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大陆的土地,开始了一次他称之为“谋求和平的旅行”。11时30分,飞机平稳地停在候机楼前。机舱门打开了,穿着大衣的尼克松总统与夫人帕特两人走出舱门。尼克松看到,周恩来总理站在舷梯前,在寒风中没有戴帽子。旁边站着叶剑英副主席、李先念  相似文献   

2.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在机场,尼克松大步向前,向前来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主动伸出了手。后来,这位美国总统在回忆这一场景时写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而这一天,距离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过去了22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开国大典的当天,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就明确宣告:"本政府为  相似文献   

3.
1971年9月,中美双方商定,美国总统尼克松将于1972年5月前访问中国。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专机到达北京,开始了与中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晤。为迎接这次震惊世界的来  相似文献   

4.
王泰平 《湘潮》2010,(1):32-36
<正>1972年,记载了我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踏上访华的破冰之旅,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短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13,(1):50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华。在尼克松访华的前几天,一个集装箱从美国运输机上秘密卸下并安放在首都机场。这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卫星地面站。在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一天,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一起看当天中美活动的录像。尼克松对周恩来说,现在美国人民也坐在电视机旁看我们今天的活动情况。他指着身边美国国防部安全军官手中拎着的黑皮箱(即微型活动卫星地面站的终端)说:"从我踏上中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及至建交,是新中国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正因其意义重大,对于前来实现“中美破冰”之旅的尼克松总统的来访.周恩来总理格外重视,对欢迎宴会的菜谱、菜单设计等事务他都逐一安排并亲自圈定。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30分。尼克松总统的专机在北京东郊机场准点着陆。当晚7时,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款待尼克松一行。伴随着碰杯声,中美两国的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中美关系之门打开了。《跨越鸿沟》再现了中美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30年前的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越过辽阔的太平洋向中国人民伸出和解之手,前来北京进行他自己称为震撼世界的“打破坚冰”之旅。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时代。30年后,美国第43任总统布什于2月21日~22日访华,适逢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30周年。通过这次访华,中美双方又把两国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美关系风雨30年 1972年,中美两国领导人以卓越的政治智慧超越分歧、寻求共识,打开了双边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当时,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著名的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公报中有关的重要内容,至今仍是发展中美关系的重要法律基石。  相似文献   

9.
胡新民 《党史博采》2014,(12):20-24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北京.当天下午,毛泽东在寓所会见了尼克松.在交谈中尼克松对毛泽东说:“我读过主席的诗词和讲话,我知道主席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国家,改变了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0.
<正>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双脚踏上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举世界瞩目的访华之旅,中美关系随之解冻。尼克松访华,中美高层直接对话,打破了中、苏、美三个大国相互抗衡、互相制约的平衡,表明中美两国为了战略上的共同利益,存异求同,开始联合抗苏。鉴于中美高层接触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为使尼克松访华顺利,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中国政府在毛泽东的主导下,煞费苦心作了一系列神秘而富有戏剧性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一直采取敌视政策。但是,由于新中国不断壮大,在国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迫使美国逐步改变对中国的态度。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震惊世界。从此,中美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2.
孟红 《党课》2011,(2):90-93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震惊世界。经过双方最高领导人几天的紧张会谈,访问取得重大成果,中美两国恢复正常关系之路有了良好的开端。经双方磋商并同意,以中国外长姬鹏飞和美国国务卿罗杰斯为首的外交班子,  相似文献   

13.
朱洪 《党史文汇》2000,(3):24-25
第一次拜会黄镇初次见到尼克松,是在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吊唁仪式上。这时的黄镇和尼克松近在咫尺,但因为当时中美的特殊关系,两人相见不相认。黄镇和尼克松相会巴黎的一个月后,即1970年12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时明确表示: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亲自同他商谈解决中美之间存在的问题。1972年3月,尼克松访华。1973年2月,黄镇被任命为中国政府驻美利坚合众国联络处主任。1973年5月30日,飞抵华盛顿的第二天黄镇去拜访尼克松总统。位于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的白宫,是美国历届总统的官邻和办公处所。它是一座白色墙壁的…  相似文献   

14.
《奋斗》2016,(3)
正作为全国乳业大省,黑龙江省乳制品历史悠久。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做好具有特殊意义的接待工作,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此次国宴准备工作,其中国宴菜品中就有产自美丽小城安达的奶酪。安达被誉为中国"奶酪的故乡"。安达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松嫩平原腹地,地  相似文献   

15.
王凡 《党史博览》2001,(9):11-16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美国总统专机降落在北京机场.走下舷梯的尼克松,主动把手伸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这次越洋的握手震惊了世界,标志着中美关系的"解冻",世界格局随之出现变化.为确保这次握手不致因意外而中辍,其背后纤悉无遗、涓滴不漏的警卫和接待服务细节,至今鲜为人知.笔者在为原中央警卫团副团长邬吉成整理回忆录之际,了解到他自"文革"始即主管钓鱼台的警卫工作,曾是当年尼克松访华警卫工作的负责人之一,遂在他那里搜集到大量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6.
1971年7月15日,经过多轮商谈,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相似文献   

17.
30年前,即1972年2月21日,理查德·尼克松越过重洋来到北京,成为对中国进行访问的第一位美国总统。毛泽东在中南海书房里会见了尼克松。当他们伸出右手握在一起的时候,双方都把左手也搭上去握着,四只手相叠在一起,俩人笑着握了好一会儿。 两国最高领导人的握手,标志着中美两大国结束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对峙与对抗,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8.
孟红 《世纪桥》2005,(7):8-11
引子1972年2月21日,一个春意萌动的特殊日子。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从大洋彼岸飞抵北京,开始了他后来被称作“改变世界的一个星期”的中国之行。此行成功地打破了中美关系二十余年来的坚冰。这次访华期间的某一天,在正式会谈的间隙,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在钓鱼台国宾馆散步。在随意笑谈之后,尼克松忽然话锋一转,说道:“我这次访华还有一项日程,那就是向总理阁下提出一个历史问题。”说着,将恳切又带有一丝狡黠的目光投向周恩来。  相似文献   

19.
1972年2月21日,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访华的总统尼克松来到北京.当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欢迎宴会.尼克松在祝酒辞中竟然引用了一段毛泽东诗词.他说:"我们没有理由要成为敌人.……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李鸣生 《实践》2014,(2):29-29
1974年5月19日,周恩来写完了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批示。这就是著名的“5·19”批示。 尼克松的“黑匣子”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几天,美国的一架运输机提前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运输机刚停稳,一个集装箱便从飞机上卸了下来。这个集装箱被迅速打开后,露出的是一个中国人从未见过的活动型的卫星地面站。在中方有关人员的协助下,美国的这个卫星地面站便安放在首都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