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城乡结合部的混乱局面,原因不仅在于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间的深层矛盾以及流动人口、违章建筑等,还在于现行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加强城乡结合部管理,需要在区域上变二元交叉为一元兼顾,在乡镇、街道体制上变大而弱为小而强,同时还应取消城乡结合部乡镇经济发展方面的高指标、高任务以及村集体的公共管理职能,重建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2.
曹杰  于守武  宋博  李贺体 《学理论》2013,(10):151-152
笔者赴开滦荆各庄社区、唐山市开平区栗园镇荆各庄村就城乡结合部文化活动发展进行调研,分析出城乡结合部文化活动的现状特征,总结出城乡结合部开展文化活动取得经验,发现城乡结合部文化活动尚且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一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深圳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积极情感多于消极情感;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性;外地农村户籍人群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城乡和外地城市户口人群,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主观幸福感也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初中文化程度人群主观幸福感程度最低。深圳居民社会支持处于中等水平,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总体上呈正相关,尤其是来自于家人、朋友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北京是众多青年流动人口向往和最终落脚之地。他们能否尽早尽快地适应北京市的社会生活折射出北京的政策制度、经济结构、主观态度等多种要素对流动人口的开放、包容与接纳程度。本文整合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比较了北京市不同年龄、不同户籍流动人口在人际交往、社区参与、闲暇模式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青年流动人口行为适应程度低于年长流动人口,多种因素制约着他们有效地参与到北京的社会生活中。  相似文献   

5.
城乡结合部党的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城乡结合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应对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是实现城乡结合部党建向城市社区党建过渡的需要,是改进城乡结合部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需要。当前,应积极探索城乡结合部党的建设规律,通过推进城乡结合部党建理论创新、完善城乡结合部党建工作制度、创新城乡结合部党建方法,不断提升城乡结合部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包容性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稳定的制度安排让每个人都有自由平等发展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享受发展与改革的成果。包容性发展是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给的逻辑导引,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公平供给是对包容性发展理念的现实实践。包容性发展的逻辑框架包括发展主体、发展内容、发展过程和发展结果。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公平供给应在发展主体上平衡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在发展内容上解决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缺失,在发展过程中优化供给程序,最终实现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尤其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享受这一发展结果。  相似文献   

7.
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问题是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浙江省为样本,考察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的差异。研究发现,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差异使城乡居民政治效能感产生差异,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城市户口居民的政治效能感高于农村户口居民;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亦使政治效能感在社会、经济等个体特征在不同户籍类型或不同居住地的人群中表现可能完全不同。为提高农业户口居民、农村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和政治参与有效性的自我评价,应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契机,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扩大农民参与渠道,提高农民参与能力,积极回应农民诉求。  相似文献   

8.
《行政论坛》2016,(3):69-74
城中村是当今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是城市社区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治理不能离开该类社区。办州市姑苏区葑门街道"城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该城中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较多,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难,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但是对城湾村的治理又存在资金缺口大、政府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以应急管理代替长效管理、外来人口需求常态化等问题。基于此,需要将城中村治理改造纳入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考虑外来人口需求的同时,控制城中村流动人口无序流入,建立城中村治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中村两大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人民生活全面小康的背景下,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是改善民生的题中之义。公共文化服务是社区基层治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之一,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提高居民需求与实际供给的匹配度。围绕HZ市SC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水平评估进行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需求层次理论建立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辅之年龄梯度理论和利益群体分化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专家咨询等方法确定社区公共文化供需匹配水平的要素体系,基于理性人假设和数学模型建立社区公共文化供需匹配模型,并对SC区进行实证供需匹配度测算,从中得出了SC区各街道、各年龄层次、不同户籍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的文化供需匹配度值。  相似文献   

