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时代和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和谐写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优势;社会和谐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阶级社会的区别;社会和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作过一些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继承前人探索成果和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并着重从经济的角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世纪,我们党又从社会建设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些认识和重要论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状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论断,必将有利于我们党更加卓有成效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明确了探求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根基,“社会”和谐拓展了探求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视野,社会“和谐”彰显出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新论断还折射出研究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秦刚 《理论前沿》2007,(10):16-17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之一,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本质属性,是相互并列的,也是相互包含的。它们从不同的领域反映和表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向,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面貌。  相似文献   

7.
李君如 《理论前沿》2006,486(21):5-8
文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科学内涵及现代化奋斗目标三方面论述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分析了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观松  殷安阳 《理论前沿》2006,482(17):1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必须随着实践不断深化。在“老祖宗”的结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上,要注意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上,我们的根本原则是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在中国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必须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认识这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探索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总概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要经历阶段性深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认真学习党史、国史,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是一个矛盾得到有效协调且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充分实现利益的有效整合,帮助社会中那些困难的和弱势的群体,及时有效地缓和矛盾与化解矛盾,充分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刍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应对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正确选择,也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在坚持各种文化的和谐发展,同时打击、清除落后腐朽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抛弃了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照抄,从经济和政治上彻底否定了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对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并完善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的提出,既是对此前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总结,又是新的探索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的内涵,是对中国共产党从"以苏为鉴"背景下的商品生产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后到完善宏观调控与民生转向这一认识全过程的总结,包括基础、主体、工具及目标等四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社会主义社会警民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界定警民关系的本质属性是研究警民关系的理论前提。警民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警民关系的本质属性,其矛盾性质是人民内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警民关系的本质属性,必然表现为需要关系、服务关系、平等关系、合作关系和友善关系的特征,这五种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社会和谐警民关系是以满足需要、平等互助为基础,以服务、合作为基本内容,以情感友善关系为纽带的新型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当代青年的政治意识表达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政治、对主义的关注呈现淡漠化趋势。为准确把握当代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现状,找到更好地引导当代青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笔者展开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柳建辉 《理论前沿》2007,510(21):15-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十七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提出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更加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经过从十六大到十六届六中全会近四年的深入探索,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有了更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独特表现,它不仅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诠释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民族内涵.它的一套完整的独特的相互间不可分割的理论架构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领会和把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科学体系.在今后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有着深刻科学内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再次引导中华民族走向更加繁荣富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