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锦军  李悟 《中国行政管理》2022,(6):96-101+143
自然灾害和社会危机的突发性以及偶发性,要求政府同时具有两种不同的能力:危机出现前的常态治理能力和危机出现后的危机治理能力,并能够有效衔接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已有的理论大多关注单一场景的治理问题,而很少关注常态治理和危机治理之间的衔接和转换机制。近年来,随着救灾类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政府通过战略性支持其发展,并策略性发挥这类社会组织的多元功能,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常态和危机两种场景下的跨场景合作,从而推动了理论讨论和实践进程中长期被忽视的一种机制的生成——弹性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合作治理的本质是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中,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发展是核心问题,特别是社会组织能否吸纳专业人才。有别于传统研究社会组织的微观管理视角,本文认为,社会组织发生吸纳行为是基于有效合作治理的前提,即社会组织成为治理主体的社会条件与发挥治理功能的制度条件。在此基础上,现有制度环境的多重结构性特征,决定了社会组织吸纳专业人才的路径有所不同,归纳为"嵌入式"定向吸纳路径与"内生式"扩散吸纳路径。前者是社会组织迫于政府推进合作治理的压力引致,后者是社会组织为保证自身使命的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3.
以政府单一主体的突发事件应对和应急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进入风险社会的情境,动员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突发事件治理是构建风险防控体系,满足人们公共安全需求的新方式。鉴于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刚刚起步,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培育。培育应采取区别化原则,可根据应急管理的生命周期和突发事件演化阶段,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发展类型多样的社会组织,以实现资源、事务和组织之间最匹配的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网络社会生成,使公民社会在中国以有别于其他国家的路径和方式生成,同时也使传统以政党一元化社会整合模式逐渐向政党主导的多元合作模式转变.中国公民社会的主体青年化特征,使中国共青团在政党主导的多元合作模式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而中国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特性与共青团自身的优势,也为共青团担负起这一使命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中国共青团要将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并历史性地担负起这一使命,从而为党的可持续领导奠定青年基础,还必须遵循现代社会内在规律,不断推进自身的组织形态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季哲 《中国行政管理》2014,(7):F0002-F0002
2014年5月18日,“第四届中国社会治理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民政部等10多个国家机关部委,  相似文献   

6.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构建良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措施。其中,政府如何成为"精明买家"是关键。济南市市中区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实现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阻碍着政府"精明买家"的实现,体现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不完善、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监管困境。政府要成为"精明买家",应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健全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强化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7.
资源依赖和缓解资源依赖的努力既塑造了组织间合作,也抑制着组织间合作的限度。组织资源依赖研究较多探讨了常态非应急背景下资源需求和准备较为平衡、合作者以市场主体身份出现的对称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合作,对于应急合作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条件下、具有公共权威的政府组织与企业组织之间的非对称合作研究较少或只侧重单向依赖关系,对组织间应急合作动态过程更缺乏深入理解。本文尝试从政府权威和企业社会责任、互惠、合作固化三个维度,分解组织破解资源依赖和维持自主性的合作动力发展逻辑。通过分析应对新冠疫情中口罩生产和隔离酒店服务企业与政府的合作过程,揭示组织间先集中资源应对疫情、后通过互惠和制度化增强合作可持续性的努力。本文理论上有助于揭示组织间合作过程中的资源动机,并为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企业与政府合作可持续性和应急韧性提供政策启发。  相似文献   

8.
面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挑战,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组织都无法单独应对,合作治理逐渐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然而,作为一种新的治理现象,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危机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合作类型及策略,但仍面临着低持续性、能力、信任以及制度激励不足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应以合作伙伴关系为轴心、以危机治理过程为切入点进行制度建构,完善这一已显雏形的合作治理关系。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家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来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地方政府通过政策的底层实践来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基于“情境-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对桂南Q市考察发现:联镇包村制度的运作逻辑显现出跨层级治理表征,是地方政府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压力型体制与目标考核的情境下回应基层社会多元化诉求而作出的一个应然制度安排。联镇包村制度化运作过程不仅具有科层制路径依赖特性,也蕴含反科层化行动取向。在多重压力下,各驻村干部差异化的治村行为呈现出名实分离状态,因而亟需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格局,才能推动跨层级治理的可持续化运作。  相似文献   

10.
农村“失依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社会化的家庭角色缺失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社会化的不同。本研究依据“失依儿童”的情况进行分析,应用社会化理论及社会化途径、社会支持网络探讨“失依儿童”的社会支持情况,应用社会系统类型学对“失依儿童”的社会化与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交叉分析,试图找出如何更好地构建农村“失依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利于“失依儿童”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组织因与既有社区治理主体间的不同关联产生依附式、合作式和竞争式等三种嵌入关系,通过信任机制、行动机制和能力机制等服务策略的施行,产生了提升政治认可、激发社区活力和再造社会资本等多种嵌入效应。以国家法团主义和公民性为视角比较不同社会组织与政府及社会组织间的嵌入差异,能更深入了解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本土实践价值。W市T区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的案例,是基于嵌入式治理的解释框架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协同治理成为回应复杂社会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社会组织作为协同治理的重要主体,如何助推多元主体持续参与协同治理?本文选取两个典型案例,发现社会组织助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协同治理模式及其策略集合:一是以“需求回应”为中心的协同治理,社会组织依托行政权威设计了“瞄准政策窗口”“塑造典型方案”及“借道行政承诺”的助推策略;二是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嵌入合作网络设计了“培植协同网络”“启动任务激励”及“设置可视反馈”的共同体生成策略。社会组织面对不同制度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助推策略。研究结论深化了社会组织微观行为研究,对于社会组织助推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非政府组织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具有快速反应与自主参与、填补信息缺口、满足个性化需求、帮助"造血"能力恢复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优势,也由此加深了各界对非政府组织的认同。文章分析了汶川地震中非政府组织的运行逻辑、自身优势、制约因素和完善路径,对数字社会环境下的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治理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