10.
闻瑞东 《学理论》2012,(30):53-54
社区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文章分析广州社区文化建设存在不足,并探寻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使用logit模型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原户籍"农业-非农业"的城乡身份和现户籍"本地-外来"的区域身份对其身份认同存在显著不同的影响,以获得当地住房为代表的经济融入水平有助于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实现。除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外,流动人口的家庭团聚也是影响其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在使用倾向值匹配法消除样本选择性之后,家庭团聚对流入地身份认同的净效应依然存在,因此增加和完善促进流动人口家庭团聚的公共服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1995~2000年户籍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了人口学特征以及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特征分析,结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思路,探讨首都未来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与分布趋势,阐述了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必将影响首都人口的规模及再分布.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水平及教育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配额抽样方式调查了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知识。调查显示,青年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还缺乏科学的认识。本文还运用“继续社会化”理论,比较了社会化的正式机构,如家庭、单位、社区等对青年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社区教育对流动人口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城乡结合部地带,受特殊的历史、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这一区域矛盾非常复杂,治理难度较大。尤其是在土地征迁、经合社10%留用地项目建设、"三资"管理等方面频频发生的基层干部贪腐现象,不仅直接损害了村民(社区居民)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和政治信任,成为城乡结合部稳定和发展的一大障碍。预防村(社区)基层干部的腐败,一要强化村(社区)务公开,对"三资"管理实行"钱账双代理"制度;二要加强村民(社区居民)的监督权、罢免权,让群众积极参与到村级(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当中来;三要规范程序标准,营造公开透明拆迁环境;四要加大查处力度,发挥惩戒威慑功能。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迁移流动人口区域分布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北京市1995-2000年户籍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了人口学特征以及区域、产业、行业结构特征分析,结合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新思路.探讨首都未来迁移流动人口的流向与分布趋势,阐述了城市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以及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必将影响首都人口的规模及再分布。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城市化中的“城中村”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即为在城乡一体化总体规划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征地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被城市所包围,但管理体制、居民身份、土地制度与社区传统文化仍未加以转变的一种社区类型。一、城乡二元隔离政策首先是城乡二元户籍政策。迄今为止,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身份壁垒尚未打破,二元社会还没转变为一元化社会,而是暂时处于“三元社会”的过渡状态。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被城市所包围,虽然村民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但仍无法完成其身份的转型,农民依然只能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村。城中村的居民虽享受着市政公益事业的便利条件,在物质形态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数据,考察当前我国学生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书本费、获取免费午餐和贫困生补助三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城乡、内外差异及县际变异。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还未实现,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外县户籍学生享受贫困生补助的机会明显少于本县户籍学生。本研究认为,"十三五"期间,相关部门应着力解决好城乡和各地区之间公共教育服务质量的差距,特别要加大力度,更好地落实对外来流动人口贫困生的补助工作。  相似文献   

18.
居住区的特征会对青少年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否存在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还缺乏基于中国数据的检验和呈现。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的数据,发现不同类型社区影响城镇青少年成长的邻里效应:单位社区的集体社会化程度高于街坊型社区;商品房社区的社会控制水平高于街坊型社区;这些会导致青少年在自我教育期望和同伴上进程度上产生差异,进而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这些研究发现揭示了青少年教育中的社区情境属性,对理解和推动转型期中国青少年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融入成为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经济整合、社会生活、政策接纳和文化适应等4个一级维度和11个二级指标及35个三级项目。以大样本的青年流动人口调研数据为基础,在北京市收集了覆盖全市青年流动人口的8618份有效调查问卷,应用基于模糊积分的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整体社会融入度的评价值,得出北京市青年流动人口具有"差序融入"的社会融入特征。此外,还对指标体系的特征、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13)
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体制,取消农业和非农业城乡户口划分,回归到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身份登记功能,逐渐剥离依附在户籍身份上的不平等待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取消城乡户籍人口的身份划分,建立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这将直接产生改革红利效应,有利于开启户籍制度实质改革、推动人的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社保一体化改革,并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关联配套措施,产生改革协力并从整体上推动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