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来信】
  我是一名来自外地的打工族。小时候,我跟父母、奶奶生活在一起。在一次车祸中,父亲走了,后来母亲带着我改嫁。前段时间,奶奶打来电话,说想让我给她养老。我感觉压力有些大,想咨询一下,我对奶奶是否有赡养义务?如果由我来照顾奶奶,那我的伯伯、姑姑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相似文献   

2.
受的味道     
每到夏天,我们家便飘散着绿豆汤的清香。妻用一个紫色的砂锅,文火慢熬,一粒粒绿色的小豆在汤中拥挤着摇摆身子,最后那一锅浓浓酽酽的汤也变成浅绿色的了。我们家住七楼,厨房在阳台边。整个大楼的人在夏天总能闻剑我家熬绿豆汤的香气,所以每当我汗淋淋地上楼回家,碰见邻居,他们总会笑着说:“哟,回家喝绿豆汤啊?”这一声问候连同楼道里吹过的凉风一起沁入我的肺腑。当我轻轻旋转钥匙推开门,桌上早已盛着一碗微温的绿豆汤,在妻的凝视下,那碗绿豆汤我一饮而下,顿时,温润的感觉一下涌向我全身四脉八方……  相似文献   

3.
人的感觉经常骗人,有时觉得挺明白的问题,实际是不甚了然。我对于李德的认识就是这样,例如他是怎样来中国的?又怎样去了苏区?在苏区究竟做了些什么?下台后的表现如何?在中国的两次婚姻情况是怎样的?在陕北是怎样生活的?我带着这些似知非知的问题,在书山文海中仔细地、久久地追踪着李德的足迹,寻找着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走近许振超     
我认识许振超有一年多了,也写了一批关于他的报道,但我感觉真正走近他,却是在今年2月。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来到许振超家里。他的妻子许金文大姐从书橱中间一个带着锁的小抽屉里面,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巴掌大的小红本对我说,你只要看看它,写振超就能有感觉了。 那是一个很旧的笔记本。扉页的正中问用大红戳印着:市北区  相似文献   

5.
盲道悠悠     
自打“以人为本”成为开发北京的一个指导思想以后,真好像有一道阳光照射进来,新建的、翻修的马路,一下有了盲道、坡道。我的一位盲友说,那不是道,“那是我的眼睛。”而且,他欣然附耳对我言道:“我感到这个社会是我的了。以前不。以前我感觉不到它是我的。”我的这...  相似文献   

6.
孙延鹏  王振 《党课》2006,(8):56-58
8个月生活在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近乎与世隔绝的海上平台上,会是一种什么感觉?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体会不到,或者说根本不想去体会、如果没有非凡的毅力和绝对的责任心,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但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人能做到,那就是我们光荣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7.
老屋     
长久以来总被一种久远的情结所困扰。灵魂深处固执地拷问着一个问题.老屋是什么?老屋里我们留下了什么?老屋又带给了我们什么?每每梦到久违的老屋.那不起眼的老屋像一位慈祥憨厚的老人,永远不嫌弃我.总打开那扇斑斑驳驳的门接纳我。老土炕的烟味、门外草垛的香味、山药蛋的焦味撒满梦中的笑靥……于是我被一屋温暖的柔情和怀旧的思绪紧紧包围……梦中的老屋还是那个样子,历经岁月的风吹雨打之后.依然容颜来改,旧貌未变,一如当初的风姿,固守着那片梦开始的黑土地。  相似文献   

8.
点错了名字     
开会,秘书不在,我正好这个时候进了会场。校长说,包老师,你来点名。我睁大眼睛望着校长,并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那意思是:你叫我?校长笑笑,似乎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9.
当飞机在巴塞罗那上空盘旋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幅和谐美丽清秀淡雅的图画。那被蓝色海洋环抱着的绿色城市,被五彩花坛簇拥的白色建筑,无不展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雄伟壮观的神圣家族教堂,新颖别致的奥运村,巧妙不露痕迹地融合着古老和现代。我相信,凡是去过巴塞罗那的人,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感觉,也许这种朦朦胧胧非同寻常的感觉可以从时间上归于古代与现代相反相成,从空间上归于人类与自然水乳交融。浏览巴塞罗那,我常常会对所处的时代产生怀疑,看人们衣着打扮是当代,看周围环境是古代;也会对城…  相似文献   

