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人类跨入文明的门槛以后,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伟大的理论创造通常会相伴而生。马克思说:“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邓小平正是用他所创造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又一次“解放”了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天地。追溯深圳特区所走过的15年历程,总结这匕年来的建设经验,我们不难看出深圳实践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深圳特区匕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圳特区的建设史是深圳人自觉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相似文献   

2.
龙岗,在深圳特区二线以外,北靠惠州和东莞,东临大鹏湾和大亚湾,南接香港,对深圳特区形成东北环抱之势。龙岗区土地面积接近深圳市总面积的二分之一。大部分土地是乡村。在这些经济发达的乡村,城市化正在加速,龙岗区政府因势利导,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引导农民城市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久前深圳市开始全面推广了龙岗村镇规划经验。由“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在龙岗乡村流行这么一种说法:“由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进城,并不是进入深圳特区,而是就地城市化。最近几年,龙岗乡村城市化速度已经大大加快。龙岗的非农产业已在…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场”,深圳经济特区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要探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之路。 一、完整准确地理解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思路 1、提出顾全“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 早在80年代,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顾全“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顾全这…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四个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制度安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形成合力机制的运作思路。这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机制和制度安排,是靠城市拉力和农村动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和有机集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不是要降低城市化和经营城市的力度,而是要在强化新型城市化和着力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的同时,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拉力和支持力,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同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是使农村被动“输血式”地接受…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方向选择——社会主义 中国式的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坐标。这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选择。邓小平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近代中国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后,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实现 民族独立和解放,中国就不可能发展起来,即使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这一个或那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国。社会主义是百年来近代中国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张振国邓小平同志在他的文选第三卷中提出这样一个新思想和新观点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第255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富裕,是在生产力迅速发展基础上人...  相似文献   

7.
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国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深刻理解、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论述,对于研究分析我区公路事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促进我区公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如果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  相似文献   

8.
一、建立规模经济体系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建立规模经济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实行“三个转变”,实现经济特区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呼唤规模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其运行模式上是现代的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效益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标准,规模经济体系在实现市场效益方面能够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与主渠道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科学、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  相似文献   

9.
进入90年代以来,“民工潮”成为最难以解决的重大综合性问题之一。对此,专家们指出“民工潮”产生的根本动因是城市化滞后,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而不是简单的“卡”和“堵”。本文拟通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介绍和比较分析,为我国的农村城市化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所谓城市化,是指由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既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今年年初,他在视察深圳特区时又明确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还阐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构想;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构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  相似文献   

11.
党和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解决土改后中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从理论上指出了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农村经济必须向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并在实践上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社会化的  相似文献   

12.
深圳特区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经迈上了农村城市化的道路。作为深圳市一个新区的龙岗,如何与深圳衔接起来,走出一条自己的农村城市化发展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发展经济学的非均衡成长理论,对深圳市龙岗区农村城市化战略提出一些构想,抛砖引玉。一、非均衡成长:龙岗区农村城市化的理论选择农村城市化通常指两个相互联系的社区的发展过程:农村社区不断向城市靠拢,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其主要特征:一是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并流向城镇或城市,二是城镇与城市数量增加,若干城市聚集为城市带。从农村向城市…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08,(5):F0003-F0004
双街村位于天津市北辰区中北部,占地面积1.73平方公里,全村545户,人口1644人。双街村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1.6亿元,人均收入2万元。 近十年来,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双街村在党总支部书记刘春海的带领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化、工业园区化、农村城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关于信息思想是其重要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我们学习和掌握邓小平信息思想,既有利于全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有利于推进、指导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实现我省经济大飞跃。1984年9月18日,邓小平同志为《经济日报》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此后,他又多次讲到信息,强调要加快信息化的进程和步伐。《邓小平文选》第3卷就有七处谈到信息,这些宝贵的论述为加快我国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快我省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  相似文献   

15.
綦常清 《党政论坛》2004,(10):11-13
綦常清的“论邓小平的发展观”一文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总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方向;“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实现道路;“非均衡性”和“跨越式发展”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实现模式;“协调发展”和“顾全两个大局”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基本原则;“三个有利于”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现阶段我国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历史选择,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而深圳特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试验场,已率先迈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势必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一、市场经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深圳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D”、基地和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国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农村经济发展要尽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农村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把农村经济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是要进行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三是进行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离土不离乡”、“离土也离乡”等方式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实现从“重产量”到“重效益”的转变,逐渐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上四个转变都要通过市场才能得以实现,因为农村劳动力和农产品首先要得到市场的承认,才能在交换中实现其价值。搞生产先找市场,这对农民和各级农业、农村干部部…  相似文献   

18.
论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聪莉  任保平 《理论导刊》2007,(12):110-1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不是矛盾的,而是有机协调的,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目标和基础,新农村建设是城市化的手段与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以城市化为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一、“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为农村小康建设奠定了基础农村小康建设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观察形势、研究问题、作出决策,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主要位置,他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的提出为农村小康建设提供了契机。早在1978年底,邓小平同志就力主改革要首先从农村开始,在他的亲自主持下制定了党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的政策。19B4年10月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内经济搞活首先从农村着手”…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背景下,本文提出农村网络城市化理论,农村网络城市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农村网络城市化的理论基础在于“Schultz-Popkin小农理性命题”和制度变迁理论,实践基础在于农村网络城市化可以增加城乡居民的就业机会和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