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以突显学科的德育功能,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带着学生走,关键在于"领",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学生一起走,重点在于"陪",教师的"陪"是决定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带着教师走,教师莫忘"跟",教师需要用评价规范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而"跟"的法宝就是评价。  相似文献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从课程本质属性出发,探寻价值引领的课堂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价值引领的道德与法治课程,首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价值落点,然后遵循“认知—感悟—信服—内化—行动”的价值养成规律,还要探索问题思辨式、具身体验式、躬行践履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引领学生澄清价值判断、内化价值认同、校正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3.
教学评价应坚持素养导向,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现行作业评价手段,还存在单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等问题,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优化作业设计,要促进学科单一知识向学科多维素养转化,延伸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增值维度。道德与法治课作业设计的有效路径,应以价值引领落实政治认同,以时代特色培育责任意识,以实践活动涵养健全人格,以思政一体延续法治观念,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生成素养、发展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中考的模拟性测试作为阶段性学业水平考试为广大师生所关注,它承担着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使命。因此,试题须基于真实的学科需要和社会生活创设情境,以指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任务设置实现试题“善”的价值引领,同时通过试题评价效能的提升引导学生在“悟”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道德在实现法治过程中有其积极价值。法治是道德的价值目标,从当今社会治理来看,道德对于法治的价值意义揭示了法治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应该如此的道德价值,道德使法治具有了值得人们追求的意义。它表现在道德对于法治过程中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道德是确立良法的基础;道德是法的适用的必要保障;道德是守法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与法律的一体化意义上提出“道德法治”的命题,是试图在当前的背景下梳理和阐释道德与法律共生共长、互促互进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法治的框架下的运作和其对法治的推进作用。这里的“道德法治”不是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而出现,而是着重突出一种观念,即只有通过道德与法律的良性互动才能实现社会的理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法治社会并不是纯粹的泛法律社会,依法治国也不是孤立的治国方略。法治带来了道德精神的革命,赋予道德以新的内容。而道德中永恒的精神,如正义、自由、公平、诚信也成为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它对于法治实现的制度前提、主体法律心理、法律实施环节都起着不可忽视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事关治国模式选择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古代法哲学和西方法哲学(本文主要指自然法学和分析法学)虽然对此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它们的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因而根本不可能科学地揭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当今中国的治国模式正经历着从德治向法治的重大转型,这必然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的同时,重新审视和构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罗桂全 《桂海论丛》2007,23(3):20-2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探讨法治文明与道德文明各自的特性及其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二者的互动规律及和谐关系,进而说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互统一的,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齐瑞 《前沿》2005,(7):137-140
法律与道德关系问题是法理学由来已久,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探求不仅具有应然与实然的理论意义,更是关乎社会控制模式选择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又以一些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法治进程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既简单又复杂;既相互渗透又彼此保持距离;既有契合之处,又有冲突之时,寻找二者契合点,解决二者冲突是本文试图予以阐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的推进应以法治来支撑 ,它不仅是立法环节以法律的技术性吸收和确认道德标准 ,即通过道德法律化去实现道德的追求 ,而且是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及法律宣传教育等多个渠道即法治的全过程深刻的阐扬法治意识 ,以促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张小丽 《前沿》2005,(9):179-181
法治发展应该获得相应的道德支持。我国社会普遍的道德与法治不相适应,道德不足以支持法治。道德有很强的传统性,传统道德的影响仍然很大,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不和谐是明显的。在法治进程中,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道德,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传统的重等级、重调处道德观显然与法治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的义利道德观对市场经济法治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法律化是中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西方法律现代化实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借助道德的法律化来维护道德传统,提高道德实践水平,在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并举的治国方略的指引下,最大限度地整合道德与法律规范,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秉承几千年的德治教化,中华民众树立了根深蒂固的德治意识.在法治建设的初期,正确对待民众道德评价显得日趋重要.防止道德评价冲击法治,又使民众道德评价作为法制中的社会监督手段之一,有益于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5.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和急剧的社会变迁积累了大量社会问题并暴露了深层矛盾。这些综合性难题的解决既需要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运用,也离不开人们的道德自觉。但法治与道德的相辅相成是有条件的,法治与道德在性质、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适用领域等方面存在着区别,只有尊重双方的边界避免法治与道德的越界滥用,才能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珣 《前沿》2013,(8):64-66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法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传统中国社会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秩序架构和原理,法律与道德问题,在中国就转化为"法治"和"德治"的命题。在当今法治社会中,道德是否仍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拟从法史学角度,以中西方历史考察为基础,谈谈法治社会视野下道德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特别是“德法兼修”理念的凸显,对该学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的“德主刑辅”思想,对我们重新思考厘定“德”“法”的作用、把握处理好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关系、贯彻落实好新课标具有启示意义。基于“德主刑辅”思想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实效性的增强,需要我们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申“以德为先”;提升教师的道德领导力,充分发挥教师主体的价值引导作用;注重寻求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内容的关联点,促进二者的相辅相成;强化情感教育的渗透,发挥情感教育感化心灵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法治社会建设中的道德问题,除了加强社会成员的德性培养之外,还需要通过制度尤其是法律来解决.立法和司法是法律解决道德问题的两种重要途径.道德问题的立法解决,是将道德适度转化为法律,实现主流道德价值观的制度化,强化道德约束力,引导社会成员崇德向善;道德问题的司法解决,是通过司法的救济机制,倡导合道德行为,抑制非道德行为,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法和司法双管齐下,能够整合多元价值,协调利益冲突,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增强道德认同,构建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同时,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又为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又是道德经济,要求德法合治。法律是道德精神的基本体现,道德建设需要法制的引导和支撑,只有加强道德建设与制度建构,完善以制度为核心的道德建构,才能给社会主义道德的有效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