当按照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份额,承担保证责任。没有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债权人可以要求任何一个保证人承担全部保证责任,保证人都负有担保全部债权实现的义务”。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29日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第19条、第20条、第21条进一步对担保法第12条作出解释与细化,这无疑会对司法实践产生重大的深远影响。本人借此谈谈对共同保证…  相似文献   

17.
保证人是指根据保证合同对债权人提供担保并承诺保证债务人到期履行债务的当事人。保证人是主合同的第三人,是保证合同的债务人。保证人的责任性质、形式及其法律地位,我国现行法律尽管有所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且相当部分难以解决,这直接影响了我国(民法通则》、(担保法)及(民事诉讼法)等的贯彻实施。为了准确判别保证人在保证合同中的责任,研究保证人的责任性质、形式及诉讼地位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保证人责任分为有效保证的保证人责任和无效保证的保证人责任。在有效保证中,…  相似文献   

18.
所谓保证期间,即保证责任期间,也就是保证人向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我国担保法规定了约定或法定连带保证期间如无特指,以下均称保证期间,债权人向连带保证人以下简称保证人主张权利,有保证期间内要求与保证期满后要求两种情况,要求之后,保证人如以保证期间已过为由不履行其保证责任,债权人能否得到诉讼保护,连带保证期间与连带保证诉讼时效的关系如何,目前担保法及其解释规定得比较含糊,有必要予以澄清。一、保证期间内要求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第26条第2款规定“在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和前款规…  相似文献   

19.
保证期间又称保证责任期间,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时间段,过了此时间段,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免除。因此,此时间段的长度,即起止时间的界定就至关重要。《担保法》对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保证期间法定为 6个月,期间起算点为主债务履行届满之日,但对有约定的保证期间长度及起算点则未作出明确规定,从保证期间的立法本旨来看,理应作出期间长度限制和明确起算点,否则保证人将陷入永无宁日的债务负担中,也不利敦促债权人及时行使权利和法院及时查清审结纠纷。   《担保法》第 25条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  相似文献   

20.
先诉抗辩权(right of discussion),也称“先诉利益”或“顺序利益”(benefit of discussion)。它是指在一般保证中,如果债权人没有先向主债务人进行追诉而直接请求保证人履行保证债务时,保证人享有的拒绝履行的抗辩权。我国担保法在第十七条第二款确立了一般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规定:“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先诉抗辩权对于维护一般保证人的权益极为重要,由于担保法对该项权利的规定极为原则,因此在实践中存在理解和操作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一些疑点予以分析,以求教于理论界与实务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