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美刊《批判社会学》2005年第3期上,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教授斯坦利·阿罗诺维茨(Stanley Aronowitz)就迈克尔·布若威的《公共社会学的批判转向》一文发表评论性文章,针对布若威所呼吁的公共社会学,他指出关键在于重建公共知识分子群体,并进行跨学科研究。文章主要内容如下。1987年,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出版了其极具影响的著作《最后的知识分子》,他在该书中认为,曾经有人数相当多的一群知识分子积极地寻找过“公众”。雅各比的目标是要把批判思想带入公众争论领域,作为一名历史学领域的知识分子,他深入地探究了近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二、21世纪:公共社会学的前景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批判社会学家们应该少一点关注专业社会学的激进化,尽管那里总是存在那样的理论空间,而应该多留意培育公共社会学,以便扶植公民社会的各种机构。我们寄予公共社会学的批判性需求是如此之多,而它的前景如何呢?大量证据表明,在美国  相似文献   

3.
跨越界限:走向文化政治经济学——对话鲍勃·杰索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是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著名的社会学教授,长期从事国家与国家权力、批判政治经济学(包括调节理论)、批判现实主义、批评性话语分析、治理与治理失效等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他出版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超越调节方式》和《国家权力》等著作。2012年秋,法国《调节评论》(Revue de la régulation)杂志刊发了法国庇卡底大学经济学副教授阿涅斯·拉布鲁斯(Agnèn Labrousse)、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副  相似文献   

4.
罗斯科·庞德是"社会学法理学"派的创始人,《法律史解释》属于其早期代表作之一。书中,庞德主要阐述历史法学派的兴衰史,并对历史法学派所主张的法律史解释进行分析与批判,最终提出社会工程解释。庞德在特定时空下对法律的解读展现了其建构社会学法理学的独特路径,对批判与建构现今中国法学理论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随后,贝克又发表了《全球风险社会》  相似文献   

6.
正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当代法国著名思想家,被誉为"新纪元的高级牧师",其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泛涉猎哲学、社会学、符号学、政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其主要代表作有:《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拟象与拟真》(1981)、《完美的罪行》(1995)等。这些文本都蕴含着丰富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的复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著名的左翼学者,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每月评论》月刊的联合撰稿人之一,著名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近年来,福斯特在《新自由主义及其批判》、《资本主义普遍性中的矛盾》等文章中对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以及新帝国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抨击,并对社会主义的复兴充满了信心。该文节选自福斯特发表在《每月评论》2005年7—8月号的文章,文章认为,历史并没有终结,种种迹象表明,社会主义正在复兴。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在《棱镜》文集的纲领性文章《文化批判与社会》中提出了"辩证文化批判"理论,将其作为文化批判的方法论,并由此成功地将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引入文化批判理论的架构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辩证文化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具体内容,指出了该理论对阿多诺的实践类文化批判论文及《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后期著作的影响,探究了《棱镜》文集在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框架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文化批判与社会》中的名言"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所引发的论战为线索,分析了阿多诺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战后德国文化重建及历史反思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后,本文梳理了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在战后德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其为文化批判和文化研究理论建设留下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9.
作为“知识分子图书馆”丛书新近推出的系列学术论著之一,《消费文化读本》是一个奇异的混成品。这本论文集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其由表及里的夹心式结构:灰色而沉重的包装内是轻盈随和的主题——物品、消费品、衣食住行,而“物欲横流”的题目下却又是严肃的意识形态批判、文化社会学分析。其有趣  相似文献   

10.
周雪光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担任《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管理科学季刊》等期刊的编委,长期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跟踪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等问题。周雪光教授的研究特点在于既注重理论概念的提炼和创新,又重视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代表作主要有《组织社会学十讲》、《中国城市生活中的国家与生活机遇:再分配与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1.
鲍曼思想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文化理论》栏目介绍的是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鲍曼致力于对现代性的批判,认为现代性中所隐含的同质化倾向和对差异的排斥使现代性和极权主义紧密相联,从这个角度出发,鲍曼赞扬后现代,认为后现代以其差异包容、开放的精神代表了时代的先声。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2002年8月(第70期)出版了关于鲍曼研究的特刊,我们特编发其中的两篇文章《鲍曼的社会学之路》、《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的辩证法》,以飨读者。蔡颖的文章向我们简要介绍了鲍曼的生平及思想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南书房     
《南风窗》2009,(9)
《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徐贲著新星出版社2009年3月版徐贲先生的上一本书《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广受好评,此一本算作姊妹篇。它继续以公共文化为批评的具体对象,通过全球化和民族认同的视角,关注核心问题——社会生活的公共性。而写法,已然不仅涉及直接可见的生活现象,更触及背后的制度分析和批判,虽然比较偏重学理,读来却也酣畅淋漓。  相似文献   

