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得到阐释和发扬,这是人类解放的一个里程碑。然而作为主体的人拥有了自由,同时也就放逐了权威和神圣,这一根本原因造就了现代社会的特质--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意味着社会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一系列困境。“人之德性的丧失”、“政治与法之正当性的丧失”、“人类之超越性的丧失”成为三大现代问题。现代性的一切问题最终要依靠某种特殊类型的法治来解决。对于这种未来的法治,中国哲学与法哲学必将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
余卫国 《求索》2007,(10):125-128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本质属性、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文明的量度,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从世界历史的历史观高度,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以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从而使人真正摆脱“理性”的控制和人对“物”依赖,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现代性道路,追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性意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其一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三必须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这样一个路径来展开对物化现象的现代性批判,特别是对物化造成的“时间的空间化”问题的批判在本质上形成了他对现代性批判的原则———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这一原则揭穿了资本在现代社会取得统治地位的秘密在于抽象劳动的普遍化。因此,《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现代性批判的原则的价值向度和当代意义就体现为:本质地呈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与“问题意识”的双重观照之下,可以看出,近代以降,中国道教界既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也缺乏一种在社会历史语境产生剧烈变迁情境下之变革自身以与时俱进的理念。一种宗教在社会中的生存乃至发展的基础,便在于它与社会广大民众的多元互动。在经历了社会时代剧烈变迁的今天,中国道教如果要不被继续边缘化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反省自身、反省传统的问题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观念,积极建构起一种与当代社会/人间互动的普世化模型,通过自我颠覆与重构,脱胎换骨地走出传统、走进现代、走向未来。这是中国道教现代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问题反思的辩证思维与当代生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思 《长白学刊》2009,(1):24-27
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已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前沿课题。现代性的命运表征着现代人的生存命运,现代性启蒙理念引导的现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方式不再具有新时代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而是充满着矛盾危机的问题意识:现代性问题凸显的现代人的生存命运已经到了当代人类必须自觉地反思批判和创新的转折点。用马克思主义辨证思维反思现代性问题,对于探寻现代化的和谐发展与重建现代人的生活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缺少创新意识的人很难有大的作为,一个没有创新机制的企业很难保持长久的兴旺。我们红豆集团可以说是靠创新起家的,也是靠创新发展的。文化创新——以现代意识取代传统意识乡镇企业是农民创办的。农民固有的小农经济思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东亚开始全面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东亚文化也经历了现代化转变,东亚崛起证明了东亚现代性的出现。从东亚伦理与东亚价值、东亚价值与东亚意识、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东亚价值观与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文化与现代化等层面来全面研究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性。如何建立东亚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东亚价值观与东亚普适性,这些主题都是东亚现代性之功能与意义。伦理与价值是第一层次的,价值与意识是第二层次的,东亚意识与东亚认同是第三层次的,由此展开对东亚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研讨。"文化东亚研究"就是要探讨东亚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本伦理精神向现代工商社会的工商伦理精神的转变的历史进程",这是研究东亚伦理、价值与意识现代性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我是公民,而不是老百姓。”这是中国社会现代进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树立的观念。因为,只有具备了公民意识,才能谈得上公益意识。  相似文献   

9.
菅强 《人民论坛》2014,(7):206-208
社会转型是指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人类生存状态中常在的“欲有”和“缺乏”这对矛盾外化为社会基本矛盾,驱动人类社会不断向现代迈进。中国作为后发转型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注意防范片面的资本动力带来的消极影响,必须以人为本,回到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标的现代性转型道路上去。  相似文献   

10.
姚登权 《求索》2005,(6):54-57
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现代性思想才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实际上在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中,却过分地注重了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而忽视了人的作用。因此,我们的现代化研究必须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在现代社会中对各种事物所持的态度,从不同方面分析他们的现代性思想。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现代性在蓬勃发展中已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自身的弊端,面对“物质利益难题”,马克思开始质疑并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犹太人问题在本质上属于现代性问题,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构成维度,犹太精神只是市民社会的精神反映。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批判,揭示并超越资本主义“旧”现代性,马克思找到破解现代性难题的出路——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是第一个使现代性成为问题的人。他从思辨和理性的角度观照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失落以及现代文明的历史意义问题,在其艺术观、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中表达了一种矛盾的反思意识。他使对文明与人性冲突关系的现代性批判在张扬理性的思路上发展到极致,黑格尔本人也由此成为疏远人类的存在本源最远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道德失范与信仰危机并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日趋紧张。面对现代性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存在着多种路径或选择,汲取传统美德伦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路径或选择。中西传统美德伦理是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厘定中西传统美德伦理的现代意义和价值系统,使之重开新生面,是我们解决现代伦理学各种理论争论,甚至解决现代性社会道德实践问题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直接颠覆,新文化运动引领着现代“新青年意识”的崛起.意义重大的是,“新青年意识”揭开了传统文化作品中“大团圆情结”所遮蔽的国民“奴性心态”,解构了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思想束缚;“新青年意识”彰显了新时期“悲剧意识”中所蕴含的“献身精神”,建构着近代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变革意识;“新青年意识”还重新诠释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昭示着现代人精神品格培育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杨向荣  雷云茜 《探索与争鸣》2022,(7):118-123+179
木心的《从前慢》不仅是一个怀旧文本,同时也是一个“慢速审美”生存的镜像文本。当下《从前慢》以二次创作的方式被广泛热议,诗中的“慢记忆”书写隐喻了一种“慢速审美”理念,表达了现代人对加速现代性文化镜像的回应和反思。“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观念为对抗竞速文化下的新异化提供了一种美学反思路径。现代人提倡慢速的生活态度,呼吁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正反映出竞速时代的审美救赎诉求。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极富争议的哲学家,尼采的思想涉及到国家、宗教、道德、艺术、爱情、历史等等方面可为蔚为大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尼采是作为第一个提出现代性问题并试图予以解决的人,而他的一些法律思想也正是建立在他引以为豪的“权力意识”基础之上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尼采关于正义、自由、意识等具有法哲学价值的概念的分析为现代法哲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7.
“恶搞”,在过去就叫“胡说八道”、“歪谈乱道”,叫“恶言詈辞”、“恶语伤人”。这样做的结果是黑白混淆,是非颠倒。一个社会无不有自己的主心骨,或曰主流意识。主流意识是价值导向,是人的灵魂,是要内化到人的心灵深处的。主流意识是社会的领航。社会前进的方向是否正确,前进  相似文献   

18.
有两种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现代性”;另一种是广义的“现代性”。从积极的意义说,克服现代性的文化危机,实质就是拓展现代性内涵,使其由狭义的“现代性”向广义的“现代性”延伸。本文集中讨论了两种“现代性”在时间观念和乌托邦观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当下全球化时代的中心话语,掌握着当今世界的主导话语权。传统现代性的弊病不断凸显,特别是导致“人”的问题日益严重,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日益增大,需要对传统现代性带来的“现代病”进行揭露、批判和反思,也需要从现代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当下的服刑人员。时代呼唤人本理念和人的现代化,还给“人”以主体地位。现代化文明监狱也应该调整改造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把服刑人员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文明监狱改造工作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0.
鲁迅早期思想呈现出强调“主观之内面精神”的“主观主义”倾向,日本学者竹内好结合鲁迅十年沉默期的生存体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回心”说,极大影响到此后鲁迅研究的格局.但是,只有把鲁迅的这一思维范式放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宏观背景下来考察,才能准确辨析和判断出它的时代价值及其思想史意义.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回心”思维催发了现代意义上“个”的诞生,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性的进程,并使得中国的现代性呈现出一种所谓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