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法治属性和文化本质,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思想文化基础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目标任务。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认同与内化,有助于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认同导向功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分别对国家、社会和个体具有行为导向功能,推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安排、社会基础与共同行动,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凝聚力。结合时代要求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为此要充分展现并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蕴含的民族共同性、法治规范性和文化导向性的现实效能。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学校作为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肩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汇聚中华优秀文化精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以及增强中华优秀文化认同,建构从文化认知、文化自觉到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教育路径.文章从心理学的知情意行四维度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即学校通过"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共同体认知""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共同体情感""全面升华'五个认同'情感体验,增强共同体意志"和"聚焦促进民族'三交'实践活动,推动共同体实践",建构多位一体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视角、多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就是对中华民族最高层次的认同,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的崭新理念.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之基、加强民族团结之魂、提升民族凝聚力之根.只有厘清新时代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明晰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诉求,展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各民族大团结的强大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增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为了推进民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开展全面的教育实践活动。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然而民族地区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面临着教学效果欠佳等诸多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民族地区高校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共知”“共情”“共行”为抓手,实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思政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方略,是新时代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目的 是让各族人民"在一起"的格局与态势牢不可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通过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环节,让不断铸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动地推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密码.  相似文献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的重大原创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述中寻找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原则性和方向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是在批判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深刻剖析其自然与历史根源、有力批判其意识形态形式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观认为无产阶级在民族运动中具有先进地位,以民族平等为重要原则,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逐步走向共同体,同时,也承认并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特殊性。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系牢民族团结互助纽带,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从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同源论”与“同终论”是民国时期的主流民族历史叙事模式。前者认为国内各族有着共同的血缘起源,后者认为各族已经同化成为一个高度同质化的中华民族。这两种民族话语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各族团结抗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它们对国内各族的族际差异与自我认同缺乏包容性,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一个更包容族裔差异的历史叙事模式,为现有“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叙事奠定了基础。这段历史表明,民族建构是有限度的,在民族建构过程中要对各族的多元差异给予尊重与包容。我们要探索与完善我国既有的“多元一体”民族建构模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与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诉源治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之一,是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使各族人民群众之间关系和谐、和平共处、团结协作,其本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相耦合。黔东南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推进诉源治理的特色是深度融入民族元素,现全州法院新收案件总数减幅较大,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成效显著,从中获得的启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推进诉源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动力源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保证;深度融入地方民族元素是重要举措;预防矛盾纠纷发生是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4月29日,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授牌暨两省(区)五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签约仪式和理论研讨会在文山市隆重举行. 会上,文山州宣布,聘请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民族学会名誉会长杨圣敏等20位专家学者,作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聘专家,并颁发聘书;向文山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叙事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有文化形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理论基础,以党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为思想动力,以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孕育的共同体理念为文化基因。当前,面对多元文化差异性弱化文化认同、区域发展不均衡削弱民族认同基础以及西方“普世价值”理念侵袭等问题,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进而构筑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是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石。作为人类社会影像的重要记载和传播方式,纪实摄影不仅能真实展现社会风貌,直接记录历史文化发展进程,还能反映强烈的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选取港台地区20世纪中后期部分纪实摄影作品,通过文本和符号分析,探讨其在家国情怀的表达、民族文化的关照、集体记忆的建构等方面,体现出的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本文建议通过广泛开展两岸三地纪实摄影展活动、积极拓展民间共同体意识主题摄影交流、共建中华文化影像档案库等多种方式,更好地发挥纪实影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今日民族》2021,(7):8-20
6 月10 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举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创新,指导边疆民族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至今已有70年,已逐步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凝聚。通过对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7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旨在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理念在各阶段切入时机的合理性。文章回顾了该运动会的历史图景,将其发展理路总结为肇始与萌芽、规范与发展以及创新与超越三个阶段,发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具有民族团结的情感共通、赛事规模的核心扩张以及理念传播的现代化表征。文章最后提出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民族团结为凝聚、以民族文化为驱动的价值坚守的经验启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全民健身国家之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何生海 《前沿》2023,(2):23-3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重大原创性论断,是一个系统性理论,其中隐含着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践行的以民为本的思想,从人本观上深刻回答了“铸牢”什么、依靠谁来“铸牢”、“铸牢”为了谁、如何“铸牢”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即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这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要求,也是具体的实践路径。文章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本观的深刻内涵、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对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取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保障,是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 突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是未来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指南。 因此必须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各民族的团结表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高利益, 而认同是团结的前提, 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话语体系下,民族具有历史性、特征性和发展性,奠定了民族实体理论的基础。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民族实体理论,包括民族属性、民族特征、民族结构、民族意识等相关概念。目前来说,中华民族已经成为一个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经济生活等自然属性的社会主义民族实体,并发展出了鲜明的和合和大一统心理特征。同时,中华民族又是有着强烈民族自我认同意识的多元一体结构的民族实体。在中华民族和各民族单元都为民族实体的现实语境下,因国家发展目标的确立和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需要,更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的实体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内在的逻辑关联与外在的使命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体系,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则贯穿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的逻辑起点、演变动力和服务主体.这一内生逻辑是民族教育理论范式回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的切入点.民族教育理论范式所存在的"初学步""稳迈步""大踏步"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回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基础、民族话语演进与个体话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民族话语、个体话语建构回应并呈现了中华民族"一体"与"多元"的核心关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话语从基础性共识走向整合性共识,民族话语从自动化共情走向联通式共情,个体话语从自觉与自为走向共觉与共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