13.
美刊《批判社会学》2004年10月号刊登了加拿大约克大学杰夫·尚茨题为《激进生态学与阶级斗争:一种再思考》的文章。该文讨论了新社会运动和各种激进生态理论,指出了那些可能会在激进生态学和产业工人的联结上设置障碍的看法,并强调用阶级分析的方法使激进生态学理论化,从而找到克服这些障碍的途径。为此,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绿色工团主义(即把激进工会主义和生态学结合起来的观点)一样都是特别有帮助的。现将文章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南风窗》2016,(15)
正在大学里面,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还是有的,但把这个小比例的群体说成是全体,几乎就是偷换概念。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郑也夫教授自称"老愤青",前几年因对教育界现状不满,愤懑地开了"批判的教育社会学"课程,边讲边学,最终形成了《吾国教育病理》一书。南风窗记者日前专访了郑也夫,谈起大学现状,他还是很"愤青",狠狠地批判。同时他也强调,自己的观察只是片面的,自谦为"盲人摸象"。谈话虽不是体系性的,相信读者也能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5.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意识形态霸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刊《批判社会学》2005年第31卷第4期上发表了克里斯托弗.芬利森、托马斯.A.李森等人联合撰写的文章《看不见的手:新古典经济学与社会秩序》。文章考察了新古典经济学(即通常所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兴起过程,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已经成为一种权力技术:它广泛地渗透进各门学科,取得了一种意识形态霸权地位,从而在构建全球化时代的社会组织和政治组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自由主义的商品化、私有化逻辑的过度扩张已导致巨大的环境和社会危机。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摘译如下。经济学和新古典主义思潮的兴起经济学是一门最具影响力的…  相似文献   

16.
1987年春节有,我路过陶然亭公园东门,一眼看见书摊上摆着一本《南风窗》。自从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介绍,我就一直在留意这书杂志。学习社会学以后,我着了魔似的从各种渠道开阔视野,搜集更多的信息,关注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广州的《南风商》杂志便是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好帮手之一,我“捉”住了它,从中定期提取“营  相似文献   

17.
雷蒙·威廉斯是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理论家之一。伊格尔顿说,正是威廉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标志着“文化唯物主义”理论的形成。W·约翰·摩根在丹麦《社会学学报》2005年第6期上发表书评,介绍了澳大利亚学者保罗·琼斯(Paul Jones)的著作《雷蒙·威廉斯的文化社会学:一种批判性的重建》(RaymondWilliams s SociologyofCulture:ACritical Reconstruction,London:Palgrave/Mac-millan,2004)。其主要内容如下。从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上来看,“文化”概念是人类社会研究的核心。埃德温·泰勒爵士(Edwin Tylor)对“文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苏联改革时期形成的独立于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直接导源于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公开性"。戈尔巴乔夫通过"公开性",从构建公共讨论空间着手,引入社会批判机制,发展舆论多元化,直至允许独立于国家控制之外的社团网络、政党的出现等,在个人、社会与国家间建构了一种新的交往关系,形成了具有批判功能的反体制的公共领域,它一方面解构了苏联政治制度赖以存续的政治文化基本成分,另一方面,新的政治文化开始浮现出来,进而引发了苏联政治文化的根本性转型,苏共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19.
张珺 《国际展望》2012,(3):130-133
2012年4月16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公共外交"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外交部新闻司公共外交办公室、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北京外国语大学、察哈尔学会、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政府侨务办公室、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文汇报》、《解放日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  相似文献   

20.
南书房     
游劝荣 《南风窗》2010,(18):96-96
<正>《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刘再复著三联书店2010年7月版《水浒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其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正因为如此,本书作者对这两部经典进行了"文化批判":一部是暴力崇拜,一部是权术崇拜,都是造成心灵灾难的书。不仅过去,而且它们现在仍在影响和破坏中国的人心,并化作中国人的潜意识继续塑造着中国的民族性格。可以说,这两部小说,正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