10.
空心看世界     
孙道荣 《党建文汇》2010,(11):51-51
我看到水田边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更繁盛,姿态更优美,我当场就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  相似文献   

11.
德国有多少中国人?不知道。因为我没有统计过,也没有打听过。反正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感觉不会错。街上见到一位黄皮肤的路人,友好地笑一笑,说声“您好!”如果对方回答“您好!”那他就是中国人。接下去便是相互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哪里来?”“住哪里?...  相似文献   

12.
“五一”小长假回农村老家.在整理抽屉时。意外发现了一本厚厚的文件夹,“记账本”3个硕大的字体呈现在我的眼前,不用问,这准是我那老爸的“杰作”。要说起我那老爸,别看他当了一辈子农民。识字又不多,可写写记记的却是满在行的,这账本又不知是记着点儿哈?  相似文献   

13.
盼年的母亲     
四少 《廉政瞭望》2010,(2):71-71
这段时间母亲有点异常,时不时问我,一“今天几号了?”其实,客厅的挂钟上明明白白显示着日历。终于有一次我被她问得不耐烦,朝挂钟努努嘴说,“今天几号,您自己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母亲叹一口气,“我怎么感觉上面的钟坏了,日期慢了。”  相似文献   

14.
一路有您     
那年,北上的列车,载着我一身的疲惫,来到这个素昧平生的城市。尽管在新生报到时已经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接待,可当我漫步在这个陌生的校园时,仍不停地追问自己,“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那梦想中的名牌大学又在何方?”回想着十年寒窗苦读中时时念叨的远大抱负,看着现实的差距,一种失落感慢慢滋生。  相似文献   

15.
期盼迈动双腿文/袁敏杰我理解,人字这一撇一捺的形义,便是人的两条腿。有人会说:一撇一捺两条腿?就那么八叉呀!不错,那两条腿看起来是八叉了些,可那不正是人类刚刚直立起来,撇捺着腿,蹒跚学步的憨态形象么?遥想远古时代,人类从猴子进化为人,走出森林,便不再...  相似文献   

16.
慎言取代     
一位报纸记者给我打电话,问我一旦电脑网络取代了纸制书籍,我会是个什么心情?我告诉他我首先认为电脑网络不会取代书籍;他问是不是我觉得那是很久远的事情,所以不加考虑?我说,在我看来,无论多久,纸制书籍都还会存在。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也许是我们这个民族过去落后得太久了,特别是跟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脱节了颇长的一个阶段,因此,对于世界上人类所发明的新事物,在张开双臂拥抱的同时,有时就不免把科技上生产上的某些工具性的进步,夸大为衡量文明程度及富裕程度的标准。十几年前,电视机在中国开始普及,也曾有记者打电话给我…  相似文献   

17.
段子     
《廉政瞭望》2014,(23):80-80
点钞机真是一种悲催的商品,被人卖了还要帮着数钱。向暗恋的女生表白了,她竟然说让我死了这条心!殊不知这句话折磨了我很久,我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的量词会是“条”?历史课老师讲到毛主席时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勤学好问的我马上举手问:“老师,那,熊熊火焰?”老师回答令人无法反驳:“温暖了我……”  相似文献   

18.
去年一整年,我都在纠结两个问题:我能否成为一个媒体人?以及,我该如何变成一个称职的媒体人?4月起。我开始在某媒体实习。实习机会来自一次偶然的简历投递。在那以前,我以为像我这样的专业背景是不可能受到媒体青睐的。事实上也有不少人总是问我,为什么你不去做律师,要做新闻?“是这样,其实我不喜欢做律师。”“那你为什么学了6年法律?”“……好吧,我承认,比起操作规则来说,我更喜欢挑战规则。”  相似文献   

19.
雷抒雁 《党建》2011,(6):52-54
那金灿灿的 弯如新月的 是镰刀吗? 是的,那是我熟悉的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家     
佚名 《新湘评论》2014,(10):54-55
什么是夫妻?相爱一辈子,争吵一辈子,忍耐一辈子,这就是夫妻。什么是家?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苦辣酸甜的窝。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究竟什么是家呢,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来口斤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说:“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窝,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地,断断续续地回答说:“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